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134思维模型:上瘾模型——解构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

抽烟、喝酒、赌博、吸毒、玩游戏都可以使人上瘾,有人因赌博和吸毒,债台高筑、抛妻弃子,只为了换取短暂的刺激,长此以往,到最终得到的却是家破人亡,是什么让他们放弃工作、抛弃家庭去追逐短暂的快乐?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上瘾了?如何戒瘾?

一、认识上瘾

神经科学对上瘾的定义是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依赖。成瘾实质是一种化学上的奴役。

汉字中“瘾”由疾病头和隐藏的“隐”组成,就是在告诉我们:瘾是一种病。瘾的英文单词addiction的拉丁词根是“被奴役、被束缚”的意思,也就是上瘾者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某种物质的奴隶,自己失去了自主能力。现在的addiction本身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上瘾,例如药物、酒、赌博等自己不能停止的有害的行为习惯。

第二层含义,就是指一个人会花大量时间,做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也就是我们说的爱好。

爱好和瘾的区别在于,爱好是一种健康的行为,对我们的身心是有好处的。瘾这个行为本身虽然可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感受,但它也具有伤害性。瘾会对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带来一定的伤害。

例如:玩游戏可以缓解疲劳,让我们感觉愉悦,这只是一个爱好。可是如果你玩游戏停不下来,明知明天要上班,可就是控制不住,一直玩到深夜。该思想虽然认识到不能继续玩游戏,可是身体上却控制不住,这就属于上瘾。成瘾行为难以自我控制,它会反复出现、反复发生,比如,你一摸到手机就想打游戏。成瘾行为具有4个特点,分别是令人愉快、带来伤害、无法控制、反复出现。

上瘾分为物质上瘾和行为上瘾,物质上瘾有烟瘾、酒瘾、甜食瘾、毒瘾等药物依赖等,行为上瘾有赌博瘾、网瘾、游戏瘾、购物成瘾等。在医疗领域判断上瘾有6个标准。

标准一是耐受性。耐受性是指身体会对药物免疫,只有靠增加成瘾物质的数量和次数,才能保证获得快乐和以前相同。

标准二是戒断行为。也就是一旦你离开成瘾物质,就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说心里难受、失眠、出汗等各种症状。这种行为会逼迫你再次去寻找上瘾物质。我们经常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有些瘾君子在毒瘾发作的时候,看上去特别恐怖,这就是一种戒断行为。这种行为是很多瘾君子难以戒毒的重要原因。

标准三是失去控制。上瘾者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明知有很多坏处,仍然会义无反顾地沉迷下去。比如说有些人喝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必须要喝醉。

标准四是无法减少。上瘾者没有办法减少对上瘾物质的依赖。比如说酒鬼。刚开始每天喝半斤白酒。慢慢的变成每天喝一斤,为了戒酒。自己虽然想每天少喝点,可是就是没有办法减少。

标准五是过度关注和强迫自己对上瘾物质的依赖。也就是一天中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关注着上瘾物质。比如说酒鬼天天想着喝酒,瘾君子天天想着毒品,并且这种想法不受到自我意志的控制。

标准六是对我们的身心和社会功能产生损害。比如吸毒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还破坏家庭、影响工作、引发犯罪,真是害人又害己。赌博虽然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伤害,但是他会破坏家庭,其中的经济纠纷会引发犯罪,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果你的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没有伤害,这不叫上瘾,如果对社会和对自己造成了伤害,那这就是上瘾。

二、上瘾的生理机制

科学家为了研究上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见下图:

134思维模型:上瘾模型——解构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

把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一个杠杆,杠杆的一端受到一台计算机控制。把连着药物和盐水的导管插入到老鼠的血管里。

第1种情况,计算机设置为注入生理盐水。老鼠按下杠杆,按压几次之后就基本上不会去按压杠杆了,因为没有什么感觉。

第2种情况,计算机设置为注入药物可卡因。老鼠按压杠杆,然后会往身体里注入可卡因。老鼠发现这个快乐秘密之后,它就会一次又一次不停地按杠杆。获得快感,甚至不吃也不喝,对旁边发情的雌鼠也失去兴趣。如果是雌鼠在按压杠杆,还会放弃照顾自己新生的幼鼠。有的老鼠甚至按压杠杆直到衰弱死亡。

