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李白:再好的关系,也会过期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聚,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别。

你们会渐行渐远,是因为你们都活成了彼此不理解的样子。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隔膜,不是距离的遥远,而是观念的差异。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相识。

他俩与另外四位好友,结伴在竹溪隐居,世人称之为“竹溪六逸”。

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吟诗作画。

孔巢父尤其欣赏李白的才华,李白也由衷敬慕孔巢父的风度。

过了两年,天下形势不稳,因为兵乱和天灾,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流民。

在忧虑之下,李白打算出山,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孔巢父却笑他说,天下再乱,又于你我何事,不如留在这里逍遥快活。

听了这话,李白大怒,当即就与孔巢父吵起来。

他根本无法接受,当黎民百姓们都在受苦时,自己却躲在桃花源里饮酒纵乐。

最终,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抱负离开了竹溪,再也没回来过。

他与孔巢父的多年情谊,也因为观念的分歧,就此戛然而止。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观相左的人,即使能够并肩同行一段时间,最终也都会相背而行。

魏晋时期,嵇康和山涛,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山涛在魏国任职,一路升迁。

在担任尚书吏部郎后,他向朝廷推荐好友嵇康入朝为官。

嵇康得到消息后,既惊且怒,立马给山涛写了封绝交信。

他信中直白地说:“我是懒散惯的人,本以为你了解我,没想到不是这样,你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了。”

两人就此断交。

经历的事越多,你就越会明白:三观,是人与人之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观念相悖的两个人,就像两条相交线,随着分歧越大,最终只会渐行渐远。

正所谓:三观不合,不相为友。

不是一路人,散了就散了。

不必追问,也无需解释,心照不宣地默默退出,就是最体面的告别。

李白:再好的关系,也会过期

再好的感情

也难敌现实磋磨

《史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末时魏国人张耳与同乡陈余,两人一见如故,结拜为生死兄弟。

巨鹿之战中,张耳遭遇秦军围困,危急关头,他向陈余求助。

没想到,为了保全自己,陈余竟然拒绝出兵。

后来等到援军赶到,大败秦军,张耳这才脱困。

可从此以后,他便与陈余心生间隙,两人最终由刎颈之交彻底变成陌路人。

很认同一句话:“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

有些情,相识时炽烈如火,再见时物是人非;

有些人,相遇时引为知己,重逢时已成仇寇。

再好的关系,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扛不住风雨的摧残。

公元744年,因受排挤,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

在去洛阳途中,他遇到了诗人杜甫与高适。

三人相见恨晚,结伴穷游,一起“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期间,李白与高适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

次年,永王起兵造反。

这时高适得到唐肃宗赏识,正好负责讨伐叛乱。

很快,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则被抓进大牢。

走投无路之下,李白只好送了封信给高适,希望他能帮忙说情。

他本以为凭借多年交情,在这困难之际,肯定会得到好友的援手。

没想到高适根本没有理会,甚至连回信都没有。

幸运的是,这时刚好新帝登基,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这才捡回一条命。

出狱后,李白与高适就此决裂,两人再也没有来往过。

自媒体人@陆克文说:

在这个世界上,感情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坚固时,能排山倒海;脆弱时,又一碰就碎。

在现实的颠簸考验中,再深的感情,都有随时倾覆的危险。

时间识人,落难识心。

低谷时弃你不顾的朋友,丢了也不可惜;

只能共富贵,不能同甘苦的关系,断了反而是好事。

在这凉薄的世界里,把真心留给值得的人,才是活着最大的清醒。

李白:再好的关系,也会过期

丰子恺先生说过一句话:

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

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

世间的缘分有深亦有浅,聚散半点不由人。

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有些关系注定很快就会消失在你的生命中。

如果注定要走散,不如坦然对之,去留随意,聚散随缘。

点个赞吧 ,祝福生命中的所有过客,珍惜那些依然还陪在身边的挚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