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2021年12月31日思维造物创始人罗胖在成都面对12000个空荡荡座位,用53个故事和8句话,串联起面对当下一个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动路线:从起心动念,到行动策略,到必要条件,直至奔向终点。这是罗胖对财富的坚守和用心,给在路上的你我,开出的八个“赚钱处方”。2022年,已经来了,带上这些认知一起出发。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期待得到什么答案。不知道也没关系,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题记

标准改了,到底该站在哪一边?

2021年,很多人都过得不容易。这一年,我们都浸泡在这焦虑的环境里。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有点慌,不光是你慌,其实几乎每一个人都慌。因为经济下行,因为疫情无常,因为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怎么办?一句老话:该来的总会来,行就继续,不行就再想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有钱,就想有钱的办法;没钱,就想没钱的办法。要想移山,既要有意志,也要有推土机。记住: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它们光环褪色,魅力大减。更高、更快、更强,不再天然带来赞誉,甚至“一家独大”正在被全社会警惕。你要是说,“好企业的样子,因为要为人民服务,所以就不能挣钱;因为不能搞垄断,所以就不能长大。”这个很难说服人。然而,打破旧念放大格局,我们会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换个思路,拆掉你固有思维里的墙,前路会一片光明:在社会全局的视角下认识自己,你会发现——让产品更好、竞争力更强,不是只有堆资源这一种方法,提升更多人的生活品质和尊严,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更良性的方法。用这种办法,企业也可以挣钱,也可以长大。做事都需要资源,但是资源可能不是我们原来想的那样,学会运用重组运营逻辑,这盘棋就活了。

今年,国家号召共同富裕,权威人士出来解释说,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平均主义。只要我们把眼睛从商业账本上稍微挪开一点,把自己放进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全局中,我们就会发现,过去那些我们以为的矛盾其实并不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自愿帮助暂时落后的人,不矛盾;要共同富裕,但不劫富济贫,不矛盾;共同富裕,但首先是发展,而不是共同贫穷,不矛盾。只要你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认同这个共同体,那就去主动帮助他人,不仅不是被剥夺,反而是一种荣耀。

这就是朴素的道德直觉,它既是社会的软约束,也是商业的硬边界。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很多“不确定性”,都是因为狂飙的欲望之车,遇到了“朴素道德直觉”的红绿灯,只要我们肯把自己的小道理,放入到社会全局利益,也就是那个大道理里去,这个红绿灯其实非常醒目。这个答案就是社会的普遍答案。这其实是一个无比清晰的标准。这个直觉的标准,往往会比计算和推理更直达事物本质。切记: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资源少了,怎么腾挪出新局面?

创新腾挪。什么意思?这原本是一个围棋术语。它说的是,当你被对手团团围住时,应该怎么办?不要正面硬刚,另找一处,落下一子,从而打开一个新局面。简单说,就是不硬碰,巧转身,换思路,开新局。往往一个小创意,背后是腾挪的大智慧。这笔力量资源,换个视角,就变成了吸引力资源。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再造资源。

说到这,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真相。过去,这个时代好像只会为规模、效率、力量欢呼。我们好像忽略了,在坚硬的现实之外,人心柔软之处,另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你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有两个面目。它可能是物质资源,也可能是情绪资源。我们的生命,是靠这两种资源才支撑得起来的。所谓腾挪,往往就发生在这两种资源的转换之中。老板们请注意了:不是你给谁发了工资,他就是你的人。事实上,谁给他提供情绪价值,他就是谁的人。这个世界一直在犒赏那些,用情绪资源支撑他人的人。

除了情绪资源还有什么能是资源?熟客的信任,和谐的家庭关系等等,也是经营的资源,也是宝贵的资源;老龄化社会是趋势更是现实,曾经让我们焦躁不安。但是,你用腾挪的视角重新看一下,一个人退了休,也照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新资源。只要认真生活,都是新资源;只要一直做,这就是在为这个社会训练精细化的体验服务;认真生活的人多了,认真做产品做服务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这是一个人人生阶段的腾挪,也是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腾挪。

当年长者也变成了社会重要力量的时候,也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词:熟经济。你发现没有,在数字增长的同时,整个经济的内部,正在变得更丰富,更成熟。回到熟经济这个词,你就想象一个人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长势。十几岁的时候长身体,二十几岁的时候长心智。等到成年,长大了,他的个头儿就不再猛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成长,人会以各种方式变得更丰富。

以前只会欣赏长河落日,变得丰富之后,也会欣赏小桥流水。以前只向往功成名就,变得丰富之后,也会向往诗和远方。以前是年轻人冲锋陷阵,现在老人家也可以一往无前。这就是熟经济,从“大力出奇迹”,到“随处见风韵”。熟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创新腾挪。过去不是资源的东西,也许会价值连城。过去是负资产的东西,现在也许会是重要的支点。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车要开了,数字化究竟怎么干?

