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悦目清心—雍正御制瓷器赏析!

雍正皇帝,清代入關後的第三代君主,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爲君十三年,在他經曆了殘酷的奪嫡之爭,以“惟以壹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壹人”爲座右銘,刻“爲君難”印以自警。他自言“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谕諸臣,日不下數千言。” 爲避免奢靡怠政,十余年不出京師。在如此高度緊張的帝王生涯中,賞玩瓷器成爲雍正帝爲數不多的消遣暢懷的途徑。

在這短暫的雍正皇帝治國理政的十三年裏,在其苛求盡善盡美的理念下,以“內廷恭造之式”爲衡量藝術品的基本標准,以“文雅”“精細”鑒賞水平的親自督導之下,在督陶官唐英親力親爲的努力下,創下了自清以來最爲世人稱道的品味高雅的雍正禦瓷。

恬淡閑適的藩邸生活,造就了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胤禛45歲登基,是清代帝王中即位年齡最長者。也正因此,他較之其他幼年登基的皇帝在繼位之前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陶冶性情,培養愛好。“生平耽靜僻,每愛住深山,百卉從榮謝,雙丸任往還。朝廷容懶蔓,天地許清閑,睡起三竿日,仙蹤似可攀。”從《雍邸集》中《山居自怡》的壹首詩,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在親王時,流露出愛好安靜,生活悠然的情形。“閉門壹日隔塵囂,深許淵明懶折腰。”壹語道出親王時期的雍正是壹個超然物外,樂天知命的形象。從授意《胤禛行樂圖》的創作,顯示出雍正皇帝喜歡吟詩弄月、讀書賞花、撫琴品茗、練習書法、賞玩瓷器,這些都是他閑居生活的主要精神寄托。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胤禛朗吟阁图像

胤禛雅好臨池,以翰墨自娛,除此以外,早在爲皇子時,雍正帝胤禛就對瓷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中,有署“朗吟閣制”者數件,如清雍正白釉僧帽壺。從出版物中此件僧帽壺的詞條得知,“‘朗吟閣’是雍正帝登基前爲雍親王時在圓明園居邸的齋名,署此款的器物均做工精細”,同款識者,亦可見暫得樓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天青釉小天球瓶。由此可見,雍正帝早在皇子時期就已開始在景德鎮定燒瓷器,並且對于所燒之物的品質就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清宮舊藏中甚至有壹套六枚雍親王瓷質印章(組玺)。章六方,皆青花瓷質,上半部镂雕雲龍,其中壹方印文“禦賜朗吟閣寶”,從印文“禦賜”二字可知此閣爲康熙帝所賜名。瓷質印章由于燒造的難度較大,因之很少使用。據史料記載,康熙時期曾燒制過壹組玺印,現已佚失,而這組雍正玺印得以保存,彌足珍貴。由此可推斷,雍正皇帝對瓷器的興趣和關注早有淵源,對于瓷器生産和制作環節提出細致入微的的要求,正是藩邸時形成的興趣和愛好的延續。而這種延續在雍正稱帝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雍正皇帝飽讀詩書,涉獵廣博,喜讀典籍,曾將古人寄興蕭閑,寓懷超脫的佳章好句選編成《悅心集》,而所選之作基本爲“令人心曠神怡,天機暢適”具有悅心之功效的篇章、格言,邵雍有“只恐身閑心未閑,心閑何必住雲山”。雍正皇帝雲“世間何處覓清閑,只在朝堂城市間”。這正是雍正皇帝所追求的審美意境,此文集中又以宋人條目最多,顯示出雍正皇帝仰慕宋人的理想、意趣、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宮廷所藏藝術品的鑒賞,雍正皇帝對代表宋代含蓄而優美、色調單純的宋代瓷器最爲傾心,這也正是他從宋人的文化中汲取了精神營養,從宋瓷的制作中吸取了具體元素,而促成了雍正皇帝文雅精細的審美標准。是次,專場中就有多件單色釉作品呈現。

Lot 2604

清雍正 仿哥釉六方贯耳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高:47cm

清雍正仿哥釉六方貫耳瓶(Lot 2604)即爲壹例慕古仿宋之作。入清以後,雍正皇帝胤禛對宋代五大名窯情有獨鍾,仿哥釉成爲當時壹個重要品種,在其在位的十三年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書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紀事碑》中,排在第二的即是“壹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耿寶昌先生按:即仿哥釉)”。從傳世品看,米色仿哥爲米黃色大開片內嵌套黑色小開片,粉青則爲僅開細密的黑色片紋。本器屬于後者。貫耳六方瓶爲清代官窯典型陳設器,清宮舊稱爲“雙管六方瓶”,最早見于雍正禦窯,其制作工藝複雜,不可直接拉坯成型,故成型極爲不易。整器釉色幽隽淡恬,溫潤似玉,內蘊光華,開片有致,頗具舊迹,宋人崇尚壹色純淨之美學理念在此器中得以完美展現。

Lot 2606

清雍正 珐琅彩万花锦纹碗

“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直径:10.2cm

宋瓷的含蓄內斂,爲雍正皇帝傾心,而唐代雍容高貴、富麗華美的藝術格調亦極具皇家氣派,同樣爲雍正皇帝喜愛。本次專場中的清雍正琺琅彩萬花錦紋碗(Lot 2606)即爲典範。

