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唐代一两是多少克?

看到《千金》卷八里开姜附汤,剂量很大,不免对其计量的问题想一探究竟。

方子是这样的: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䓖(川芎)3两。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3日后服1剂。

这是一个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㖞斜的方子。《外台》本方引作“姜附汤”。《千金方衍义》解释讲,方下虽言心虚,而实少火气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汤峻补命门之阳;兼桂心,助姜、附益火消阴;肾气有权,则麻黄得以振发表之力;心主血,川芎既能治风,又能和血。显然,这里上面讲的问题就是现代常指中风。

《千金》是唐代的书,这个量应该了使用唐代的量。按原方附子用量达到8两之巨,如果以汉代剂量计,达120克,相当于现代二两多重,这是很大的量,原方的吃法是分三次吃,按汉代剂量,一次的附子量也达40克。因此,搞清楚计量问题很重要,但这个问题挺有争议的。下面作一个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教材、文献明显不一致,如大学《方剂学》教材认为唐代一两为1.0075市两,即为31.484克。范吉平《经方剂量揭秘》则认为唐代一两为13.75~13.875克(即一斤为220克~222克)。这个计量定量出入也太大了。

现代将唐代的计量每两定为31.484克可能源于出土文物。据称,陕西省博物馆内存放的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批唐代金银器,其中饮食器有碗、盘、碟等130件,许多金银器上都用墨书标明每件器物的重量,如有一银碗高7.6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9.2厘米,该碗碗底内有墨书“十一两一分强”6字。这反映了唐人管理金银器的方法,也为测定唐代衡制提供了条件。经测定,唐代每两平均数值为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这可能是新中国建立后对唐大斤(16两)最精确的测定数据。综上所述,由出土文物可知,唐代一两平均数值为42.798克。

但这并不一定就能代表了唐代用药的计量,不排除当时的医疗体系另有计量标准。

据文献记载,《旧唐书·志第二十八·食货上》记载:“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为大升,三斗为大斗,十大斗为斛。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又山东诸州,以一尺二寸为大尺,人间行用之。其量制,公私又不用龠,合内之分,则有抄撮之细。”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中药汤药采用的度量衡“两”是小两,而小两为大两的三分之一。也说明了唐代的药用计量与生活计量各有标准。

结合《旧唐书·志第二十八·食货上》的记载,中药汤药采用的度量衡“两”是小两,而小两为大两的三分之一,故唐代一两为14.266克。

上述方子中,八两约为120克,分三次的话,服用一次约相当于用量40克。与汉代的计大体致。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