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六经整体观-杨柳

六经究竟是什么东西?部位?层次?范围?阶段?.......

反复研读诸多伤寒名家的见解后,发现各家主张跟认识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主张经络的,也有主张运气,也有主张气化,也有主张....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大家很统一,那就是六经即一经,既要分的开又要合的拢。那时看到最后有点犯晕,各家主张不同,六经分开看貌似每一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合在一起的话确实就很难理解。还有,一家伤寒,而有这么多家的主张的纷争,他们的临床水平是否齐等?抑或有高低?这个问题还真的没有确定的答案,往者已矣。

清代名家徐灵胎那时候也曾犯迷糊过,最后在反复研究伤寒后,果断摒弃诸家学说,独尊方证,有是证用是方,形成伤寒实干学派。这个学派流传至今,至今很多研究伤寒之人大都从方证入手,有是证用是方。伤寒六篇各有提纲,他们称之为辨证大眼目。临证能够真正把握这六者,就能不为症状所迷惑,能够真正判断属于哪一经的病,这样见证治证也能在临床上训练出老手,但是这个并不是仲景祖师爷的本意,这个也不是伤寒的六经辨证的顶点!纵观我手头这本《伤寒方历代治案》,我看到的是各家临证上对于病情的把握很多都是这样抓住要点,方证相对,案后都大致有说明效果可以,就这样治愈了?试想一间屋子着火了,把火扑灭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呢!

杨柳反复诵读伤寒,有几分熟悉伤寒篇章布局,全部集合在一起,看到真的如蔡师所言,条文只是新病,或者是在旧病的基础上经过失治、误治后再受风寒后出现的条文。抓住篇章的脉络,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伤寒是以伤寒为外因,人体六经为主干线展开描述人体在风寒中经历的一系列化寒变热情况以及随证施治的方案。从内经的经络到伤寒,六经的意义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被仲景祖师爷巧妙的把六经各自的病症分开,然后统一于太阳,把人体六经阴阳变化融合在一起,分的开也聚得拢。六经在老祖爷张仲景的眼中已经升华,生命的变动离不开经络,更离不开脏腑,脏腑有虚实之变,经络阴阳必然如影随形。六经是经络但不尽是经络,执着于经络,反失经络纵横交叉之雄浑整体观!

翻开正经八百的中医学院教科书,却发现对于每种病都有几个分型以及对应的主方,按葫芦画瓢,却发现瓢跟葫芦怎么搞都不像,用起来治病效果很打击信心。这里面每个病不是都分析的很清楚吗?!有着详细的分型,还有各类方药供选择,怎么会没有效果呢?!这个疑惑纠缠了我很久,直至我拜入蔡师门下,深入学习蔡师所运用伤寒六经思想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区别所在,教科书是孤立看问题,分型之后,各个证型之间没有联系,这就严重割裂了生命整体!临床疗效的把握不定的根源就在这里,起点决定终点。中医教材对一个疾病的分型很容易给初学者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每一个疾病都是孤立的,而随着而分出来的证型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很容易炮制出这样机械化看问题的思维,所以看病的效果时好时坏,医者也患得患失,更糟糕的是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消磨,最后把原本灵活的治病武器变成临床安慰剂,这是多么可悲的事!这就是临床上很多中医生的真实写照,中医纯粹简单的思维已经被机械呆板化,临证只是用西方的思维看问题,这也无怪乎一效难求。因此要真正的学会中医纯粹简单的思维,就只有从源头开始学习。

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就是《伤寒论》,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仲景老祖爷用简洁的条文以及处方精炼的风格来填充六经框架。蔡师有言,《伤寒论》行文思路是太阳一经统六经,按照六经变化层次来展开,六经不病就不会有条文的出现,条文就是简洁明了的把六经再次受风寒后产生的新病证。六经条文的变化都是立足在“六经阴阳一体”这个整体架构上,离开了这个架构而去寻找六经,则有南辕北辙之窘况,这就是经典分而不分,与现代割离整理生命架构而去讨论理法方药“海底捞月”型教科书有着天壤之别。学会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就不会困扰于千变万化的病象,临证进退自有道的法度,妙手回春不是梦;学教科书模式的学术,最终很有可能会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经验型疗效不稳定的庸医,终日困扰于“病多方少”的悖论当中。伤寒一书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那就是着眼于人体的生理阴阳变动结构,六经病篇条文是描述了各自层次受风寒后的一系列变化。

