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时代的先行者

文/张媛、伍妍妍、田铭、乔誌冬

民生新三板研究中心

锂离子电池核心链全分析!

移动能源2.0时代势在必行

锂离子电池核心链面面观: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电芯制造和整装

锂离子电池全球格局中日韩“三国演义“

新三板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已挂牌共42家。待挂牌+申请中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20家

细分行业中,电池管理系统(BMS)相关企业在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一马当先

负极材料推荐贝特瑞,正极材料推荐杉杉科技,隔膜推荐鸿图隔膜。BMS重点推荐科列技术


感谢实习生马冬林对本文的贡献

壹 移动能源2.0势在必行 1

移动能源1.0:走到哪,“烧”到哪

移动能源的定义是指能够随着使用者任意移动而移动的可携带能源,而非固定场所或特定线路供应的能源。18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移动能源1.0时代:通过携带大量煤炭为蒸汽机不断提供能量,蒸汽机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驱动机车前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出现扩大了初始化石能源的种类,石油相关燃料成为新的能量来源。时至今日,我们周围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主要移动工具依然通过携带的化石能源的燃烧获得动力。我们依然处于1.0时代。

然而20世纪50年代左右,世界接连发展多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人们认识到化石燃料的燃烧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汽车等交通工具的燃烧尾气排放是重大污染源之一。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发展清洁燃烧技术以及废气处理技术,但是依然无法彻底解决这一弊端。

2

移动能源2.0:走到哪,“电”到哪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深入认识,清洁的新能源正逐步扩大比例,不断挑战传统化石能源的统治地位。常见的新能源种类包括核能、风能、水能、地热、潮汐能等等,但通常这些新能源有极大的空间限制,很难成为移动能源等。但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池技术的发展,可储存的电能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移动能源的新可能。储电设备作为移动能源的最大优势是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电转机械能的效率(电动机)比热转机械能(内燃机)的效率更高。移动能源2.0时代即以电池为代表的储电设备代替传统的内燃机成为主要移动能源。但是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目前储电设备的能量密度与输出功率仍达不到化石能源的级别,无法撼动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是进入2.0时代的趋势已然形成,我们正在这样这一浪潮中。

贰 锂离子电池:奔向移动能源2.0时代的领跑者 1

锂离子电池已深入日常

据预测,2016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需求量达到950亿Wh,市场规模将达到239亿美元。锂离子电池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交通工具等。

与二次电池领域传统的铅酸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长,比体积能量密度与比重量能量密度都优于铅酸电池。更为重要的是,锂离子电池是绿色环保电池,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

2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市场迅速扩大

在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电动汽车销量超过20万台。中国销量45048辆。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激增至247482辆,增长5.5倍!在2015年,国内电动汽车销量以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其中第四季度销量210400余辆,占全年85%以上。第四季度销量的激增可能与9-12月份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密切相关。

3

以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得到政策支持

4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供给侧改革

今年1月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表示将严厉打击骗补行为,2020年后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退出,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下调20%,2019年-2020年下调40%。对这一“利空”消息,周一锂电池指数(861057)高开1.02%,上午持续上行至1.68%,午后逐渐下行至-0.9%,尾盘半小时拉升翻红至0.45%。说明市场对于该消息反应中性偏多。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这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利好。原因有三:1、正如楼继伟所说,长期执行消费补贴会让企业患上政府依赖症,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2、“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补贴政策导致低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盲目扩张,形成产能过剩,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火热,但必须防范于未然。3、恢复新能源汽车行业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的小企业,让技术先进、质量优越的企业的市场更大,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中度,更利于中国企业与国际新能源汽车巨头在国际市场竞争。