初心之外,还要用心。“数字化转型”这个词今年特别热,各行各业都在谈。先不管什么是数字化技术,你需要先明确数字化思维:把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数字化很伟大,这是科技的力量。但是,除了有星辰大海的初心,还得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否则,你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数字化的这条路上遇到什么风景。数字化这么冷冰冰的技术,居然还能导向更有温度的生活。

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因此,数字化的本质是基于科技发展背后一种温柔的力量。如果你能这样认为,那么,这就是一个大的产业级的机会;同样,拿到这个机会的奖励的,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人,高瞻远瞩的人,势大财雄的人,而是那些心细如发的人,分辨力高的人,善解人意的人。这也折射出来一个趋势:不管技术本身多么高大上,说到底它是人类的工具,它只有一个使命,让人间变得更好。

了解到这个趋势,我们才能更加理解:人工智能只有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直面复杂形势,才能体现出技术的革命性意义。数字化这班车,比早晚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出发?比快慢更重要的是,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一个好的数字化系统,需要的恰恰是设计者从人出发,替人考虑。你成为更好的人,就能看到数字化更好的用途。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数字化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技术,它是帮助你实现关怀的一座桥梁。数字化其实并不难,任何一个做消费者生意的企业都可以学。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环境变了,怎么站在终局想问题?

过去这一年,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前路漫漫,我们经常觉得,前路看不清,看清了也不确定,确定了很快又变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做应激反应,每一个动作都在应对变量,而是要自觉地和那个能看到的未来站在一起,然后反过来再看眼下该做什么。一个人在莽莽苍苍的丛林里迷路了,没有地图,没有向导,也没有路标,怎么办?有一个方法,就是顺着流水的声音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流水一定有终局。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

既然看眼前,看到的全都是不确定性,何不直接跳到终局,去看那个最终的确定性?为什么不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再来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呢?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其实很少能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件两件事,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那将是多么珍贵的行动指针。其实是想说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锁定一个确定性的目标,返回来看现实,看哪些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就能做到的,先做;哪些是目前能力不足的,学习。工作马上就变得清晰具体了。

怎么先行进入未来呢?也就是他们想象的终局,然后再倒推现在该做什么。终局目标有了,就不存在没有思路在家坐着干着急,也不存在招商靠豪赌撞大运,目标非常精准,一个个上去谈;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便利条件,就给创造条件;目标企业正在推动什么策略,就配合策略。目标清晰了,手里的清单就短了,清单短了,在每一个对象上下的功夫就深了。这种思路其实每个人都能用得着。

有了清晰的目标事情就好办多了。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看到一种做事的方式。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行业面对威胁,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要被淘汰,别慌,看远一点,看看终局,看看未来的那张大图。我们以前都习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想象这件事的最终图景。

世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小时候玩的拼图游戏告诉我们,你总得先看到最后的那张大图,然后再从一堆凌乱的碎片中,一块块找出你需要的部分。因此,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现在技术变化那么快,环境变数又那么多,其实,一个好公司的样子也是确定的。从上到下,充满活力,不断地吸引人、发展人,让每一个员工充满主动的探索精神。这样,无论环境怎么变,都有人在探路。但怎么实现呢?看起来千头万绪。先把终局想好,用先进工具把自己变成这种样子。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招不灵了,要靠什么出奇制胜?

