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郑太37式”,拳架中的“丑小鸭”

记得刚刚在线上习练“郑太三功”的时候,虽然折服于“郑太三功”的卓越功效和“完整训练体系”理念,但并不认可郑子太极拳架“拘谨”的外形演练风格,“郑太37式”当真是“郑太三功”的一个容器?郑子太极拳架究竟有何内涵?直到一期学友在参加“郑太37式”线下拳架班后赞声一片,我才决定尽早报名拳架班的线下培训学习。

2018年10月底,我如愿以偿参加了诸罗遁叟先生在金华举办的郑子太极拳架班三期线下培训,进一步了解了郑子太极拳架“丑”的特点与风格——

一、以形带炁,决定了“郑太37式”拳架外形紧凑,没有大开大合的特点。

“郑太37式”是在杨式太极原传128式基础之上删繁就简,在保留原传招法与习练方法基础之上融入左家内功心法而成,其拳架没有大开大合与发力动作,拳架紧凑,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以形带炁。

以“郑太37式”起式里“腕松六变”看炁的变化:

起式吸气时落胯松肩,美人手自然向前浮起30度左右,此时炁从脚底上行至肩窝(部分炁随着手的浮起放松已达末稍)→随着吐气垂肘转腕,炁从肩窝过肘到手腕→再吸气松肩垂肘吊腕,等待炁机的下一次发动→夹脊吐气腕放平,炁达指稍→再吸气,松肩垂肘腕放松,让炁又一次从夹脊松落到指尖→坐腕吐气,等待炁机的再一次发动→肩松肘松腕放松,再次炁贯末稍。“郑太37式”里每一式都同起式一样,一切外形都是以形带气的结果。

二、一切运作在涌泉,决定了“郑太37式”拳架没有很低的架子和较大的步伐,拳架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全虚全实中完成转换,在动态中全方位多角度操根。

以“郑太37式”拳架预备式为例观拳架中的动态操根。

当预备式开始落胯到右脚,此时右脚实左脚虚,右脚即为操根。→右脚涌泉带动身体向右旋转,左脚在全虚的状态下随右脚转正,右脚再操一次根。→左脚借右胯落地的反弹力向左荡出一小步,右脚行功踩到左脚,此时落左胯呈左脚实右脚虚,左脚即为操根。→左脚涌泉带动身体向左旋转,右脚在全虚的状态下随左脚转正,左脚再操一次根。→左脚向右踩出,重心移至双脚中间,完成预备式。预备式动作移动后定式时均为全虚全实,转动时也是在全虚全实的状态下由涌泉带动,“由脚而腿而腰”实现节节贯穿。

三、“三功”很“机械”,装入“三功”后的拳架自然也“不美观”。

1、郑子太极拳筑基功法丝丝入扣,循序渐进。

当郑子太极筑基功法之虎背靠山功练习到一定阶段,身体能初步体会到根深、炁沉、体松后,接下来将虎背靠山功装进熊经里进行熊经功的练习。

熊经是在一脚虚一脚实的状态下以实脚涌泉带动进行移动与旋转的功法,此时靠山功里练出的体松、炁沉、根劲得到了运用并进一步强化,同时用“迎风翻掌”让炁机快速发动,以在郑子太极拳架起式时就能达到炁贯末稍。

当靠山功、熊经练至一阶段以后身体能够快速松沉、落胯、旋动、炁沉涌泉后,就开始进行行功的练习了。行功重点仍然是在全虚全实的操根状态下,虚脚借助实脚踩地的反作用力向前或向后荡出,此时在靠山功里训练出的体松、根深、炁沉和在熊经里训练出的全虚全实和移动得到了运用并进一步强化。

2、在“郑太37式”中处处是靠山功、处处是熊经、处处是行功。因为“三功”很“机械”,所以装入“三功”后的拳架也“不美观”。

当“三功”经过3一6个月的习练后,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松沉、炁感与根劲,在继续练习“三功”的同时,就开始将“三功”装入拳架里进行继续融合跟不断打磨。

以“郑太37式”起式接左掤为例看拳架与“三功”的融合过程:在完成起式后重心左移,右脚向左脚踩出即是行功的运用,当重心完全在左脚后落胯向右旋转即是熊经的运用,随后右脚向前荡出又是行功的运用,当荡出右脚同时双手在胸腹间相合成定式时,如从头到脚向下浇一桶水般松沉到涌泉,又是靠山功的运用与体现。

从外形上看,靠山功如前倾后倒往复不断的“不倒翁”,熊经跟行功的旋转和迈步则更象“机器人”,那么装入“三功”后的“郑太37式”拳架也必然象不倒翁跟机器人。“郑太37式”拳架没有陈式太极拳的发力,没有杨式太极拳的舒展,更没有武当太极拳的飘逸,如隐匿于群鸭中的“丑小鸭”,但若对太极有一定深入了解和探究之人,必定能慧眼识真,必定能明白郑子太极拳的“不好看”外形是以形带炁,内引外动的结果,是涌泉带动,处处操根的结果,更是练就“通天之炁”与“接地之力”必经的操练阶段。

【诸罗遁叟注】:

每当我初次介绍郑子太极拳架时,总会说“这是世界上外形最难看的太极拳架”。可这样的话我是针对不懂何谓内家武学跟所学是套路派之人而说的。在诸罗遁叟的心里,没有比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拳架更好看的拳架,也没有比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更卓越的拳架体系设计了。

上过诸罗遁叟拳架课的同学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也了解拳架与拳架之间看似外形相像,但却全然不同。

以后有时间,我再专文撰写谈谈这些。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