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放言五首》元稹

其一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诗名《放言五首》,“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为读到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又是根据元稹的诗来写的,而白居易并不是一首对一首来和诗的,所以就先通读元稹的这五首。我们先来看元稹《放言五首》的其一: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赏析 元稹说,近来每逢喝酒就会放声高歌,醉后乱舞,诗意狂放,渐渐地几欲入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字词典故 “酲”:喝酒喝得神志不清。“解酲”:就是解酒。

赏析元稹说,五斗酒拿来解酒还是恨少啊,倒满十分的飞舞酒盏也不嫌多。

元稹这是以酒解酒,呵呵,倒满十分还不嫌多,再多都满出来了。前面的“醉舞”,这里的“飞盏”正好呼应,非常形象。这元稹的诗真是写得不错。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赏析 元稹说,眼前的那些仇敌就都不要再问了,至于那些功名都是身外之物,一概任由他去吧。

因为白居易是在815年被贬江州的,而之前元稹被贬到通州去了。所以这元稹的《放言五首》应该是写于之前,被贬江陵的时候写的。恩。白居易在《放言五首》的序里头有讲到。来看元稹当时的时间表: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看来元稹诗中的仇敌,还真有姓“仇”的。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赏析 元稹说,死也不过是等闲之事,生已经是让我们得到了。他们还能设计什么样的事来奈我何呢?

看来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经常借酒消愁哦。

《放言五首》元稹

其一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放言五首》元稹

其二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酒熟餔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竹枝待凤千茎直,柳树迎风一向斜。

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

来看元稹《放言五首》的其二原诗: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字词典故 “长沙”:长沙郡,在唐朝改名潭州。元稹估计是去潭州游玩了。

赏析 元稹说,不要将自己的心事用来讨厌长沙啊,云飘到哪里不都是自己的家吗?

“酒熟餔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字词典故 “餔bu1糟”:吃酒糟。典出[《楚辞》之《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u3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chuo4其醨li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意思:[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神鸦”:指巴陵附近逐舟觅食的乌鸦。[唐杜甫《过洞庭湖》诗:“护堤盘古木,迎櫂zhao4舞神鸦。” ]巴陵就是今湖南岳阳。

赏析 元稹说,酒煮熟了,就学渔父那样喝酒吃酒糟。饭来了就像神鸦一样张开口。

看来元稹确实是在岳阳,长沙一带游玩。这里的神鸦恐怕有被孝敬,当神一样的涵义。

“竹枝待凤千茎直,柳树迎风一向斜。”

赏析 元稹说,你们看那些竹枝是为了等待凤凰来吧,把千根茎都伸得那么直。柳树总是迎着春风吧,只朝着一个方向斜飞。

“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

字词典故 “头”:这里指竹子的果实。

赏析 元稹说,一直以来总是被天公施舍雨露,等到竹子的头成长以后,也就尽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元稹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还是要从竹子的头,也就是竹子的果实下手。传说中,“竹实”是凤凰之食,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关于竹子的果实:[因某些品种果实细小,也称竹米。不同种类竹子开花结果周期不同,有10年、50年、60年甚至120年的。]但竹子一旦开花结果后,就会成片枯死。

元稹是把自己比喻成竹子了,反正呢,就是这么地期待凤凰,等待春风。可是如果等到哪天开花结果了,可能也就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有些悲观。

《放言五首》元稹

其二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酒熟餔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

竹枝待凤千茎直,柳树迎风一向斜。

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放言五首》元稹

其三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来看元稹《放言五首》的其三原诗: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字词典故 “烻yan4”:光强烈。“藉ji2:顾念,顾惜。

赏析 元稹说,雷霆轰鸣,闪电炽烈,频频数声,无奈我这个狂夫就是不顾惜身子。

元稹这里是在借雷电比喻那些打击他的人,可是他就是一个硬骨头。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

赏析 元稹说,纵使被雷电烧作灰烬,我也宁愿与人家骨头被埋不同,我愿化作被高高扬起的灰。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字词典故 “傥”:通“倘”。“掉”:回旋摇摆。

赏析 元稹说,如果能够修得成为蝴蝶,我就去寻找有花的树,倘若化成了江里的鱼,我就可以尽情摇摆我锦色的鱼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赏析 元稹说,如果注定有乖戾的龙在这里的某个地方,那又何须惊动自己要来的人呢。

这里“必若”就是若必。那么这元稹什么意思呢?很明显我们从元稹前一首诗提到的《渔父》就知道,他的思路在走屈原的典故。屈原投江,大家担心屈原被龙吃掉,就扔粽子下去喂鱼喂龙。元稹的意思是:反正我是自己来求死的,还担心什么被龙吃掉,你们又何必惊动自己要来的人,让我安安静静地死。

《放言五首》元稹

其三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放言五首》元稹

其四

“安得心源处处安,何劳终日望林峦。

玉英惟向火中冷,莲叶元来水上干。

甯戚饭牛图底事,陆通歌凤也无端。

孙登不语启期乐,各自当情各自欢。”

来看元稹的《放言五首》其四原诗:

“安得心源处处安,何劳终日望林峦。”

赏析 元稹说,如果你安得了心的源头,那么你到哪里都是心安的。何必还要一天到头望着那树林山峦。

“玉英惟向火中冷,莲叶元来水上干。”

字词典故 “玉英”:玉之精华。[屈原 《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也就是说这玉英吃了会长生不老。“元”:始,首。

赏析 元稹说,玉英只有朝向火才会变冷,莲叶开始就是在水面上的,自然总是干的。

元稹的意思可能是,如果你真的是吃了玉英,除非遇到火烧才会死。(意思他是在水里,哪里会有事?)而像莲花的叶子,原来就是在水上的,可是它总是干的。言下之意可能是本来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和前面一句的“心源”呼应。

