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心藏神,脾藏意!精神分裂,起于心脾两虚,一张方子逆转,请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中医情志病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还想和你说说,关于情志疾病的中医故事。

文老师为啥爱说这一口啊?因为现在的国人,普遍背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一点,不用我说,你也能体会到。

所以,作为中医人,除了医身,还要医心。当然,医心的难度,大于医身啊。

废话不说了。来看一段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当时是40岁,医案记载姓徐。

这个人,从大概4个月前开始,给人的感觉就不正常。

怎么不正常呢?第一个,就是想法多,而且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凭空想象出来的念头。

比如说吧,他曾经吃过小蒜辣子油。于是,他就突发奇想,想自己包一块地,做一块试验田,专门生产制作这个东西。他把这想法信誓旦旦地跟家人说,家里人哭笑不得。

同时呢,此人还多疑。比如说这个试验田,八字儿没一撇呢,他忽然就犯愁了。愁什么呢?如果有人凭空窃取了他的实验成果,他该怎么去维权呢?该到哪里去请律师呢?为这个事儿,他忧心忡忡,整日愁眉不展。

你说这有意思不?

除此之外 ,此人还比较自卑和悲观。自己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他会独自哭泣。晚上睡觉也不好。别人要是问他,为啥难过,他就说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活着,无非是接受世间的惩罚。

就这样,这个患者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消瘦,一天不吃饭也不知道饿,偶尔惊声尖叫,大多数时间是漠然不语,注视某一处,似有所思。

面对这个情况,家人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但用了很多西药后,效果不好。

最终,家里人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当时,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酸枣仁25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远志10克,肉桂5克,半夏12克,石菖蒲15克,南星12克,朱砂1克(冲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用了大概13剂药以后,睡眠时间大大延长,能睡5到6小时。

这时候,西药停用,加郁金12克,生铁落20克,投14剂。

14剂喝完,患者悲伤欲哭,思维错乱的现象好转,而且食欲开始增加。

这时候,原方朱砂去掉,加入夜交藤30克,再投15剂。

15剂喝完,患者精神状态大大改善,可以待人接客,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这是我们当初在学习癫病的时候,听老师讲过的验案。

现在,我来说说这里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患者的整体特点吧。

抛开精神错乱这个事儿不提,我们发现,他身体消瘦,食欲不好,一天不吃饭也不知道饿。

这提示我们什么啊?是不是脾虚啊?脾的运化之能不强,不能充养肌肉,胃不能履行受纳之职,所以就成了这样。

脾虚,无法生成气血,气血不足,所以脉象细弱无力,舌淡。

脾虚,另一个结果是什么啊?就是运化失常,痰湿之邪就出来了。痰湿会干什么?会上迷心窍啊。

此外,脾虚,气血不能上养于心,于是就造成了心神失养。

还有呢,脾虚,就不能藏意。中医藏象理论中,脾可是藏意的,对人体的神志,有很大影响。

那你看看吧,现在这个患者,脾不能藏意,心神也得不到供养,脾虚生痰还会迷阻心窍。你说这个人的神志还能正常不?

肯定正常不了。

这,就是患者发病的机制。你看懂没?

好了。现在,我们看看医家是怎么化解这些棘手的问题的——

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酸枣仁25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远志10克,肉桂5克,半夏12克,石菖蒲15克,南星12克,朱砂1克(冲服)。每日一剂。

这里头,党参、黄芪、茯苓、炙甘草、大枣、淮小麦,可以健脾。其中,大枣、甘草和淮小麦,是甘麦大枣汤的配伍,能宁心养肝。同时,这三味药也都可以健脾。

酸枣仁、当归,这用于滋补心血。

方子里,加一个肉桂。肉桂,温养气血,可以促进气血的化生。

然后,用半夏、石菖蒲和南星来化痰。

远志配上朱砂,可以镇心安神开窍。但是,朱砂本身有毒,不宜久用,故而后期用夜交藤替代。夜交藤,也是可以安神养心的。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意图和治疗思路。这里面比较巧妙的,是在滋补心脾的同时,嵌入了治疗脏躁的甘麦大枣汤。这一点,是颇值得玩味的地方。

我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供您仔细揣摩。

其实,这类心脾两虚、痰迷心窍的精神分裂患者,还是比较多见的。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往往是身材较为瘦弱,食欲不佳,性格沉郁内向,多思善感,心思重,性格上爱钻牛角尖,前怕狼后怕虎。

对这类患者来说,上文医案里所采用的组药方案,是比较妥帖的。专业的读者朋友,不妨认真借鉴揣摩。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也作个记录。我觉得,学习临摹这样的临床经验,是提高我们中医理论修养的捷径。

当然,关键是,我们要对这一类的病因病机,烂熟于心。什么样的人容易出这个病,我们要清楚。假设说,生活中,真的有亲友出现类似倾向,我们可以用相对正确的眼光来理解和看待,积极预防、科学求治。能实现这一点,就是中医科普工作的成功。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