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后背一凉,阳气用光!一张经典医案,壮阳气,暖后背

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后背发凉。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如果总感觉后背凉飕飕的,可能说明体内的阳气不多,难以支撑身体。往往可能伴随腿软、乏力、胸闷、爱咳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等现象。

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一个44岁姓付的男子。

在4年前就开始感觉后背发凉、怕冷。看了不少大夫。有的说,是有寒湿,还有的说,是外感寒邪,内有痰饮。用这些思路来治疗,都无效。

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夏天,也得穿棉衣,还咳嗽、胸闷、乏力。

这个人特别沮丧,认为这么下去,自己离大限之日不远了。

后背一凉,阳气用光!一张经典医案,壮阳气,暖后背

后来,他又去看了一位中医。

刻诊,舌体胖大,舌苔白,脉象迟。

医家又了解到患者之前用的方药,这才提笔写了起来。

配伍:细辛6克、炙麻黄6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5克(先煎),党参12克。

患者两剂药服用后,感觉后背部位出汗了,皮肤有暖意。

医家把党参的用量,提高到20克,继续服用5剂。

患者诸证悉平,后背不再畏寒怕冷。

半年之后,患者复发了。遵上方再服10剂,症状消失。随访多年,未曾复发。

这个小医案,是1984年,在《新中医》上刊发过的。

患者的问题,在于阳气亏虚、宣达不及。

患者脉迟、苔白,舌淡胖,阳气亏少。阳气不足,温运无力,脉象就迟。阳气亏虚,舌体失养,就舌体胖大。阳气不足,温煦失职,身体就发凉、畏寒。

后背一凉,阳气用光!一张经典医案,壮阳气,暖后背

后背特别发凉是因为后背走督脉和膀胱经。这两条经脉是天然的阳气宝库,正常来说,阳气十分充盛。尤其是督脉,号称阳气之海。身体阳气有余汇聚在督脉,在身体需要的是时候,随时调出来支援。如果有一天,阳气太少了,没有多余的阳气汇聚于督脉,督脉“库存”不够。人的后背就发凉、畏寒了。

阳气不足,身体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温化代谢水液。体内就有水饮之邪。水饮之邪上犯于肺,就会胸闷、咳嗽。这个中医叫做“寒水射肺”。

患者的问题,原因就这么一条——阳气不够。真应了那句话:后背一发凉,阳气快用光。

阳气少,就给你峻补阳气。

医案的配伍,其实是化自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记载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属于中医里的解表剂,是扶正解表剂。组成是麻黄、细辛和附子。

扶正解表中的解表,就是得散寒,把自然界侵袭人体的寒邪散去,所以用麻黄。麻黄是解表散寒的。扶正,就是得温阳。阳气不足,没有力量来驱散表邪。有了麻黄帮忙,也不行。补阳气。补阳气用附子。附子是中医补阳的第一药。

细辛,既能够辅助麻黄解表散寒,还能辅助附子来补阳。

这个配伍最初是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的人。身体阳虚,同时还着凉感冒,就用此法治疗。证治要点是发热、恶寒、神疲、想睡觉没精神、脉象沉微。中医讲,叫“太少两感”。

很多证属“阳虚感寒”的人,用它都可以,包括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等。

后背一凉,阳气用光!一张经典医案,壮阳气,暖后背

患者后背发凉畏寒,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理解,其实就是阳气亏虚,无法宣达到肌肤所致。用麻黄、细辛、附子的配伍,来鼓舞阳气,然后温煦肌表、宣发阳气。附子可以温阳补阳,细辛可以辅助附子温阳。麻黄可以解表,引阳气来到皮肤表层。阳气充足通达,阴寒得以宣散,痰湿水饮因阳气充足而得到化散,患者身上诸多问题,就都解决了。

再加入党参和炙甘草,健脾益气,给阳气的宣发加一把力,就让治疗效果更进一步。

这就是中医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来治疗顽疾怪病的例子。

后背发凉,虽然阳虚有关,但也未必一定得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配伍。比如说,属于心阳不足。心阳不足的人,也容易后背发凉。就得温通心阳。还有的,属于脾肾阳虚,就得温补脾肾。当然,问题的根结,往往还是在于阳气不足。

所以,平时生活中有后背总发凉、畏寒这一现象的人,应该尽快去看中医,结合舌脉,看自己到底属于什么问题。特别是里头的附子,理论上有毒性,操作不当容易中毒,就不好了。

后背乃是阳气之海。后背总凉,绝非吉兆,往往是阳气不足的体现。对此要高度重视,科学理解。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