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无为练拳 松中生动

无为练拳 松中生动

无与有是一对阴阳关系,一对哲学概念。“有”是事物的硬件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是容纳和保护无的结构。“无”是事物的软件部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是事物不可缺少的内涵部分。如一个碗,有瓷做的碗底碗壁,有形有相,是有的部分;同时又有碗壁所包围的空间部分,无形无相,是无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常人所熟悉、所重视的;“无”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往往被人忽略。其实,有是无的存在条件,无却是有的存在价值。如果不存在无的部分,有的部分也就没有价值了。人们之所以要制造碗底碗壁这个“有”,就是为了要得到中间的那部分“无”,用无来容纳美食。如果制造出来一团实心的瓷圪垯,没有中空的“无”,不能装饭,那这个“有”也就没有碗的使用价值了。

就太极拳而言,“有”指有形的肢体动作,“无”指无形的神心意气。有是无之舍,无是有之帅;有中含无,无中含有;有能生无,丰满的神韵中表达着心底的涌动,这就是有中之无。思想意识虽属无的范畴,但如果心猿意马、刻意努力、故意卖弄的思想填实了脑海,就是无中之有了。

无为是用无的思想指导行为。无头不是不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行为哲学,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顺从客规律的自然而为。无为是教人清心寡欲、静心松体、不急不躁、顺势借力而为;是教人放开胸怀、放大意识、立体思维、尊重客观规律、避免主观片面;是教人顺天时、合地利、应人和,以最小的付出,收获最大的效益。

无为和无极都是道家思想。无极的外延更广涵盖了天地人间的万事万物,而无为只是就人的行为意识而言。无极生太极的理论用于太极拳就是无为生松动。在拳中,无为的行拳意识对于松动,就像阳光、雨露、空气、土壤及适宜的温度对植物种苗的作用,是适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是促其种子萌生发芽的必要条件。在无为的心理环境中行拳,开始于体内一点的松动就是无极生出来的太极。一点的松动扩散开来,分出虚实,到达手脚,形成动作,就是太极生阴阳,就是太极“分则阴阳”。手脚的意气收回腰腹之中,就是合太极,就是阴阳“合则太极”。在无极、无为的身心环境中,太极生阴阳,阴阳合太极的无端循环过程,就是练“太极”拳的过程。

无为行拳,松中生动,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同轨迹、同方向的思想,都是从逆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入手做事;都是顺应“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先求“物极”,再顺“必反”,走迂回圆转的运动路线,做深入扎实的过程积累,而后稳妥顺利地达到目的;都是处雌守柔、避高就低、无欲无争、随曲就伸、不显不露的应世策略。无为有利于解放思想、放开眼界、广容博纳、优化抉择,从而达到无所不能为。放松有利于沉静心境、平和气血、提高关节活动量和肌肉弹性,增强生命活力,使练拳的各种效益最大化。练太极拳无为与放松的思想,与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以柔克刚的搏击思想是一致的,是性命双修的修炼思想。

无为练拳,松中生动的思想用于对敌,就是以静待动、随人而动、后发先至;用于自我练拳,就是不要用力要放松,不要主动要被动。首先是身手不要主动,“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身手要静静地等着被腰腿推动。腰腿也不要主动,要静静地等着被松动,被放松引动,被地心引力引动。

放松就是把心沉下去,放开来,以解除紧张的心态;放松就是把骨骼顺下去,把皮肉垂下去,把肢体放长放开,解除肢体的僵硬;放松就是使生命得到解放,回归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按照自己的身心需要和生理特点,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产生如水因势而流似的太极拳运动。水是因为四周扶持力不全和地势不平,凭着自身至柔善流的性质,借着地心引力而产生运动的。同理,练太极拳,肢体之所以有规律地运动,不是心力和体力地推动,不是加力,而是因为肢体的一边向下放松;是因为减力,减弱了肢体一边对自身重量的支撑力,造成“四周扶持力不全”,使身体重心产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肢体对不平衡随觉而应,本能地及时做出调整,寻求新的平衡,于是就产生了自然而然的运动。这就是“偏沉则随”的道理。偏沉,就像开渠引水时向下挖地,东边挖低一点,水就往东流;西边挖低一点,水就往西流;是根据拳势动作需要,决定哪一边放松、偏沉,引动肢体按要求运动起来。太极拳就是这样“挖”(偏沉)出来的运动,是通过放松解放出来的天然本性运动,是自身重量如水般地自然流动,而不是心意努力做出来的运动,不 是筋骨用力推拉搬扯出来的运动。太极拳信奉的是放松,是不用力;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是挖法,而不是填法。即使是肢体的某些部位需要向上升举时,也不要直接关注这些要升举的部位,而应首先关注与之相对应部位的向下松沉,用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杠杆力或贴地流涌的浮力,将要上升的部位托举起来。

