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黄帝内经解读(61)

【原文】

五病(1)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2),搏阴则为(3),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4):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注释】

(1)五病:指阴、阳、骨、肉、血五类病证。

(2)巅疾:指头痛、头晕、目眩一类病证。

(3)瘖:音哑,声不出。

(4)五脉应象:指五脏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

【白话详解】

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胜,而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阴偏胜,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神志。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这就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象沉坚若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按语】

本节论述了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和五脉应象。五病所发,分别指骨属肾,肾为阴脏,故阴病发生于骨;血属心,心为阳中之阳,故阳病发生于血;肉属脾,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病发生于肉;冬属阴,冬日阴气盛,阴盛则阳气病,故阳病发生于冬;夏属阳,夏日阳气盛,阳盛则阴病,故阴病发生于夏。五邪所乱指阳邪入于阳分,为重阳,故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为阴邪,阴盛则血脉凝涩不通,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心主舌,手少阴经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经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阴,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阴盛则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阳盛则怒。五邪所见指的是五行相克所表现出来的脉象,所提到的死证和不治之症也并不绝对,在临床应用时不可拘泥。五脏所藏指五脏分别对应的神志,《素问六节脏象论》总称之曰“神脏五”,《灵枢本神》也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这种“五神脏”的理论,反映了《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以五脏为系统的特点。五脏所主指的是五脏所对应的五体,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肺主皮毛,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腠理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肝主筋,筋的活动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用;脾主肌肉,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发达丰满;肾主骨,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所提供的营养,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营养,才能坚固有力。五劳所伤指视、卧、坐、行、立是人体所具备的五种体态和功能活动,这五种体态功能,既不能长时间的不活动,又不能活动过度,反之,就会影响人体健康。五脏应象指的是五脏的脉象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表现,体现了《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的观点。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