另外媒体报道,在该论坛“动力电池的发展与突破”主题峰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明确表示,出于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考虑,目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这对国内布局三元体系的正极材料研发厂商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有几点评论:1、媒体报道有两个口径,一种说法是三元电池客车被暂停推广,另一种说法三元材料商用车被暂停推广。目前尚未有正式文件出台,但显然前后两者对三元材料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2、这一政策或许要在楼部长讲话的基础上理解。正是由于补贴政策导致锂电市场鱼龙混杂,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对行业和社会都将构成威胁;3、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国内电池企业的“保护措施”。因为中国与日韩在电池技术路线上差别较大,国内大部分电池企业以磷酸铁锂为主,而日韩主打三元材料。4、对该政策我们持保留意见。技术问题交给技术解决,安全问题要靠规范和监管来解决。通过政策来干预技术的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叁 锂离子电池ABC 1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电芯与外部保护电路板构成

电芯是电池的核心部件,主要结构包括四部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通常正极是插锂化合物,如钴酸锂、锰酸锂等,负极一般采用层状的石墨。电解质为溶解有锂盐的有机溶剂。隔膜通常使用聚合物的微孔膜。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本质是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嵌入和脱逸的过程。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穿过隔膜,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正极处于贫锂状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脱出,通过电解质,穿过隔膜,嵌入到正极材料中,正极处于富锂状态,同时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同时对外做功。隔膜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电子传导(自放电现象),同时还要保证锂离子可以在正负极之间传导。

2

锂离子电池≠锂电池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目前常提到的锂电池通常是指锂离子电池。但是在严格意义上,锂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并非完全相同。锂电池通常负极为金属锂。实际上,金属锂的能量密度是远大于目前通常采用的石墨材料,但是金属锂作为负极最大的问题是在充电过程中在金属锂表面会产生枝晶现象,会穿刺电池隔膜造成安全危险。所以锂电池也通常被称为锂原电池或者锂一次电池,禁止充电。锂离子电池也是基于此问题而开发出来的,由于采用了层状石墨电极,避免了锂枝晶问题,实现了充放电循环使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开始锂一次电池的研究,在60年代锂一次电池快速发展,70年代成功商业化,今天锂一次电池依然广泛应用,如我们常见的纽扣电池就是锂一次电池。而锂离子电池原型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电池领域著名专家——Armand教授提出,在1990年日本SONY公司正式推出钴酸锂作为正极,石墨作为负极的第一代锂离子电池,克服了锂二次电池循环寿命短、安全性差的缺点,成功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是电池工业的一次革命。

肆 锂离子电池核心价值链

锂离子电池的核心价值链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电芯制造与电池封装5个环节。

1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的性能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主要由正负极材料的短板来决定。目前商用的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最大在200 mAh/g左右,而成熟的石墨负极材料可以达到300 mAh/g。所以正极材料的研发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已经市场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和三元材料等产品。钴酸锂是国内小型锂电领域正极材料的主力;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目前主要使用在电动汽车领域。

钴酸锂是最早被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具有工作电压高、充放电电压平稳,适合大电流充放电,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目前是小型充电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但钴资源日益匮乏,价格昂贵,且钴酸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钴金属本身具有很大的毒性。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找钴的替代品。

磷酸铁锂是目前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动力电池与小型便携锂离子电池相比,更加要求批次一致性与安全性。磷酸铁锂该类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低廉的价格、优异的安全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动力电池。国内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公司主要研究和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但是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发展空间受限。磷酸铁锂电池理论能量密度大概在160Wh/kg,比亚迪的单体电池目前能量密度已达到130Wh/kg,几乎触碰能量密度的天花板。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

三元材料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三元材料指的是Ni、Co、Mn或Ni、Co、Al三种金属元素为核心元素的正极材料。目前最常见的是镍钴猛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三元材料电池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要大,即同样的电池重量续航时间更长。国内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求了2015年底轿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200Wh/kg。

