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如何做出好设计?设计大师来解读

大家都知道设计其实有很多种风格,欧式的复古风、美国的浮夸风、中国的民族风、日式的简约风等,在这些设计风格中,我对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式风格情有独钟。而且他们的风格非常简洁和舒服,所以一直在中国的小资阶层占据着不错的市场。它的出现也引起了我们的对于欧美的轻奢艺术的反思,开始尝试接纳以性冷淡风格为主的简约艺术,简单中透露着独特的高级感。也正是因为对于日式风格的喜爱,我开始尝试着去研究日式设计风格。

提起日式的设计风格,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原研哉先生写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被认为是写给初入设计行业的必读书籍,它的内容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能,并非是设计出名垂千史的作品,而只是帮忙将信息传达。一个知名的设计师说:“领悟设计就是帮忙传递信息,就能帮助设计师摆脱饥寒”。设计是为了能够对信息更有效地进行表达,过度华丽的造型,或者过度晦涩的表述都不是设计,这也刷新了我对于设计的认识。

如何做出好设计?设计大师来解读

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我看到了它和其他设计书不同的部分,它并非浓墨重彩地去描述所谓的设计方法,而是给我们传递一种设计理念,一种“少即是多”的思维和“re-design”的方法,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会觉得晦涩难懂,书中告诉我们何为“禅”,这对于我们了解日式设计能够更加了解。

《设计中的设计》是由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老师撰写而成,原研哉老师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董事、武藏野美术大学基金会教授,曾经获得Kodansha出版文化奖、Hiromu Hara奖、Yusaku Kamekura设计奖等优秀的设计奖项,还写过《RE-DESIGN》《白》《原研哉.现代设计进行式》等优秀的设计书籍,对设计新手们都指了明路。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想,希望对想要学习设计的你们一些帮助。

01|“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在日本,很多的品牌和无印良品一样奉行着日本“少即是多”的禅道,和欧美国家以轻奢为主的设计观有些不同,日式设计更加偏向于实用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那我们就需要从日本的国情去了解,首先日本是岛国,地少且资源匮乏,所以对于每块土地、每滴水、每份资源在他们眼里都显得格外珍惜,也因此他们相较之下更加注重节约用度,尽可能减少铺张浪费,也因此日本设计风格给我们相对简单却实用感觉。

当然“少即是多”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谓的物质材料的层面,更多的是日本人精神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学会满足,不要尝试着索取太多。毕竟人本就是两手空空来,并没有带来些什么;也是空无一物地走,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样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开很多的东西,所以适时地放空心态,尝试着去做更多的事情对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做设计都有着指导的意义。

如何做出好设计?设计大师来解读

02|“re-design”的重要性

这本书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一些启示,尤其是“re-design”对于设计师而言受益匪浅。re-design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人性方面的考虑。例如书中写到的成人尿不湿,它就能够减轻成人在使用这款产品时候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对于大自然的尊重;方形的卷手纸因为不好用,所以就设计出了现在的圆卷手纸。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已知领域的再设计,也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re-design”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具有创造性,这种意涵再挖掘靠的是设计者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和洞察能力。也让我知道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我们所谓的技术层面,反而是寻找到人性的共鸣点,这就需要我们尝试着增加感悟力,去找到人性的需求,只有这样的设计才会被大家喜爱和接受。

如何做出好设计?设计大师来解读

03|设计师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设计

作为设计师,需要抱着一颗批判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才能够使设计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情境和挖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例如我实习公司的某个产品,在设计时被不规则地制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那个时候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产品是不是客户需要的,而且这样做会不会不方便顾客拿取等问题,当然最后果然引起了滞销。

如果当时的设计主管能够有想法,以批判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了,所以说设计师能够拥有一双批判的眼睛,对公司的发展和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如何做出好设计?设计大师来解读

《设计中的设计》里传达了关于“设计的职能”,“哪里需要设计”,“如何去设计”,“原研哉是怎样设计的”,“设计是怎样赚钱”等等很多个议题,也慷慨地给出了他欣赏的设计范例。甚至他在最后殷切地鼓励在设计门口徘徊的年轻人,不用怕,设计很简单。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