老鼠沉迷于不停地自我刺激,是因为刺激激活了大脑中的细胞,使其释放了一种能让它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老鼠踩压杠杠,就是激活了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从而感到强烈的愉悦感,所以上瘾就是通过药物或者某种行为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获得快乐的过程。

人的大脑是有890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上至少有上万个突触,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依靠突触来传递信号。每一个突触里面有很多囊泡。每一个囊泡就像一个化学工厂,根据大脑需求,不断的合成化学物质,我们称之为神经递质。目前人类发现的神经递质高达50种以上,例如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肾上腺激素等。

正常的大脑分泌神经递质需要经历3R过程。

见下图:

第一步:神经递质释放,如果人的大脑受到刺激,例如遇到好吃的,看到美女。大脑就会将储存在囊泡里的多巴胺释放出来。

第二步:神经递质激活受体,受体是一种蛋白质,位于神经传递的尽头。它有选择地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就像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一样。当多巴胺被释放,它就会弥漫在突触间隙和自身的受体结合,这样人体就会产生特别愉悦的感觉。

第三步:神经递质移除。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外在的刺激结束之后,神经递质就会离开受体,重新回到囊泡里,以便下次使用。所以愉悦感通常是短暂的,当多巴胺被神经元的突触吸收回去之后,快感也会随之消失。当下次受到刺激时再次释放,重新完成上面的步骤,来让人们再次体验到愉悦的感觉。

对大脑来说,让人们成瘾的是多巴胺,而对人们的感知和意识来说,成瘾的是一种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来了又去,反反复复。让人充满了渴望。只有不断的去刺激才能实现。成瘾就是被这种感觉绑架,去重复体验这种感觉。

现在的研究发现,愉悦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这两种愉悦感最早被精神病学家唐纳德·克莱因描述为“捕猎之乐”和“盛宴之乐”。捕猎之乐是追逐刺激感时,人会感到兴奋、渴望、刺激;而盛宴之乐,则是满足、舒适、放松、成就和平静的感觉。从生物的本能出发,捕猎之乐是欲望和性渴望,而盛宴之乐则是满足、性高潮和回味。

科学家已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破坏了老鼠的愉悦中心,也就是释放多巴胺的大脑伏隔核神经元。这些老鼠就像重症监护室的植物人一样,不想吃东西,不想喝水,更不想交配。它们需要人工照看和喂养。如果没有人类的喂养,他们宁愿活活饿死。所以破坏多巴胺神经元会剥夺它们的动机,变得彻底无欲无求,甚至连生存都感觉没有任何意义。

在亿万年的时间里,神经递质和大脑协同进化,和平共处,大脑完美地调节着神经递质。当神经递质水平较低时,大脑将合成神经递质,之后,神经递质安全地储存在囊泡中。当大脑需要这些神经递质时,它们才从特定的神经元中被释放出来。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刺激受体后,通过分解、扩散或再摄取终止其功能。

成瘾性药物被滥用进入大脑,影响了神经传递,但大脑没办法处理或终止其行为。大脑中的药物水平由药物使用者所控制,而不是由大脑所控制。药物不像神经递质那样很容易就被移除,因此药物的持续作用时间远远长于神经递质。例如:可卡因会锁定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让受体持续的兴奋,封闭囊泡收回多巴胺的通路。像木马一样劫持人的大脑,控制人的行为。见下图:

134思维模型:上瘾模型——解构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

图:正常的大脑和被可卡因控制下的神经元突触对比

三、如何戒瘾

人一旦对于某种物质或行为上瘾,戒掉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特别是毒品上瘾。它对大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也不一样,能不能戒掉,要因人而异。从概率上讲,大多数人是很难戒掉毒瘾的。那么有人就会问,直接阻断多巴胺的分泌不就戒掉毒瘾了吗?现代科学研究,有一些药物可以直接阻断多巴胺的分泌,但是它的副作用也非常大,病人如果服用了这些药物,虽然毒瘾没有了,但这个人就像一个重症监护室里面的病人一样,注意力丧失,没有思维,没有任何欲望,对生存和繁衍没有任何兴趣。

