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投资要尊重常识

投资要尊重常识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久没有更文了,倒也不是工作忙不忙的原因,这年头要说工作忙成这样,估计都说不出口。核心痛点是不知道写什么,就像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干了,喝酒时也不知道该吐槽什么了,整个人都处于发懵的状态。大部分的牢骚情绪都是不适宜写出来的,少部分的歌功颂德也没必要多此一举,对一些事情的解读又怕把仅有的一点粉丝给带跑偏了,于是乎,就像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敢干、不会干、还有一点不想干,拖沓至今。

想来还是自己的能力不行、格局不够、立场不对,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和纠结。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先剖析下个人的无知,然后才能汇报下不成熟的观点。这一年,真的是有点懵了,外部的输入信息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干了,我也很好奇这些出政策的人,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干了。

以前的调控是以年为周期,现在的调控周期都到星期了,17.3万亿的市场、几百个城市,一盘棋调控,第一轮政策效果可能还没反馈到中央,下一轮的政策又出台了。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今年的房地产行业,就像一个40岁的中年汉子,被各种调控政策一窝蜂的捅了几十刀,然后倒在了血泊中,倒下速度之快,就连捅他的人都很纳闷,明明这么一个大汉,怎么这么不禁捅?谁也说不清楚最致命的是哪一刀,于是赶紧给他做人工呼吸,可千万别闭气了,家里还需要你!

直到这周公司开会,被四个字深深触动,“尊重常识”!

说实话,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是开心和鼓舞的,因为“常识”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我们不过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一个本该普普通通的行业,做着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获取普普通通的回报。想想这些年走过的弯路,大部分都是不尊重常识、违背了客观规律,最后吃的亏、流的泪,都源自当初脑子里进的水。

尊重行业

所有生产活动的收益,本质无非这两种:一是劳动付出,比如对原材料的种植、加工和改良,二是价格波动,比如社会普遍性的物价水平、或某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回顾这些年,房地产行业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更多的是赚第二种钱,既体现了社会普遍性的物价增长(货币超发、抵御通胀),又反映了土地和住房资产的快速升值(城市化快速发展、住房供不应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将有所转变,未来行业将主要是赚第一种钱,也就是劳动,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对产品的打磨,赚专业的钱、赚辛苦的钱。都在说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觉得都挺好,黄金、白银和青铜一样都是贵金属,但愿不要变成白骨时代。

如果真能赚点辛苦钱,也是件幸运的事儿了。就像电影里很多武林高手想金盆洗手、归隐山林,最后还是被人追杀,江湖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了。当前的舆论导向,已经将房地产定位成新时代的三座大山之一,可谁又曾想过,一山更比一山高,山的背后还有天。

尊重市场

长期以来,我的投资逻辑都是供给侧思维,聚焦地价,以拿到便宜的地为原则,忽略了“要拿到能赚钱的好地”的初心。往往依赖于总经理的战略决断、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却忽略了对后期运营实现的考量。问题是,拿到地就一定赚钱吗?底价就一定是好地吗?

要尊重市场。客户在哪里,谁来为我的决策买单?我方产品的优势和卖点在哪里?市场大势又如何?竞争对手又会如何应对?最终的运营指标能否兑现投资承诺?这一年好多事情反复教育我,拿到地,真不一定是好事儿。

尊重生意逻辑

投资,追求的是质而不是量。回头看,这些年做过很多无用功,对一些明显不靠谱的项目,还是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甚至是自我欺骗的心态去推,最后证明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要尊重生意逻辑,每一个新项目都要想明白其生意逻辑,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项目有投资意义?为什么会是我们而不是别人做成?为什么合作方/政府会选择我们、为什么集团/区域会支持我们?

我个人并不习惯去包装,因为投资这个活儿,高手都是能一眼看穿本质的,好的生意一定是大道至简、回归市场规律本身,通过金融手段、市场手法、或者是合作方式去包装,只能掩盖和美化、而不能改变生意的本身。讲白了,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包装手法,在高手面前可能都是看猴子唱大戏。

尊重竞争对手

我个人对公开市场举牌PK总是有习惯性的担忧,这些年也曾参与制造过几次颇有名气的地王,马后炮看,大部分都没有兑现投前的预判,少数成功的案例都源于市场大势的上涨,而非我们的专业能力。可笑的是,过了一两年之后,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机会,当氛围已被充分调动时,我依然会,或主动、或被动的,和一批狂热又勇敢的人一起,飞蛾扑火。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