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我和我的父辈》热映:4段故事,让我明白这就是中国

嗨,这里是HR新逻辑! 小长假正式开始,假期电影档也如约而至,今年的十一,想和大家聊聊正在热映《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   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之后,今年十一的《我和我的xx》系列以父辈与吾辈为主题,依然是拼盘式的影片结构。影片以四个不同年代的奋斗故事,上映了一场关于牺牲、关于奉献、关于创新、关于梦想的故事。

 

如果传承有名字

那就叫“乘风”吧

  第一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骑兵团。由吴京和吴磊携手,讲述了一段上阵父子兵的故事。在故事中,吴京与吴磊,即是父子关系,也是战场上的战友关系。   父亲在带领村民群众撤向大部队集合的路程中,险被日本军队发现行踪。父亲作为老团长,肩上扛着带领队伍、保护村民的重任。思及此,父亲忍痛发出信号弹,将日军引向儿子所在的地方。   儿子和三名战友的牺牲,为一众村民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故事中有两个片段很戳人泪点,一个是父亲在伏击敌人的时候看到了可以预防破伤风的草药,摘下藏在胸前带回去给刚受过伤的儿子。 在寂静的夜色下,父亲向儿子诉说自己对于家庭的愧疚和对参军的视死如归,轻声嘱咐到 “要死,死我后头” 。   另一个则是打胜仗后,父亲重遇了当时掩护过的村民,其中一位妇女正好在撤离的过程中生下了儿子。父亲抱起那个孩子,问叫什么名字,妇女说:叫“乘风”。   乘风,正是他牺牲了的儿子的名字。   在战争年代,有太多因为跟随父辈上前线的年轻士兵,他们继承了父辈果敢的行事风格,继承了父辈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他们为了家国为了人民,无怨无悔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如果传承有名字,那就叫“乘风”吧。

伟大创新的背后 是一次次不为人知的尝试与付出   第二段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两弹一星”研发的时代。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诗”,浪漫而温柔地讲述了一对研究固体燃料的夫妻的故事。   在黄沙漫天的西北,有一个科学家,为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发,进行着一次次的尝试与付出。其中,有这么一对研究固体燃料的夫妻,他们养育着可爱的一儿一女。   黄轩饰演的父亲在试验中不幸牺牲了,为了不刺激孩子们的情绪,研究所的男同志们纷纷加班,制造工作忙都没时间回家的假象;章子怡饰演的母亲,隐忍着失去丈夫的痛苦,继续投身实验研究,还要每天若无其事面对两个孩子。   大儿子最终还是猜到了父亲的牺牲,崩溃大哭道 “我爸爸和我以前的爸爸都死了!”   到这里,观众才恍然大悟,这个“以前的爸爸”,指的是他的亲生父亲,也在研究中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后来,研究所成功研究出发射推送器,各种卫星、火箭陆续实验发射成功。多年后,小女儿成为了一名航天员,并迎来太空旅行。 在故事中,父亲将航天研究试验浪漫地比喻为是在天上写诗,在父亲为研究事业奉献生命后,母亲守护住了这份浪漫,坚持给儿子写信。   这段诗,很温柔地将生死诉说,同时也寄托了父辈予以吾辈的爱与期望,分享给大家: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在研究出“两弹一星”的那个年代,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研发过程,无数个怀揣科学梦与爱国情怀的科学家、研究学者们,举家迁往一些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大建起研究所。   由于“两弹一星”研发是绝密工程,科学家和学者们只能日复一日做着一次次不为人知的试验,就连牺牲,也是不能为人知的秘密。   1968年12月,一位空气动力学家在飞机失事中坠毁牺牲, 牺牲的时候,他把装有数据的皮包紧紧揣在怀里,让宝贵的数据得以完整保留。   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中科院院士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后来,他被招募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建设事业。他毫不犹豫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于次年回到祖国。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像钱学森和郭永怀这样放弃国外高薪厚职和优越生活的科学家、学者们还有很多,他们抱着一腔热血,毅然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的科技事业。   因为父辈们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奉献,才成就了后来伟大的“两弹一星”工程,才有了后来一代接一个科学家、学者、航天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宇宙,并创作出更好的发明。