美国特斯拉Model S系列的电池组就采用以NCA为正极材料的18650电芯。其电池组的能量密度约156 Wh/Kg。比国内广泛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80-100 Wh/Kg)高出约60%。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三元材料晶体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够稳定,与磷酸铁锂、锰酸锂等材料相比对碰撞更为敏感。以特斯拉的Model S为例,松下生产的单个NCA18650电芯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52 Wh/Kg,但是为了保证电池组的安全,特斯拉Model S在电池组外围安装防冲击的保护装置,这个装置贡献了整个电池组50%以上的质量,将电池组比质量能量密度降低一半。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上无法与三元材料比拟,但以磷酸铁锂为电芯所组成的电池较为简单,安全性更高。所以在目前市场上各有侧重:磷酸铁锂电池越来越多的活跃在电动客车市场。2015年11月,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大巴装机量占到了64.9%,三元锂电池装机量只有27.6%。相反,在纯电动乘用车市场,三元锂电池在去年11月的装机量超过76%。

2

负极材料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基本都采用碳材料。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来看,负极材料的研究对锂离子电池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前文提到,锂离子电池最早研究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由于电池的安全问题以及循环性能不佳,锂二次电池未能实用。90年代SONY公司首次将碳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

大能量密度的非碳负极材料是目前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碳材料当中,石墨类碳材料目前被研究得比较透彻,应用范围最广。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都是采用石墨类的碳材料作为负极材料。但是,碳材料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比容量与一些非碳材料相比较低,并且还存在首次充放电效率低,有机溶剂共嵌入等问题。所以人们在开放碳材料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非碳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如硅基负极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

3

隔膜材料

常见的隔膜材料是聚烯烃多孔膜,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微孔膜等。隔膜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对电解液保持高度浸润性。隔膜材料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隔膜对电解质的稳定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受益三元材料发展,高耐热性的湿法隔膜将成为主流。干法由于工序简单,固定资产投入比湿法小。目前中国三分之一以上产能使用干法双拉工艺,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占据较大比例。目前我国湿法隔膜仍以进口为主,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湿法隔膜国产化需求迫切。对于动力电池隔膜,最重要的是耐热性问题。因为动力电池与小型电池相比,输出功率大,热效应明显。如何避免隔膜在高温环境发生微孔道关闭与膜收缩等问题,是动力电池隔膜的核心问题。目前干法使用的原料是流动性好、分子量低的聚烯烃,所以耐受高温只能达到135度(热关闭温度),遇热会收缩(<>

4

电解质

电解质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过电池内部在正负电极之间传输离子的作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应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保证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输速率。更重要的是,电解液必须高的热稳定性、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保证在电池工作条件下电解液不发生分解。另外,电解液还需对环境无毒无污染。根据电解质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电解质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

目前液体电解质(电解液)主要由溶质、溶剂以及添加剂三部分构成。溶质即电解质锂盐,是电解质中锂离子的提供者,同时也对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广泛采用的锂盐是六氟磷酸锂(LiPF6),它在导电率与电化学稳定性上都满足锂离子电池的要求。溶剂基本选用碳酸乙烯酯(EC)为主,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辅助的混合液。实际上,溶质与溶剂的选择在各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基本类同,各个电解质生产厂家的配方也基本相同。

电解质添加剂是电解质的核心技术。在有机电解质中添加少量的某些物质,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某些性能,如电解液的电导率、电池循环效率、使用寿命等,这些少量物质被成为功能添加剂。通常,添加剂的种类和配方是各个电解质生产厂商的核心技术,对外保密。优质电解质厂商有较明显的技术壁垒。

固体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方向。所谓固体电解质就是将传统的液体电解液替换成无机固体或者聚合物当做正负极之间锂离子传递的介质。采用固体电解质,特别是聚合物类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塑性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备薄膜、任意形状的锂离子电池。尽管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不高,较液体电解质的低2~3个数量级,由于可以加工成很薄的膜,使电池内阻大大降低,从而可通过提高面积/厚度比值来补偿电导的偏低。随着最近动力电池的需求增大,对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更具前景:采用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因有过度充电、内部短路等异常时可能导致电解液发热,有自燃或甚至爆炸的危险。而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其安全性可大幅提高。虽然目前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存在导电率不高,机械强度不够等问题,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固态电解质及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终极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一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现有的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产品乃至隔膜材料产品的市场份额会大幅萎缩。

