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让我受益匪浅,很实用的“指拨法”(忙中偷闲,转一好帖,爱爱医的朋友共享)



[按语] 有同道在论坛中讨论如何在压痛点推拿中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我想到了我当年读书时学到的“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指拨法”。下面这段文字记载于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推拿学》的附篇和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推拿学》(我学推拿的教材)附篇。虽然是30多年前的文章,但对我们运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的同道可能仍会有参考价值。文中出现的毛主席语录和明显的“文革”术语,这里不作任何删节。

指拨法

“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手指平推扣拨法(简称“指拨法”),是在面向农村,开门办学,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的医疗实践中,在推拿、针灸“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启发下,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逐步摸索出来的。这种疗法简便、易学,对于农村中比较常见的扭伤、落枕、漏肩风、手麻、胸胁挫伤、肩背部局限性痛点、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疾患,有着不同程度的疗效。由于施术时病人痛苦少,因此,为贫下中农所乐于接受。特附录于下,供临床参考。

(一)指拨法的基本原则——“以痛为腧,不痛用力”

1.“以痛为腧”:人们由于外力损伤,用力时体位不当,局部肢体过度疲劳,感受寒湿等因素,使身体某些部位产生疼痛、麻木等感觉,以致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状。它的发病原理,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是由于损伤性炎症;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肌腱错位;保护膜(即纤维膜)的形成、牵拉、压迫等所致。由此可见,疼痛点即是经络气血不通之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医务人员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痛为腧”的基本原则,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他们在疼痛点施行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消除炎症、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疏通经络的目的,化“不通”为“通”,变“痛”为“不痛”。实践证明:“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是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有许多疾病的治疗继续遵循着“痛点用力(或针)”的原则,发挥着独特作用,治疗范围和疗效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

但是“痛点用力(或针)”的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施术时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及痛觉过敏者,往往因此而不得不中止治疗。因此,在不痛或少痛的情况下,摸索解除患者病痛的新疗法,不仅是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医学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需要。在开门办学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步产生了“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推拿方法——指拨法。

2.“不痛用力”:“不痛用力”的指拨法是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在患处找到某一体位时最疼痛的一点,医者即以拇指罗纹面按住这点不放。随后,转动患部肢体,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点由痛变为不痛的新体位,以轻柔、均匀的指力,在已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上,作平推或扣拨,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患部的肢体往往保持着一种被动的体位,以避免疼痛的产生和加剧;病灶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如肌肉、韧带等,也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被动状态,以防止病灶的再次受到刺激、产生疼痛。因此,在“以痛为腧”原则的指导下,坚持在“痛点”疼痛时“用力(或针)”,就不仅要克服解除痉挛、破坏保护膜所产生的阻力,还必须克服病灶外起着保护作用的各种阻力。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者所需用于治疗的能量。

指拨法由于在“以痛为腧”的原则指导下,坚持“不痛用力”,从而在由“痛点”转化为“不痛”的运动过程中,使机体的这些病灶外阻力减小了,甚至成了非阻力,为施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各种治疗手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患者与医者的两个积极性。因此,指拨法坚持“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原则,正是抓住了由“痛点”转为“不痛”的良好体位、有利时机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予以突破,因此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取得化力小、痛苦少,而收效快的满意结果。

(二)指拨法的基本手法

指拨法是由拇指平推法和扣拨法所组成,现分别讲述于下。

1.拇指平推法:系指拨法的主要手法。以拇指指纹紧按已转化为“不痛点”的原“痛点”,用轻柔、均匀指力,作向外、向下方向为主的平行推动法。主要适用于因痉挛为主的疼痛。
2.扣拨法:以拇指或食指在一定部位,用轻柔、均匀指力,按一定方向作扣枪机状之扣拨。
(1)以食指在颈部“颈臂穴”,作向外、向下方向之扣拨,以治疗“手麻”。
(2)以拇指用稍重指力作“十”字状滑动扣拨,以治疗某些以保护膜形成为主、位置较深的腰腿痛病例。

