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治疗痹病(行、痛、着、热痹)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痹病(行、痛、着、热痹)的经验

⒈对于痹病的成因:正如《素问·痹论》中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指出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成因。同时还特别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的“合”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三种邪气“合”于皮,则发生皮痹;“合”于脉,则发生脉痹;“合”于肝,则发生肝痹;“合”于肾,则发生肾痹……,风、寒、湿三气相合,“合”于五脏、六腑、皮、毛、脉、筋骨某处,即发生某痹。且《素问·痹论》还指出《素问·痹论》:“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合”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合与时令,即与四季各藏所主之不同的时气相合而为不同的痹,如《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⒉痹病的治疗:

⑴行痹的治疗:以祛风蠲痹法,常用蠲痹汤、防风汤随证加减。同时根据前人的经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处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还须注意“疏风勿燥血”,处方中用赤白芍、当归以益血。

⑵痛痹的治疗:以散寒除痹法,常用千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随证加减。在选药上要考虑寒邪阴凝闭涩,非大辛大热之品,不能驱散。并应结合古人“真阳煦熙,寒凝可释”的理论,在处方中佐用补肾阳的药物。在用药时,为做到“温散不助火“,如有小便黄、舌尖红者,可加黄柏,既可苦以坚肾,有可防温热药化火。

⑶着痹的治疗:以化湿蠲痹法,常用补土燥湿汤、薏苡仁散、薏苡仁汤等随证加减。治疗时结合前人“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理论,在祛湿疏风散寒之外,还要兼以健脾益气之品。并且风药也有胜湿的作用。

⑷三痹同治法:行痹、痛痹、着痹有时在临床上同时出现,具有三痹的临床表现特点,常用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随证加减。焦树德教授还自拟“治痹汤”,用于串痛、疼痛、沉重、肿胀皆有者,也可随证加减,分别用于行痹、痛痹、着痹。

治痹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术15g,羌、独活各10g,威灵仙15g,防己9g,生薏苡仁20~30g,千年健15g,当归9g(或丹参15g),甘草5g。

本方体现了前人“疏风勿燥血,温散勿助火,化湿不劫阴”的用药经验。焦老还强调痹证一般多为阴证,除非已转化为热痹者外,均应以桂枝、附子为治痹要药,如兼见热象较多者,可加丹皮、丹参、知母、赤芍之类,以制桂附之燥热即可,不应将辛温之品全部去掉而改用一派寒凉,如前人有“治热勿过用寒”之戒。

⑸热痹的治疗:以祛风、清热、通络、宣痹法,治疗总则是“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贵乎宣通。”有时还应结合“通腑泻热”、“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法。以自拟“清热散痹汤”加减:桑枝30~50g,忍冬藤30g,荆芥10g,羌、独活各9g,黄柏12g,连翘12g,防己10g,木瓜12g,丹参15~20g,透骨草15~20g,伸筋草30g,炙山甲6~9g。

同时,根据兼有表证,里热证,或湿热郁蒸,兼有瘀血等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