5

电芯制造与电池封装(pack)

动力电池的BMS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电芯制造是指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初步组装起来形成电芯。而电池pack是指在电芯的基础上加上保护电路板,使之具有冲放电功能,形成可以供给下游厂商使用的电池。目前电芯制造与电池pack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特别是小型3C电池。而动力电池的pack技术要求较高,涉及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微电子及功率器件技术、散热技术、高压技术、通信技术、抗干扰及可靠性技术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例如全球电动汽车企业的标杆特斯拉公司,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独有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最大程度的发挥了7000多颗松下18650电池的整体效能。这是其他电动汽车难以跨越的技术壁垒。所以有评论称,最后动力电池的PACK拼的一定是BMS,拼是BMS的整个方案的解决实力和服务能力。

伍 锂离子电池行业全球'分蛋糕' 1

负极材料

全球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日本的日立化学、JFE化学、三菱化学日本碳素以及中国的贝特瑞、杉杉股份等,2014年这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达80%以上。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以日立化学、杉杉股份为主,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以贝特瑞、三菱化学为主,MCMB负极材料以JFE化学、杉杉股份为主。

截止2014年底,中国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的企业达50家以上,大部分是2010年之后新进入该行业。2014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前五的企业分别为贝特瑞、杉杉股份、深圳斯诺、江西紫宸和江西正拓,产能之和达6.7万吨。其中贝特瑞和杉杉股份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60%左右。

2

正极材料

中日韩三国占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90%以上份额,中国处于全球第一位置。但是在14年中国企业的正极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从接近50%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43.77%,甚至低于2012年47.37%。韩国企业占有率迅速上升到30.56%。专家认为,这是因为韩国电池巨头开始自己生产正极材料来降低电池成本。同时,日本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三元材料体系,针对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对比来看,中国企业依然集中生产小型3C电池的钴酸锂(LCO)材料。从出货量看,正极材料全球前五名是韩国L&F,日本日亚化学,韩国优美科(umicore),湖南杉杉,湖南瑞翔。目前国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LFP,NCM,NCA)严重不足,几家主要国内企业总出货量不及日本日亚化学一家。

3

电解液

总体来讲,电解液技术门槛不高,国产电解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四大材料中技术最为成熟的品种,目前已经大量出口,全球份额占比超过50%。预计2016年全球电解液需求7.1万吨。但国内电解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锂电池电解液行业正出现明显分化,已进入产品技术升级和集中度提高的整合期。2014年国内电解液主要企业总产能已经达到7.1万吨,而实际销量只有4.15万吨,产销率不足六成。

4

隔膜

受益于2014年动力电池市场的拉动,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产量快速增长,201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整体产量为11.85亿平米,产值20.75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35.5亿平米,总产值达42.6亿美元。从隔膜生产企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日韩中美。2014年,日本旭化成(Asahi Kasei)以16.88%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次分别为美国Celgard、日本东燃化学(TorayTonen)和韩国SKI。中国企业新乡格瑞恩(Green)和星源材质(Senior)的隔膜产品在2014年的出货量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75%和5.06%。宇部化学(UBE)和金辉高科各占4.22%。虽然目前中国薄膜总产量较大,但是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干法拉伸薄膜。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湿法薄膜的需求日益旺盛。金辉高科是国内湿法薄膜的龙头。

5

电芯制造与电池封装

201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249亿美元。产业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三者占据了全球95%左右的市场份额。2014年中国已经占有40.7%的全球市场,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40.7%的份额是由众多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贡献的,行业集中度远低于日韩。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前三名:天津力神、ATL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之和仍不及三星SDI。在目前锂离子电池技术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将决定制造成本,成本决定了市场竞争力。

