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

明确了六腑各穴位位置之后,还应对其推拿方法进行规范。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

1.胃经穴:

【位置】位于拇指掌面第二节。

【术式】可推可刮。拇指指腹平顺从上至下为推。拇指屈曲,指端从上至下为刮。

【操作要点】推轻,刮重。

【功效】养胃和胃,清胃泻火,消胀化积化浊。

【适应症】①胃火所致之发热、胃脘灼热、便秘、口渴、牙龈肿痛。②胃中腐浊上犯之口臭、嗳气、呕吐、昏闷、苔腻等。③食积胃脘之腹胀、腹痛、厌食。④肝胃不和之急躁、易怒,胁下闷胀。

【体会】胃经只清不补。

脾和胃同居中焦,二者紧密相连。无论脏腑位置,生理功能,还是病理病机本来不能分开。但传统中医理论对于中焦病症形成特殊的归类方式,即中焦病症实在阳明(胃)、热在阳明、逆在阳明。虚在太阴(脾)、寒在太阴、陷在太阴。所以,同样病症,属虚、寒、陷,则补脾而不补胃;属实、热、逆,则清胃而不补脾。如果调理脾胃,或虚实、寒热、陷逆难于区分,则补脾与清胃同时运用。

推轻以养胃,刮重以消积。

2.胆经穴:

【位置】位于食指第二、三指节。

【术式】可清可补。清为从上往下推。补为从下往上推。

【操作要点】清胆经用拇指端推刮,力度重。补胆经用拇指指腹推,力度较轻。

【功效】清胆经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助消化、解痉挛。补胆经壮胆量,增勇敢,增进亲和力,促进决断。

【适应症】清胆经用于胁肋疼痛、腹胀腹痛、胆绞痛,黄疸、口苦、消化不良,大便色白,完谷不化。补胆经用于夜啼、惊惕、怯场、口吃、语言不利等。

【体会】胆汁促进消化,清胆经畅气机、排胆汁,有益消化。胆汁又为中清之汁,为勇怯、决断之基础。如果郁怒、愤懑、心绪不宁,宜清胆经。如果怯懦、怯场宜补胆经。

3.三焦经:

【位置】位于中指第二三指节。。

【术式】可推可掐。从上至下推。从下至上3掐。

【操作要点】推轻,掐重。

【功效】推三焦,调理三焦。掐三焦,通泻三焦。

【适应症】推三焦从上至下遍历三焦,加强三焦协调和联系,有助于元气和津液运行与分布。掐三焦从下至上,疏通为主,用于二便不通,关格,或上吐下泻,腹痛、腹胀,水肿等。

【体会】推三焦用于保健。掐三焦长于通泻。

三焦经穴位与心包经重叠,故有一定宁心安神,调节汗液作用。推之止汗,掐之出汗。止汗健身,出汗祛邪。

4.膀胱经:

【位置】位于小指第二三指节。。

【术式】可推可按。拇指从上至下为推为清。拇指于肾纹处按之曰按为关。

【操作要点】推则轻快,按则驻止。

【功效】清则通利膀胱,关则固塞水道。

【适应症】清膀胱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水肿等。固塞用于小便余沥、失禁、遗尿,小腹冷痛,夜尿频多等。

【体会】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病为虚,宜补之。膀胱为实为热,以清为主。膀胱多用清法。如需固涩,可按膀胱,按在邻近肾纹之处,协助温补肾气,紧闭关门。

5.大肠经:

【位置】位于食指桡侧缘。

【术式】可上推、下推和来回推

【操作要点】轻快。

【功效】上推为补大肠,下推为清大肠,来回推为调大肠。

【适应症】腹泻、痢疾、便秘、腹痛、胀气等。

【体会】补大肠用于大肠虚寒,清大肠用于大肠积热,调大肠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乱和大肠功能失调。

6.小肠穴:

【位置】位于小指尺侧缘。

【术式】从上至下推为清小肠。

【操作要点】轻快。

【功效】分清别浊。

【适应症】腹泻、腹胀、便秘,水肿、淋症。

【体会】小肠只清不补。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