春江水暖鸭先知 因为那是第一只敢下水的鸭子   第三段故事,放在正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上海。   故事里的父亲,弄堂里的街坊邻里都戏称他叫“鸭先知”。原因是他总是夸下海口去“预言”未来,比如说以后打电话不需要电线牵着、比如浦东会高楼林立…   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很不切实际的想法。实际上,父亲说的这一些,都是因为对于未来敢于畅想,并且敢于尝试新事物。   之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因为那一只鸭子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于是第一个下水并感受到了属于春天的温暖水温。 他用这句话教育儿子,要做就要做第一只敢下水的鸭子。   于是,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鸭先知”,建起了世界第二高的上海中心大厦。

《鸭先知》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所有广播电视台,没有播放广告的先例,那是外国才有的东西。 很多资深的电视人都不敢冒险尝试,害怕这个形式并不适合中国的观众,更害怕被议论太“资本化”。   直到改革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1979年1月28日,当年的大年初一傍晚,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支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广告长约95秒,由简单的几个画面构成,甚至没有使用任何运动镜头。   这条广告播完后,画面映出一句话:上海电视台自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   自此,广告成为品牌宣传的主要形式,电视广告片也成为顾客了解产品的重要渠道。   正是一个个敢为人先的创新家、实干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尽情发挥了自己敢想敢做的优点,才让“春江水暖”的信息广为传播,才推动了社会朝着更先进更繁荣的步伐前进。   “鸭先知”的精神,不仅是指改革开放之风盛行的时候,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让创新的想法和实践带领你前进,就在当下。

如果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 那么永远也不会成功   第四段故事,背景设定在2021年,主人公分别是2050年穿越回来的仿真机器人,以及2021年的一位热爱科学的小学生。   仿真机器人穿越回2021年,为小小科学家弥补了没有父亲陪伴成长的遗憾,更鼓励了他继续坚持自己所热爱的机器人创作。   在故事中,小小科学家创造的飞机模型出现了飞行故障,他以为答应假装自己爸爸的机器人会帮他挽回面子,但机器人并没有这样做,他感到十分挫败。   机器人安慰小小科学家: 如果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了,那么永远也不会成功。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鼓励年轻人: “搞科学实验绝不会一帆风顺。不要怕失败,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老也遭遇过无数次挫折,水稻抽穗扬花的6、7月,他每天都坚持在田里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据袁老自己回忆,当时的寻找是相当辛苦的,每天早上吃了早饭后,就带上两个馒头下田,每日到下午四点左右。没有什么遮阳的设施;赤脚踩着稻田里的冷水。这样冷热交替的情况下,再加上中午又吃不好,袁老落下了一生的肠胃病。   1964年,在用放大镜观察了14万多株稻穗后,他终于找到了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在随后的1965年里他又相继找到了几株,在总共4个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最后, 观察了起码有百万株水稻后才收获了六株。   科学实验的成功从来不是光靠运气或一两次的尝试就能实现的,坚持尝试,反复总结,才能离成功越来越靠近。   故事还有一个寓意: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   毕竟, 少年行,中国行。

4段故事 让我明白这就是中国   影片短短的3小时,讲述了4段故事, 以小家见大国,以小人物见大时代。   在战争时期,父辈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击退了敌人,新中国得以“站起来”了;   “两弹一星”科研时代,父辈们默默奉献,献身科学,从无到有打开中国科研新局面;   改革开放时代,父辈们积极创新,敢想敢做,新中国由此走向繁荣富强;   现下的时代,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从父辈中接过旗帜的吾辈,也正咬牙坚持,建设更好的家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吾辈所应该做的,是借古鉴今,将父辈建设祖国的精神传承发扬,敢为人先、坚持追梦,共同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看完电影,不禁感叹一句: 感谢祖国,感谢父母辈,感谢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美好资源与生活环境。   我的国,我们的国,祝你生日快乐!   - End -

*本文系「HR新逻辑」原创首发,转载请添加微信:HRLogic003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