陆 锂电三板挂牌忙,风景这边独好 1

做市转让比例高于新三板整体

经过梳理,新三板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已挂牌共42家。在这42支企业中,11家属于做市转让,占比26%,剩余31家为协议转让,占比74%。而新三板整体做市转让企业占比22%。

2

营收、净利润涨幅高于新三板整体

据去年年报统计,2014年新三板5499 家挂牌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5%,净利润同比增长31%。相比涉及锂离子电池的42家公司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约22%,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高达228%。从成长性来看,锂离子电池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3

新三板挂牌的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

新三板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已挂牌共42家。

4

待挂牌+申请中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

待挂牌+申请中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20家。

5

锂离子电池板块细分行业



根据相关公司2014年年报的数据,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细分领域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进行对比:第一梯队的是正、负极材料加工企业和电池整装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都较大,盈利能力强;第二梯队是电池检测、电池管理系统以及锂电生产设备制造相关企业,盈利能力中等;第三梯队是电解质和隔膜企业,其营业收入等同甚至略高于第二梯队企业,但盈利能力较差,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从成长能力来看,第二梯队中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相关企业在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都是最快的。而电解质行业不但处于亏损状态,并且未能看到扭亏为盈的迹象,净利润以9%的速度下滑。

6

A股锂离子电池相关上市公司“落子”新三板

三板已成中小企业聚集的大本营,就连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拆分子公司备战新三板,目前拟申请挂牌的企业也在逐渐增多。根据Choice分类,A股共68只锂离子电池概念股。平均市值137.5亿元,平均PE 76.9倍。我们注意到有5家A股公司加一家港股公司已经或计划拆分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

柒 新三板“锂”鉴金眼

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质行业关注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因为目前这三大材料制备技术较为成熟,其生产规模很大程度影响产品的成本。隔膜材料关注技术领先企业。隔膜材料国产化较晚,特别是湿法薄膜。目前国内市场很大程度被国外企业占领。国内隔膜技术有所突破的企业或能替代国外隔膜所占据的市场。我们认为电芯与电池整装行业未来存在收购兼并行情。目前各个厂商生产的电芯尺寸和材料体系各种各样,但随着电池整装技术已然成熟,竞争将会更加剧烈,行业集中度必将提高。大规模企业将在成本上更具优势,小企业或将被淘汰。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是我们重点推荐的细分领域。BMS技术复杂,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一旦企业技术突破,将占有国内大部分市场。

1

新三板蓝筹股:贝特瑞

贝特瑞,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在2015年12月28日挂牌上市。是中国宝安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2014年总资产23.2亿,营收12.3亿,处于新三板前100名,同比增速32.04%。2014年净利润1.09亿,处于新三板前60名,同比增速43.34%。其营收占新三板负极材料细分板块整体的85.6%,处于绝对龙头地位。目前贝特瑞总股本8700万股,流通股本2857.92万股。协议转让,至今尚无交易。2015年两次定增,以同样35元价格定增400万股、100万股,共募集1.75亿。按此价格估计,贝特瑞市值约30.45亿,PE约27.9X。

贝特瑞是我国锂离子行业标准制定者。根据公司简介,贝特瑞参与起草编制《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国家标准制》,获得编制“锂离子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家标准制定权。其龙头位置较为稳定,2015年招股说明书中引用:“2012年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中有约90%集中在三星、松下、LG、天津力神、比亚迪等全球前十大锂电池厂商中,而全球主要锂电池厂商均是贝特瑞的重要客户。锂电池厂商对原材料供应要求十分严格, 各个锂电池厂商均有各自的原材料认证体系,为避免出现较大的质量波动风险,锂电池厂商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中长期看好贝特瑞发展。