现以42式太极拳“云手”中的一段为例分析“偏沉则随”,看如何松中生动。

预备姿势:左脚向左开步,脚尖内侧着地成侧虚步;右掌云至身体右侧,左掌云至右肘内侧。

动作1、右沉左踏。右侧肩肋随腰胯向下放松(偏沉),其顺作用力带左脚跟踏地,右手稍落;其杠杆力使左手稍升。右侧上下相合,左侧上下相开。

动作2、马步开裆。左肩肋随腰胯也向下松沉,上半身两侧均向下松沉的顺作用力使重心移到两脚中间成马步,掌落到右胯侧;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面前。

动作3、下沉上起。左胯腿向下松沉,其顺作用力带动重心继续左移,带动右手落至右胯前;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左前方。左侧上下相开,右侧上下相合。

动作4、左右对拉。左胯腿继续向下松沉,其顺作用力使重心充分左移,进一步左开右合;其反作用力使左手云至身体左侧,左臂与右腿自然伸直,反向对拉拔长;其杠杆力使右脚离地。

动作5、丁步翻掌。左侧肩肋随腰胯向下松沉,其顺作用力使右脚内收落地成丁步,使左肘垂坠,左掌外翻立起;其杠杆力使右掌上云至左肘内侧。

上例动作3和动作4为开势。每逢开势的行拳动力是实脚侧下半身偏沉,其对全身的带动作用是:以反作用力带动同侧上半身偏轻,以杠杆力带动另侧下半身偏轻,以顺作用力带动另侧上半身也偏沉。上例动作1、动作2、动作5为合势。每逢合势的行拳动力是实脚侧上半身偏沉,其对全身的带动作用是:以吸引力带动同侧下半身偏轻,以杠杆力带动另侧上半身偏轻,以顺作用力带动另侧下半身也偏沉。偏沉处受地心力向下拉而气向下行,偏轻处受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托而气向上行。上下两力动摇重心,推动肢体产生运动。

放松不但是拳势运行的需要,更是生命运行的需要。

人体是一台复杂的机器,机器的外在肢体运动是以物理力支撑和推动为主,但内在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却是以化学反应生成的能量推动为主。总的又是内在的化学变化支持着外在的物理变化;外在的物理变化促进或妨碍着内在的化学变化。促进就是养,妨碍就是伤。

人的生命过程主要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并吸收新物质,分离并排泄废旧物质的过程,是与大自 然能量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完全用意识控制,却能通过身心的和谐状态与科学运动给予助益,给体内的化学反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好环境于心而言就是静,于体而言就是松,于理而言就是无,就是无极、无为。在创造好环境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以松静虚无为特色的太极拳运动,为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一种生物电、催化剂性质的助力。通过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加大肺活量,促进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的新陈代谢。通过肌体的开合伸缩,促进气血流通,促进各组织各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和新陈代谢。所以,虚虚无无、松松静静练太极的过程。就是养生的过程。养生就是让生命休养生息,就是通过有制氧机和催化剂功能的太极拳运动,给生命提供最舒适的养生环境和最适度的养生助力,而不是用强力强为的方式消耗生命和损伤生命。练太极拳对生命是养还是伤的问题,冯志强先生做过最精辟的总结,大意是:松练为养,紧练为伤;柔练为养,刚练为伤;静练为养,躁练为伤;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圆练为养,直练为伤……总之,是像休息一样练拳为养,像劳动一样练拳为伤。