在康熙朝琺琅彩的基礎上,雍正時期琺琅彩瓷器無論在彩料上,還是裝飾技法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秀雅清麗,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本品瓷胎潔白瑩潤如冰似玉,外壁滿繪四時百花圖案,于中心位置繪大朵的牡丹、荷花,周圍簇擁小朵的玉蘭、繡球、石榴、芙蓉、菊花、桂花等四季花卉,花葉滿密覆蓋全器。底落“雍正年制”四字藍料楷書款。此類圖案舊稱“百花錦”,又名“百花不露地”“萬花堆”“萬花錦”“錦上添花”等,寓意百花獻瑞,盛世長春。本品是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款識琺琅彩百花紋碗壹件以外, 目前市場流通中所見的第三件, 殊爲難得。

Lot 2608

清雍正 珊瑚红地洋彩九秋同庆花卉纹碗

“雍正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直径:13cm;直径:13.2cm

瓷胎珐琅彩器与洋彩器的盛行,清宫西洋风的流行,与皇帝的兴趣爱好有着密切联系。从传世制品看,有一类雍正洋彩器,无论是装饰风格还是造型、纹样皆为承袭康熙器而来。本次便征集到一对清雍正珊瑚红地洋彩九秋同庆花卉纹碗(lot 2608)器型端庄秀巧,外壁通体以珊瑚红为地,上以各色彩绘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並以绿、墨色绘枝叶、叶脉,斑斓绚丽,寓意“九秋同庆”,至为吉祥。器底落“雍正御制”青花楷书双方框款。相同品种以“康熙御制”年款者为多,“雍正御制”款识者较为少见,且成对释出,极为不易。

▲ 胤禛行乐图 喇嘛装

雍正皇帝除从小熟读汉人儒家经典以外,也喜读释佛法,主张儒、佛、道三教并重,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统治思想。他自号破尘居士,常在宫中举办法会,亲自说法,造诣颇深。《活计档》中多次提及雍正时期命工匠作金累丝八宝、五供等,如曾在《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展出的清雍正金累丝嵌宝石八吉祥供具。而在御窑瓷器的烧造中,亦可觅此类纹样的芳踪,有如专场中清雍正斗彩莲托五珍宝卧足小杯(Lot 2602)。本品纹样、造型均取自成化斗彩器,雍正皇帝颇具幕古之情,成化时期的斗彩佳作必为其所爱,于《清档》中多次留下了以大内所藏器物下发景德镇御器厂进行仿烧的记录,本品即为一例。此杯造型端正,内壁素白,外壁以青花勾勒,填饰红、黄、绿等各色,莲托五珍宝,清丽悦目,生气盎然。

Lot 2602

清雍正 斗彩莲托五珍宝卧足小杯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直径:7.4cm

如果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是颇具才干的康熙皇帝奠定的,那么使景德镇御窑厂逐渐走向顶峰,可以说是由胤禛称帝之时开始,雍正皇帝不仅将御窑厂交由自己非常信任的怡亲王允祥管理,自己还直接参与对瓷器样式、釉色、花纹、大小等具体意见的表达。特别是,从雍正六年(1728)秋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到景德镇督陶、监造瓷器以后,可以说,真正使雍乾两朝的御窑瓷器走向了巅峰。在唐英督陶期间,其中又以仿古器为大宗。

Lot 2605

清雍正 蓝釉堆白鱼藻纹盉式盖碗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直径:17.5cm

专场中一对清雍正蓝釉堆白鱼藻纹盉式盖碗(Lot 2605)可谓幕古与创新的结合。其器形、纹饰源于宣德官窑,惟迄今所见宣德盖碗仅有青花、青花矾红二类,蓝地留白品种则惟有碗、盘传世,将二者合而为一,或即出现于雍正时期,由于工艺繁复,碗、盖同时保存难度较大,一向被视为清代瓷器的名贵品种。盖碗造型独特,因盖、碗相合,亦称“合碗”或“盉碗”,宣德时期盖钮较平,雍正时创新为天鸡钮,以方便握持。蓝地留白纹饰则是元代景德镇新创的装饰技法,宣德时期加以发展,遂成一代名品,本品则为技艺传承之证。碗外壁及盖面以蓝釉为地,施沥粉、堆白技法饰鱼藻纹,鲭、鲌、鲤、鳜四鱼穿梭游动于荷塘之内,隙地点缀浮萍,鱼身、荷花、荷叶以阴线刻画细节。蓝白二色对比强烈,颇具宣德时期遗风。特别是本品成对出现,曾于1995年于嘉德释出,可谓再续“嘉”缘。

▲ 雍正皇帝在河南巡抚田文镜奏折上所写朱批

雍正皇帝,这位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代帝王,无论世人对他的印象是刻薄寡恩、生性多疑,亦或勤于理政,勇于创新。但对他在艺术方面的品位和成就,却得到了后世的一致称赞。在艺术创作上,他追求精致典雅,宫廷气质,“往秀气里收拾”、“往薄里磨做”、“往细处收拾”。皇权、雅趣、仿古、创新并兼具东西异趣是此时皇家宫廷御用之器的特征,可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为清代艺术品的历史上增添了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雍正御瓷也堪称清代以来最为文雅精细的艺术风格,是次专场,甄选十二件雍正官窑御瓷,与君共赏,以窥雍正御瓷一斑。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