他没有办法让人保持注意力。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直接阻断多巴胺的分泌这种疗法是不可行的。

戒瘾的过程中有以下5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戒瘾是意志力的问题。认为只要意志力坚强,就一定能够戒掉,其实仅靠意志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瘾是一种病。

第二大误区,成瘾是道德问题,是一个人堕落的表现。其实现代科学认为上瘾是一种精神障碍,是一种病,不是个人道德问题。把成瘾看成道德问题,仅仅用谴责、打压、控制、严厉惩罚来解决成瘾问题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放下这种不恰当的成见,坦然面对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的事实。

第三大误区,戒瘾需要严厉的惩罚。成瘾者的家人往往会抱有这样的看法,进而对成瘾者采取高压手段,断网、没收手机,或者把烟酒藏起来,有时还会伴随日常的打骂、言语羞辱或责备。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让成瘾者从成瘾中走出来,还会破坏成瘾者和亲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多人上瘾是得不到社会和家人的关爱所导致的,他只能从上瘾物质中获得快乐。如果此时此刻把他孤立。他就更加缺少爱,会对上瘾物质更加依赖。所以如果身边人有赌博、抽烟、吸毒、玩游戏上瘾,我们更加需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完成戒瘾过程,而不是严厉的惩罚。因为严厉惩罚的结果往往是成瘾者把家人从身边推开、从心里推开,让成瘾者更加孤立、更加无助。所以,严厉的惩罚通常对戒瘾没有多大效果。

第4大误区,是成瘾者必须在家人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戒瘾。其实我们需要他自己发自内心的改变,而不是靠别人去改变。就像小朋友写作业,他如果认为是为了家长而写作业。一旦没有家长监督,那他就不写作业了,其实上瘾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控制还会增加彼此的不信任感。家人控制或监督成瘾者的戒瘾行为,也意味着家人对成瘾者不信任。成瘾者一旦感觉自己的家人不信任自己,就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反而可能再度放任自己的成瘾行为。

第5大误区,认为戒瘾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上瘾是一种病,不是道德问题,所以需要积极的参与治疗。现在科学有很多种疗法。比如说药物疗法、行为疗法等。要根据患者的成瘾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疗法。

戒瘾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共同来治疗。建议如下:

第一、积极的情绪面对上瘾。家人要包容他,爱护他,比平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让他感受到爱,而不是被孤立,被人看不起。不要让他陷入自责,抑郁的精神状态。

第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不要让他接触上瘾物质或行为,比如说戒烟戒酒,就要远离烟和酒,和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待在一起。让他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上瘾物质和行为。

第三、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找到一个健康的爱好,来替代原来不良的上瘾行为,例如跑步、瑜伽、打球等,健康的爱好也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给人带来愉悦感。同时还要积极的参加社群活动,找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时间久了,上瘾行为就会被健康的爱好所代替。

第四、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严格的执行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结

英国著名的瘾君子托马斯·德昆西在1821年写下了著名回忆录《瘾君子自白》以记录自己的体验,他在书中提到毒品有着“强大力量”和“神奇效用”。他将过瘾感描述为“一种可以缓解所有人世间悲伤的万能药”,“神圣享受的深渊”。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个人如果孤单、失落、无聊、空虚或者有巨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有可能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依赖。例如一个人工作不顺会喝酒、婚姻不顺也会喝酒。事业不顺也会采用喝酒的方式来麻痹自己,酒慢慢成为他心中的一种缓解所有人世间悲伤的万能药,长久下去,就会对酒精上瘾。

解决上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上瘾。要相信获得快乐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不是依赖某种药物,或者某种行为。如果自己感觉到对某种物质或者行为依赖的时候,要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不要自责,不要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提前介入治疗。这样才不至于越陷越深,到最后不能自拔。

请记住:上瘾是一种病,需要治。

参考资料:

《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

作者:沈家宏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为什么我们会上瘾:操纵人类大脑成瘾的元凶》

作者:【美】迈克尔·库赫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