伤寒虽篇分为六,实际上用太阳一经统领六经,六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阳在外,三阴在里。脏腑虚则六经在外受风寒二气侵害,因缘际合,误治、失治,旧病未解,新病又来,这才有了条文,条文就是新病。如果按照见证治证的思维也能解决当前问题,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从生命变动过去现在未来,近病、远病一线贯穿,就很容易误诊误治。尤其是面对疑难杂症,没有三阴三阳生命整体结构的认识,就抓不住头绪,一味的被症状牵着鼻子,每一次实践都是概率做主导,每一次临床都是经验在死灰复燃,而不是独守阴阳,活泼的灵机去探寻“动之无型”背后的根源,这就是蔡氏经方六经辨证与后世医家六经辨证的分水岭。

六经代表的是生命的六道防护线,这六道防护线各有专能,而彼此交融在一起。三阳往外行,是人身三大支柱,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太阳法天,德布六合,以为温煦防护之城郭能量层,有人身帝王之尊;阳明主收支之内府,以为周身能量加工厂;少阳调柔寒热,以为太阳阳明相合之通讯员。三阴从里发,是人身三阳磅礡六合的根基,三阴不病,三阳永固,人身康宁:太阴法地,厚德载物,供养三阳开阖;少阴乃阳气生发之根,人身阴阳变动之总枢纽;厥阴乃阳气萌生之源,人身生机之所在。三阴三阳就是人身脏腑所搭载的生命大舞台,营卫周流,动之有形。脏腑不病,江山永固,太阳帝王稳坐龙椅。脏腑一败,山河动荡,帝王安能稳坐中庭。太阳一病,脏腑本能必然有变,所以必须在太阳病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脏腑寒热虚实,这样才能做到见病知源!

六经整体观

总的来说,三阴三阳就是脏腑本能的集合(代言人),观三阴三阳之变动,悟脏腑生机之盈缩。六经辨证立足于脏腑本能,抓住三阴三阳,准确把握脏腑经气寒热虚实,观有余不足,让三阴三阳一一归位。蔡师所揭示的六经辨证是生命的浓缩,衣食保暖是六经安和的物质保证,汤药辨证帮助六经更好的恢复正常,其实就是把生命的变动跟生活联系起来,把经络跟脏腑结合在一起,脏腑本能之气就是经络之气,六经就是脏腑本能的集合。

所有疾病只是表象,一名精熟六经辨证的中医是不会被表象所迷惑,四诊合参,在脉证结合的基础上,从六经整体来审视人体表里内外,分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并且明白疾病的过去现在未来阴阳进退,而后立法选方,药到病除。

六经分的开,故临证认症结之所在狠如鹰眼,合的拢则任疾病孙悟空千变万化,也难逃遁医者如来五指山。六经辨证抓住的是太阳病背后脏腑的寒热虚实,这就是六经整体观的奥妙,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有躬身去践行,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蔡师常言:伤寒入门一定要先学会六个“六”:六经名、六经病、六经脉、六经证、六经法、六经方。只有先将大眼目记熟,临证之时才不会手忙脚乱,误诊误治。分得开是为了更好的合的拢,真正明白人体生命演化之道后,其实并无“六经”之数,只有经络脏腑一体观。病象一出,辨清楚脏腑虚实寒热后随证组合,药到病除。正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之是也。临证辨证精准,自无须鉴别,诊毕则病源无所逃遁,此乃仲景老祖爷立足六经整体后见病知源之神技也。而这个济世活命神技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仲景老祖爷有言:“若能寻余之所集,则思过半矣。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

蔡师有感仲景祖师爷如此平易之回春大道,竟后继乏人,遂奋起而著述,以开仲景老祖爷济世之法门,让生民少受疾苦之痛。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