(三)治疗举例

[落枕]操作步骤:
1.患者正坐,医者站于其背后。
2.瞩患者缓慢转动头颈,至疼痛明显,则保持此体位。
医者以拇指按于患者颈部之“最痛点”,在原位将患者头部作上抬或低头,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平推数下后,嘱患者头转回原处,再嘱患者重复上法缓慢转动头颈,找出移动之“新痛点”,以同法作拇指平推法。如此反复,至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痛点明显消失为止。
术后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原疼痛部位可用一小块橡皮膏固定,忌用外力随意按捺患侧颈部。

[漏肩风]操作步骤:

1.患者取立位,医者站于其患侧面。
2.嘱患者作上举、后弯、外展或外旋等动作,使产生明显痛点后,即维持此体位。
3.医者以拇指按住其“痛点”,于此体位将其患肢作适当转动。如上举作痛者,即于上举作痛之体位,将患肢作内旋或外旋;外旋作痛者,于痛时体位作内旋;后弯作痛者,即于作痛之体位将患肢旋转,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嘱患者回复原状,重复上述动作,找出移动之“新痛点”按上法予以治疗。直至疼痛大为减轻或消失为止。
5.嘱患者减少肩部动作;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腕踝关节扭伤]操作步骤:
1.腕关节扭伤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医者站于其对面。踝关节扭伤者取坐位,医者坐于其对面。
2.嘱患者作腕或踝关节活动,至最痛时,则保持此体位。
3.医者以一手之拇指按压住腕、踝关节的“痛点”,另一手则捏住患者的手指或手掌、脚趾或脚掌作顺势拔伸,若“痛点”已转化为“不痛点”,即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若顺势拔伸后,“痛点”的疼痛虽减而未除,则可再辅以轻度腕或踝关节的内旋或外旋,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平推数下后,嘱患者再作腕、踝关节活动,找出移动之“新痛点”,按上法治疗。
5.若疼痛消失,则在顺势拔伸后,以橡皮膏固定原痛处;忌以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腰痛]操作步骤:

1.患者取立位,医者站于其背后。
2.嘱患者作腰部动作,如前俯、后仰、侧弯等,使产生疼痛后,即维持此体位。
3.医者以拇指按住其痛点,并嘱患者于此体位作相反方向的运动,或缓慢的旋转。例如,前俯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略向后仰或更加腰部侧弯或斜旋;若后仰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略向前俯或更加腰部侧弯或斜旋;若腰部向右側弯有“痛点”者,可按住“痛点”后,嘱作腰部向左側弯或斜旋等等。总之,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为止。
4.在“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根据不同部位予以指拨。
(1)若痛点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外侧者,常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进行治疗。
(2)若痛点位于华佗夹脊一线,相当于骶棘肌、骶髂韧带处有压痛者,常可先作向内、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减轻或解除疼痛后,再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若痛点固定于骶髂关节处,位置较深者,常须用稍重指力,向深部作拇指或食指扣拨法。若疼痛依然如故时,则可进一步配合抬腿踏步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向关节深部作拇指“十”字状扣拨滑动,反复多次,以减轻或解除疼痛后为止。
(4)慢性外伤性腰痛,及有近骨处固定痛点患者的指拨,尤要耐心,反复进行,往往在指下获得“撕帛感”后,腰痛得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
(5)术后嘱患者减少腰部活动;忌随意用外力按捺原痛处;可加用膏药外贴固定。

其他病症,如腱鞘炎、颞颌关节粘连、疲劳后痠痛,弹响指等常见病种,均可参照上述精神予以治疗。

(四)“指拨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痛点”会转化为“不痛点”?为什么在转化为“不痛”的原痛点用力,会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的。在软组织损伤疾患的病人身上,存在着痛与不痛这对矛盾。疼痛就是痛的因素与不痛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并且反映了痛的因素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在疼痛的情况下,不痛的因素仍然存在,不过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罢了。