过去,我们想要推广一个新产品、新事物,是用降维打击系统性地解决。做大量广告,给大量补贴,0元试用等等,靠资源碾压,一下就能占领市场。高成本投入,就能换来高收益。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市场原来是空白的,所以你靠资源、靠烧钱,立马就能铺上去。

但今天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空白的了。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荒原,不是只要船坚炮利,就可以平推过去。我们现在的世界,每一片地方都有人,都有他已有的生活方式、原本的观念行为。那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点一点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怎么嵌入呢?一个人到底会被什么真正打动?别扯远的,就是眼前自己可以理解的幸福想象。认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人心中的一个小支点,可以撑起撬动世界的大杠杆。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商业世界算账的方式变了。有一个公式: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做产品的功能价值,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资产价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产品价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绪价值做上去。那怎么做呢?就是回到一个产品的原生场景里去,回到用户的日常生活里去。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所在的行业多么高大上,要想做成一番事,你就得回到用户身边的日常。

说白了,不就是我能扎扎实实地站到你的真实生活里,快乐你的快乐,忧伤你的忧伤。这套经验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好事情的特征就在于它本身就是目的。所谓“越狱式创业”,就是在这里使劲,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我现在挖空心思干这个事,是为了将来不干这个事;所谓“村庄式创业”就是开始就地建设自己的“村庄”,扎根于一个地方,扎根于人的日常。

路太挤了,怎么才能另辟蹊径?

运用软技能。那怎么积累软技能呢?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概括一下的话,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我们变成“接口”,能和其他人、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软技能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又是一个“接口”,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而且,软技能这种素质,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我们都身在软技能的“黑暗森林”,没有人会提醒你——车开了,路没了,只剩下你在这里,其实是你的软技能出了问题。所以,需要提醒一下你:保持身为“接口”的自觉,对维护软技能时刻警惕。

什么叫成功?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年纪轻轻,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年纪渐长,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背景换了,怎么丰富中国文化?

20年前,我们有能力团结家人,有底气迎接客人;20年后,我们有能力选择客人,有底气保护家人。这20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的精神气质,不一样了。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朋友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呈现这么一个劲头儿。有些时候,其他国家的人会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行为模式。有一句话很有名,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什么意思?就是说,要用一种文明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才更为准确。

这就是中国旋涡。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中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简而言之,咱们中国变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我们强势扩张的产物。它是什么?它像个旋涡一样,刚开始很小,但就这么坚定地持续地在那儿旋转,形成引力,把周边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不断卷入,所以它才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而是吸引型的。对我们这代中国人来说,看护好那个中国旋涡,让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2022年,送给你的八句话

第一句,给重要时刻。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今天的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还是会被各种信息、各种可能性冲击得无所适从。每当此时,不妨向这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求助。对我们唠叨这样的话的人,未必有多少学识。但是,老人的话,薪火相传,它凝结的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它们早就被用这样的民间格言记录下来,而且经过了岁月的反复冲刷与验证。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东西。

第二句,给理性乐观派。乐观其实并不需要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着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局限性,且没有改变的打算。记下这句话,不仅是因为认同这样的观点,更是因为这是在提示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读过点书的人总是觉得,一个正当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但其实,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是这样的。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不需要理由。

第三句,给犹豫不决的人。什么是事件?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所以,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第四句,给准备出发的人。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我们都懂。但是,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挑战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有一种人,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那就是设计师。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别指望有什么确切不移的目标,学会享受这个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第五句,给正在路上的人。非常理想,特别现实。这句话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骑墙,“既要……也要……”。其实,它背后有一层深意:也许,我们既误解了理想,也误解了现实。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把这句话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第六句,给正在拓荒的人。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还有一句话,叫“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为什么要“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也许确实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以创新者、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空间、新领地不断涌现。创新者、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干活之前,先得明确什么不能干。

第七句,给知易行难的人。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样重要。过去,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会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么改变他的认知,要么提升他的能力。当一个家长为孩子的成绩着急的时候,就会这么想,要么念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要么希望孩子提升学习能力。但在成年人世界里,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实验里说的,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认知啊;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对于做事的人,如果略有小成,在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之外,也要感谢那些身边的人。他们的一次劝告、一次提醒,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其实都无比重要。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找他们,到这样的人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第八句,给身处困境的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发生了什么?遐想空间很大。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另有一番含义。今年,很多人,面对很多挑战,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世界仍然会继续,敲门声会及时响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

衷心感谢罗振宇先生的跨年演讲,这是第七场,也是最为特别的一场,愿我们成为时间的朋友!欢迎转发分享,添加关注获取更多价值内容;跟随禅门商道一起开启财智之旅!

认知变现:逻辑思维开给2022年的七个“赚钱处方”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