要养不要伤,首先要有正确的修炼思想。练拳不要总想着要练出什么新功夫,要增长什么新本领,于是就心生努力。太极拳要修炼的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功夫就是“松”,就是松中生动,松着运动。练拳的宗旨不是要增加什么,而是要练掉肌体上的紧张僵硬,练掉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要怀着避开生活喧闹,摆脱生活困扰,卸掉生活压力的想法练拳。要抱着去掉烦躁杂芜之心,培养悠闲自在之情的从容态度练拳。要在心死神活、半睡半醒、有意无意、有拳无拳、无为而为的精神世界里练拳。要相信并完全依从静极生动、松中生动、无中生动、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太极、太极归无极的自然法则练拳。练拳要使肢体动作、神情抑扬、开合伸缩、刚柔虚实变化,完全植根于松静无为的精神本体之中,使身心收放舒卷与宇宙争力相融,使内感外应与自然世界合拍,进入天人合一的太极境界。

再三强调无为练拳,是因为在有为的生活中养成了忽视无为的不良习惯。再三强调松中生动,是因为在紧张的生活中养成了努力用力的不良习惯。在生活中奔波操劳,有着具体的工作对象和明确的工作任务,精神集中,身姿呆板,很难得到全面锻炼。渐渐地,关节僵硬了,肌肉缺乏弹性了,腰颈增生了,四肢不协调了。这些都是对身心的禁锢,都是练拳要练掉的东西。但是,练掉这些禁锢又是个长期的任务,不是能在 短期内奏效的。特别是在开始学动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比比划划的手脚动作,很难有精力考虑无为和放松的问题。

练拳分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招熟阶段的基本任务是练肢体动作,是把动作练准确、练熟练。懂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松静自然,练松柔劲。招熟和懂劲相衔接的一段时间内,不用费心想动作了,心身又还松静不下来,思想最容易开小差。要尽量缩短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尽快用松填补身心空白。一练拳就要想着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这些都是放松的方法。等有感觉了,就往节节贯串方面练了。节节贯串是松意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从一点走到全身。每当重心移到了位要往回移,手脚伸到了位要往回收,或收到了位要往外伸的时候,即动作转换的时候,要选择身上最有引动作用和最有松意扩散作用的部位(如腰胯)先松(偏沉)。先松的部位像在静水中投下了一石子,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地扩散到全身每个部位。松意扩散到哪里,那里就产生相应的运动。这就是开势,是伸展。当放松的水波像海水涨潮似地扩散到肢体末端之后,又开始像海水退潮似地往回收。收就是合势,是屈缩。

懂劲阶段练松中生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松意在体内开始只是断断续续地走动,渐渐地练到畅通无阻的节节贯串,又渐渐练成层层推动的水波浪。头脑中有形、有相、有为的成分越来越少,无形、无相、无为的成分越来越多。动作中做出来的成分越来越少,松出来的成分慢慢增多。在放松中,用意念提示、推动的成分渐渐减少,有意无意之间自然放松的成分逐渐增多。精神意识由统帅、驱动拳势渐渐过渡为欣赏和享受拳势。意念由重到轻,再到似有似无。肢体的自动化成程度越来越高,身心有感即应的灵敏度越来越高,真正达到了体内松意满身走,外在肢体如水流了,就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了,就可以说“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方为真”了,就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水平了,就开始进入神明阶段了。

明明是在练拳,为什么又说“拳无拳,意无意”呢?因为练拳时把意境放大,把意境放远,把意识放淡了,只觉得自己(又不像自己)在天地间蠕动、伸缩,如影飘忽,如风舒卷,如气扩散,似乎占据了整个空间,没有了躯体四肢的具体形象,没有了肢体明确的边缘界限,好像半融半化在空气里边了。心中没有了手、眼、身、法的具体概念,没有了心意的引领或驱使,所以是“拳无拳,意无意”了。怎么说“有形有意都是假”呢?如果头脑中还有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形象,说明心对身还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和驱使,身心还没有完全放松到自由自在的程度,还没有提炼到纯真自然的程度,拳中还有故意和有为的杂质,就是还有假。

在无为的思想环境中练拳,用松的圣水洗去蒙在心灵上的生活灰尘,让心灵重放灵光,恢复天性;用松的神手解脱紧张僵硬对肌体捆绑的绳索,让身心获得解放,自由舒卷;用松的催化剂促进体内化学反应,充实新能量,淘汰废弃物,焕发生命活力;用松的生物电流开动身心这架机器,让身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规律和谐地运转起来。这就是无为练拳,松中生动的神圣使命。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