“甯戚饭牛图底事,陆通歌凤也无端。”

字词典故 “甯ning4戚饭牛”:典故[春秋时,卫人“甯戚”欲求见齐桓公;惜因家贫,缺少盘缠,只得为商贾趋赶牛车。数经辗转,终得抵达齐国。当他夜宿于城门外之际,正逢桓公出迎宾客。甯戚站在车旁喂牛,远远望见桓公,登时百感交集,于是乎,便敲击牛角,高歌抒怀。桓公听见歌曲的内容,明白甯戚并非寻常百姓,遂延请他入城,聘为丞相。亦作“宁戚饭牛”。]“底事”:私底下的事。“陆通歌凤”:“陆通”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字“接舆”。[《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陆通歌凤”为避世隐居的典故。]“无端”:没有缘故。

赏析 元稹说,甯戚在那里喂牛其实是在图私底下的事。而陆通呢,跟孔子唱“凤歌”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元稹的意思是,他们都各有目的。

“孙登不语启期乐,各自当情各自欢。”

字词典故 “孙登不语”:典故[晋阮嗣宗善啸,闻仙君以为已若,往诣焉。方被发握坐,藉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而至不可胜数。籍既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为之苏门。]大概意思是:[三国“阮籍”去拜访一个叫“孙登”的人,据说是个世外高人。孙登一直不说话,后来阮籍长啸而去,结果引来了孙登更加美妙的长啸,不仅风雨骤至,而且凤凰孔雀都来了。]元稹的意思是,正因为这个孙登一直不说话,这阮籍才会长啸展示自己的本事,而这一长啸才启动了他期望听到的音乐,也就是孙登也长啸了。

赏析 元稹说,孙登不语才开启了期望中的乐音,人应该根据各自当下的情形,各自欢乐。

元稹这首诗的意思可能是,凡事源自自己的内在,自己有了才华,才能够引来更加高人的才华,才能引来知音,很多东西都是原本就在的,所以你也不必太刻意,你只需自娱自乐。因为他前面说这“甯戚”和“陆通”都是多少有些刻意,图底事。而孙登就不同了,他都不说话,终于阮籍受不了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也就引发了孙登的更加辉煌的乐音。这首诗可能是元稹这五首当中,最精华的一首。

《放言五首》元稹

其四

“安得心源处处安,何劳终日望林峦。

玉英惟向火中冷,莲叶元来水上干。

甯戚饭牛图底事,陆通歌凤也无端。

孙登不语启期乐,各自当情各自欢。”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放言五首》元稹

其五

“三十年来世上行,也曾狂走趁浮名。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乞我杯中松叶满,遮渠肘上柳枝生。

他时定葬烧缸地,卖与人家得酒盛。”

我们来看元稹《放言五首》的其五原诗:

“三十年来世上行,也曾狂走趁浮名。”

字词典故 “狂走”:乱跑;疾奔。[汉 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士无贤不肖,皆乐立名於世,而 伯通 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赏析 元稹说,这三十年来我在世上行走,也曾经趁着有些浮夸的虚名到处乱跑。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字词典故 “左降”:[左降官是在唐玄宗以后大量出现的一种贬官形式,左降官不仅集贬官的三种形式即降职、贬为闲职和至边远地区任职于一身,而且左降官在唐代还具有流放的性质。在唐代皇帝的诏令中,常常将左降官与流人相提并论。]看来这样的谪贬其实是带有被“流放”名声的,而不是简单地派到哪里去。舆论杀人啊。

赏析 元稹说,我已经有两回被贬谪降职了,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虽然数度登上朝堂,哪有什么可光荣的呢?

“乞我杯中松叶满,遮渠肘上柳枝生。”

字词典故与分析 “遮渠”:网上翻译是“随他”的意思。为什么“遮渠”是随他?能查到最早出自贺知章的《答朝士》:

“鈒sa4镂银盘盛蛤ge2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从这首诗中,我看不出有随他的意思。这首诗很明显在讲吃的,蛤蜊,莼菜,然后说他家乡最近都喜欢这样的美味。最后一句我的理解是:如果把水渠遮住不告诉我们的人,那一定是吴儿。那么这“水渠”里有什么呢?应该就是蛤蜊,莼菜。所以“遮渠”我认为是:遮住美味,把美好的东西藏起来的意思。至于这里的“吴儿”,要知道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相当于越人。吴越吴越,吴国与越国的历史战争大家是知道的,后来一定是混居了,吴儿是越人对吴国人的蔑称。

赏析 元稹说,我乞求我的酒杯中落满了松树叶,遮挡美味的肘上生出柳枝。

哈哈,元稹几个意思?意思就是我乞求自己可以一直在松树下喝酒,喝到落满松树叶。一直在柳树旁吃美味佳肴,迟到肘部都生出柳枝了。

“他时定葬烧缸地,卖与人家得酒盛。”

赏析 元稹说,他日如果我死了,一定要葬在做烧缸的那种泥土的地里。那么以后我就可以被卖给人家去做成酒缸,得以把美酒来盛。

哈哈哈哈,元稹就期盼死后也能被做成酒缸的一部分去喝酒。呵呵,元稹这第四首和第五首都写得特别好!

《放言五首》元稹

其五

“三十年来世上行,也曾狂走趁浮名。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乞我杯中松叶满,遮渠肘上柳枝生。

他时定葬烧缸地,卖与人家得酒盛。”

元稹  《放言五首》 赏析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