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提高认知能力的书单和思考

前 言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收到一些编辑的反馈,然后被拒绝发表。 这些反馈的内容是太理论、个人化。也就是只有我自己能看得懂。根据这些反馈我觉得有必要写个补充内容。 编辑并没有错,毕竟他们做的是媒体,不是学术。目标是点击,不是营造研究环境。 而我的目标是吸引可以深度交流的读者,提高自身水平。 所以只会写我认为有意义的文章,吸引同样觉得有意义的读者。 (希望有一天能做成Nature一样的期刊) 我认为研究理论一定有极大的意义。事实上高端技术的工种,例如航天航空,他们必须对各种原理公式规则理解必须非常透彻。 但是到了有主观成分的设计领域,就变得很随意,好像凭感觉或经验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是无法理解。 国内游戏行业一直很轻视理论研究,毕竟理论不解决具体问题。我也不打算呼吁大家都研究理论,只希望对同样认为研究理论有用,和希望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人有些用处。
这篇文章虽然有书单,也有我对认知和学习的思考,还有毒鸡汤。

由反馈引发的思考 游戏设计一直都没有系统的理论,大家都在谈体验:“这个游戏体验哪好,是怎么做的”、“那个玩法体验不错,是因为设计了什么”。 可是为什么别人这样设计?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体验?为什么这样的体验是好的?对游戏整体体验有什么影响?所有人都有这个体验吗?搬到其它游戏里还能一样吗?
这些问题从来就没有人回答过,因为必须知道背后的原理。 不懂原理怎么指导设计呢?别人做的好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能照抄或者凭感觉改还能有别的用处? 都说要用更科学的方法做游戏,心理学经济学对游戏很有帮助,要学习,不能再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抄来抄去了。 但是真有人开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就开始说:“卧槽,我们只是喊喊而已,你丫居然来真的!”
看过《游戏设计艺术》的读者应该知道,里面涉及到很多心理学、视觉艺术相关的知识,英文第一版是2008年。 这是人家12年前写书时的知识水平,在写书之前多久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提高认知能力的书单和思考 为什么国外能做出3A游戏国内做不出来?是因为流程?钱?创意?
根本原因是能力,《方法论》说过能力的本质就是知识体系,没有这些知识,用什么设计游戏呢?一天天喊着中国没有3A游戏,却不愿意一点点积累能力。 看科学故事的人很多,看专业书籍的人很少。
了解如何减肥的人很多,坚持锻炼的人很少。 虚幻的成长真让人开心。
思考之后的意义
成功多从外部找原因,因为导致成功必须要有外部条件,不要觉得自己很牛逼。多总结外部因素,找到这些因素的特点,有助于下次成功。
失败多从内部找原因,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又控制不了,找到导致失败的关键,避免再次踩坑。 得到这样的反馈肯定是失败的,就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毕竟不能怪别人,大环境如此。
首先因为我不能保证我的知识体系一定正确,毕竟这可能是没有人研究过的领域,至少没有人公开发表过。所以可能有点超前? 以前最多有90%的把握,自从这几天看了《模型思维》,这个把握可以提高到99%。
我说过游戏就是体验环境,用多个领域的原理搭建想要的环境。而《模型思维》是利用多个模型观察、模拟、预测人类样本集合的行为。其本质是用多个模型交叉确认提高精确度。 这跟我理论是一个逻辑,其本质都是建立模型,观察样本群体,当然游戏还多了引导的目的。不同思想用了同一个逻辑,相当于交叉验证了逻辑的正确性。 我又不打算写博点击的内容,毕竟不靠公众号赚钱。那么如何让别人更容易理解知识体系的意义就是个大问题。 我本来不在乎别人看不看得懂,毕竟写这些文章收益最大的是我自己。没写知识体系之前看《模型思维》跟写完再看绝对是不同的理解层次。 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并同样认同这是对的。因为一个自私的目的:有助于传播。一般大家愿意分享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对吧?没人会想“这人写得真垃圾,让大家看看”。 写公众号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交流,传播也是为了让更多高手看到。 理论研究在业内非常少,有水平的人很少公开写文章,这是个没办法的事情。也不知道他们躲哪 偷偷摸摸 研究。 《错误的行为》里就讲了一些故事,证明高手扎堆更容易提高产出。一个学校里一堆诺奖得主,随便跟几个大佬一起聊聊天就能有很大收益。真的就是我苦思冥想一朝顿悟就是人家的日常。