2

正极材料龙头:杉杉科技

杉杉科技,中国第一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商。2003年11月成立,目前待挂牌。其母公司是杉杉股份。2014年总资产17.6亿,营收14.7亿,同比增速13.51%。2014年净利润2206万元,较2013年4688万元有较明显下滑。2014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是2014年公司有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决议投资建设“万吨级高能量密度动力型锂电正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是公司布局三元正极材料的重大举措。投资方式是为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南杉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并在同年7月份向子公司增资1.5亿,注册资本扩大至2.5亿。公司布局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已收到成效。但201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已10.3亿,净利润2856万元,预期2015全年较2014年大幅增长。

另外,杉杉科技的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占母公司杉杉股份相当比例。2013年杉杉科技站母公司资产总额的13%,这一比例在2015年提升到21%,营业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32%到2015年的55%。利润占比在2013年达到30%。在2014、2015年利润占比降至7%和5%。我们认为随着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部署完成以及动力电池市场进一步扩大,未来公司净利润将快速增长。在母公司的利润占比也将反弹扩大。并且与贝特瑞类似,正极材料行业也存在客户粘性,杉杉科技的大客户结构逐步形成和稳定。中长期看好杉杉科技发展。

3

湿法隔膜实力派:鸿图隔膜

鸿图隔膜,国产湿法隔膜最具潜力的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2014年总资产2.4亿,营收2647万元,同比增速91.3%,净利润410万,从2013年-691万元扭亏为盈。原因是2014年公司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正式投产,实现快速盈利。2015年中报显示营收2264万元,净利润542万元,已超过2014年全年净利润,预计2015年净利润增速将达到164%。另外,公司在2015年底投建年产4500万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加上现有生产规模能使辽源鸿图总规模达到年产6300万平方米。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份额。

鸿图隔膜的技术团队与先进设备是核心竞争力。公司从韩国聘请了专家技术团队,全套引进国外锂电池隔膜生产和检测设备,进行技术突破和研发,成功开发了5微米、7微米超薄单层隔膜与动力用高孔陶瓷涂层膜,填补国内空白。产品通过了三星、LG、住友、帝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认证,与松下、力神等一线电池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

4

喧闹中专注的力量:科列技术

科列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第一股。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2015年7月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2014年营收2511万元,同比增长501.9%,净利润792万元,由2013年-287万元扭亏为盈。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65万元,同比增加3735万元,同比增长2862.19%;净利润1250万元,同比增加139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47.36%。根据公司业绩预增公告,公司2015年净利润将增长500-600%,即净利润将达到3960-4752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公司2015中报来看,用于客车和乘用车的产品收入都大幅增加,乘用车增幅大于客车。明公司可能从新客户深圳比克接到大额电动汽车订单。公司在2014年乘用车产品营收首次大于客车产品,说明公司客户已经从以电动客车企业为主到以普通电动汽车企业为主。

从公司2012年锁定动力锂离子电池BMS业务以来,公司集中力量研发关键技术,不动摇,不改变,专注坚持。这才实现了科列技术国内领先的BMS技术已经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董事长张泱渊称,未来三年科列技术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10%左右提升到30%。目前科列技术是行业内首家开发并批量应用主动均衡技术的公司,主动均衡技术能共实时调整电池组容量差异,实现电池组能量均衡,能够增加电池组20%的容量,延长动力锂离子电池组25%的使用寿命。另外,科列技术还掌握“无线传输”“功能安全”“容量管理”等全球领先的电池管理技术。目前国内鲜有公司掌握主动均衡技术,大部分使用的是被动式均衡。据报道,被动均衡技术的BMS价格在2000-3000元每套,而主动均衡BMS系统售价在1万元左右。随着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主动均衡BMS将逐渐淘汰被动均衡技术,成为市场主流。

科列技术第一次定增在2015年7月,定增6021万元,发行价格33.45元,主承销商国信证券。在2016年1月第二次定增新三板,目前已经通过股东大会批准,增发预案价格上下限分别是40元,60元。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1亿,用于加大研发和市场投入,补充流动资金和扩大经营规模。我们预计,公司营收将在2016-2017年翻倍增长,公司净利润将超过1亿。建议重点关注。

来源:清友会

-------------------------

免责声明: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为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