辩证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原来矛盾着的备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所以痛中必然有不痛的因素,痛处必然存在着不痛点。例如,在由于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和肌腱的错位和交叉引起的疼痛中,我们按住这个剧烈的“痛处”,通过被动的拔伸、旋转、抬腿、弯腰等等运动,改变了纤维和肌腱的方向和位置,当达到适当的程度时,痉挛、错位和交叉的情况就会改变,痛的因素就从主要地位暂时地让位于不痛的因素,痛就暂时地变成了不痛。当然,这种状态下的不痛的因素,还是弱小的、不稳固的,在多数的情况下,原有的纤维还是痉挛,肌腱还是错位、交叉,疼痛的因素往往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弱小的、不稳定的状态,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稳固的状态;次要的地位可以转化为主要的地位。因此,疼痛中的不痛因素是疾病好转的有利因素,是人体内部克服疼痛的积极因素,也是患者和医者共同希望达到的要求。因此,“不痛用力”的指拨法,首先要求医者善于在患者的痛处,采用拔伸、旋转、弯腰、抬腿踏步,等等方法,创造一定的条件,在运动中发现不痛的因素,并采用恰当的平推扣拨手法,逐步帮助不痛的因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不稳固变成稳固,逐步上升为支配地位,促进并实现由痛向不痛的转化,最后完全克服致痛因素的一方,以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痛与不痛的矛盾斗争,是疾病的内因,而“不痛用力”的指拨法,则是促进疾病好转的外因,是促进不痛因素逐步扩大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不痛用力”的方向、强弱,以及平推、扣拨的手法,必须符合人体的经络、肌肉、韧带纤维、肌腱等的生理特点,有利于经络气血的畅通,有利于生理组织的正常状态的恢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指拨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痛点转移现象?

疼痛是经络循行受阻,气血瘀滞,正邪相争的尖锐表现。疼痛程度决定于经络气血瘀滞的程度。痛点转移现象,是指拨法运用中的正常现象,随着痛点的转移,疼痛也往往随之减轻,随着痛点的消失,疼痛也随之消失。

痛点转移现象在以痉挛为主的疾患中,表现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肌肉、韧带在不同部位的痉挛程度不同,造成经络气血瘀滞的程度及疼痛程度也就不同。当“最痛点”经指拨解除后,原来痉挛程度稍次的痛点,就由非主要的方面,转化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痛点就产生了“移动”现象,病人就产生了“疼痛逃来逃去,越逃痛越轻”的感觉。随着痛点的移动和消失,疼痛也就得到了解除。在以保护膜形成为主的疾患中,随着痛点的保护膜的破坏,有时也会产生“痛点转动”现象,这种移动主要是由于病灶外组织长期保持一定的被动体位,产生的“保护性”痉挛所引起的。

由上可见,痛点转移现象是指拨法重要的观察指标。指拨法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认真抓住转移的痛点,在运动中,因势利导,进行治疗。在某些疼痛范围较小的病灶,为了准确掌握痛点移动的现象,可及时在移动的痛点划上记号后,再行指拨,以提高疗效。

3.为什么指拨后要适当固定,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指拨后进行适当固定,嘱患者减少局部活动,并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主要是针对以痉孪为主的软组织损伤疾患。对于以保护膜形成为主者,不仅不予固定,往往还鼓励患者作必要、适量的活动,以加速保护膜的进一步破坏。医疗实践告诉我们,在痉挛为主疾患的指拨后,若不进行必要的固定,甚至随意按捺、活动原痛处,已消失的疼痛常易复发。这可能是经指拨解除后的软组织痉挛,活动按捺后再度回复部分痉挛产生疼痛。

因此,指拨法与推拿、针灸等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往往伴以患者的局部活动,而要保持相对的静止,以保证解除了的痉挛不再回复。同样的道理,在运用指拨法治疗过程中,都坚持不增加局部活动,不按捺局部病灶的原则,而不在局部加用其他疗法,以免影响疗效。

指拨法对于某些以痉挛或保护膜形成的软组织损伤疾患,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是,指拨法还存着许多缺点和局限性,有待于今后的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解决。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