提高认知水平 人总会遇到瓶颈,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水平是一层一层的,且不能随时间线性增长。有过某一刻对世界认知清晰了很多的人会感触更深。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知识的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 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 想到这个定理 我 才意识到, 知识体系并不形象具体,而是个抽象的概念 。将来会再具体讲讲什么是知识体系,怎么连接理论和现实。 很多在瓶颈迟迟无法突破的人,有强烈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办。突破要靠方法论,其本质是认知的进化。 人的认知提高有个矛盾:思维不突破,能力就无法进步;能力不进步,思维就无法突破。 打破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外部力量的打破瓶颈,由内卷向外卷改变。 不学习的人只能不断内卷,从内部找似是而非的 玄学、外部 归因来麻痹自己,也就是常说的故步自封。
不断探索新领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外卷化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看书完成,但是跟人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微博上有个博主叫硅谷王川,我是受他启发才决定写出来。 他说写文章的目的就是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通过外部的反馈不断快速修正自己的认知,比自己研究效率要高得多。 目前没有人研究过游戏设计的知识体系,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又少。只能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慢慢触及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大家的反馈进化自己。
由于我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人的认知能力,也就有了这个书单,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认知能力,慢慢加入研究知识体系的涓涓细流。
书单 我认为“科学素养”、“ 认 知 水 平”、“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是一个意思,其本质都是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完善知识体系。 《方法论》里说过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看他对现实的认知水平,其实就是一个人看透本质的能力。 举个例子:同样两道题,都是用二项式定理解。一道非常简单,一道非常复杂。在学霸眼里这就是一道题,其本质都是二项式定理。而学渣只能看出简单那道是二项式定理,复杂的就看不出来了。 现实比数学题更加复杂,可能需要一两个主要定理,几十几百个次要定理才能精准分析。而且必须要 完全掌握这些定理才能进行分析,光知道没用,学渣也知道。
我认为将来做研发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也就是用科研的精神来做设计。听起来挺高端,其实难度不高,就是跟健身一样难坚持。这几十年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我觉得非常有用,也就有了这个书单。
我比较懒,只把书分成两个档次:
  • 必读:很有价值,读后能改进思维。部分书偶尔还值得再翻翻。
  • 选读:可读可不读,没书可看或者想换换脑子休息看一看,包括一些比较好的漫画、小说。
本次书单只包括提高认知水平的必读书,基本上kindle上都有,加*的是重点阅读目标。
  •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 《错误的行为》,理查德·塞勒

  • 《经济学原理》,N·格里高利·曼昆

  • 《超越智商》,斯坦诺维奇

  • 《经验的疆界》,詹姆斯·马奇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菲利普·津巴多

  • *《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

  • *《这才是心理学》,基恩·斯坦诺维奇

  • 《模型思维》,斯科特·佩奇

  • 《认知红利》,谢春霖

  • *《系统之美》,德内拉·梅多斯

  •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

还有大量文章或甚至某几句话对认知都有提高作用,但都属于偶然看到的内容,已经没法找了。以后再慢慢写,这些年也有不少自己的思考。 此外记得还要实际行动去练习。你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学,都会在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看完的话可以在这说一下读后感,大家交流一下收获,不然真的就只是“知道”。 还有对知识体系那篇文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说说,一开始不要在意对错,有思考才是关键。有交流才有更多思考,这才是交流的价值。 以上书籍不能保证提高思维能力,只有看书的人才能。就像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一起进公司的同事,环境相同成就不同。差距是人的差距,不是教材。
如果一个因素永恒不变,那它就不会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 ——我

这句话是通过逻辑学的“求异法”得出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互相交织,就会产生更深刻以及精确的认知,也是学习和思考的魅力所在。


残酷的现实
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没有经过验证的,算是毒鸡汤,干杯!
为什么有的人 更容易成功?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会慢慢 拉 开? 我认为是因为动力的种类。我把进步的动力分成两种:
  • 内生动力: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有非常强烈的做成事情的欲望,且不再受外界环境影响。这种动力属于逆天改命。

  • 外部动力:做事的原因就是因为外部环境导致,干什么都可以,不喜欢也不讨厌,想做好也是环境所迫。这种动力属于随波逐流。
绝大多数人能成功的人,都属于前者,你可以看看富豪榜,有多少是环境所迫?自己身边做成事的人,有多少是环境所迫?
当然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又回到上面的那句话:光知道没用,学渣也知道。
为什么我知道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个你不知道的,决定差距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有多难呢?它分六个步骤,缺一不可:
  1. 有学习的意愿。

  2. 有学习的能力。

  3. 有学习的环境。

  4. 有行动的意愿。

  5. 有行动的能力。

  6. 有行动的环境。
几乎所有人都当过或见过天天喊着要减肥的人吧?是不是很少有人做到?做到的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从开始健身到现在差不多3年,待过5个健身房。再火的健身房常见的人就那几个,而且身材都不错。
坚持健身和喊着要减肥的人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极少互相转化,也没有交集。 一个人是因为内生动力还是外部动力,从思考和行动上很容易看出来,最多只能骗骗自己。 各位读者如果在各自领域水平比较高且经验丰富的话,会有很明显的体会:一个人的水平一上手就能了解个大概。
我卧推110KG,深蹲140KG。虽然跟大佬没法比,一个人的身材、动作看看就能猜到练了多久。就因为他做的事我都经历过,所以我懂。
思维也一样,聊一会大概就能知道 一个人在“知行合一”上的水平。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肯定屈指可数,更现实的是,做到一半也是凤毛麟角,1%不到。 人生在世确实很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终点。但是更不公平的是,即使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开始跑那一刻,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回到开始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其实差距一直都是固定的,只是你看不到本质,这只是世界麻痹你的伎俩。
看起来是越来越远,最终无法企及。但是“速度”一直是固定的,变化的只是它的表象“距离”。 同样上过初中,看透本质的人有多少呢?这是一种能力,是能力就可以通过锻炼获得。 用赛跑形容人生其实不准确,人生更像是在广袤的各种地形的大地上寻宝,有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直奔目标,有的人乱转悠可能也有所收获,也有人被环境赶着走。 短期三者都可能有所收获,只是后两者很快就会消失。没有匹配财富的认知能力,迟早要交出去。 “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 运”。 ——《 教父》没说过
这句话都听过,可惜99%的人听一万遍都听不懂。

喝了这碗毒鸡汤,我们就是三观一致的人,干杯!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