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让项目化学习引领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从原点出发

大约1年前,为了净化家里的空气,我到花市买了几盆绿萝,想必是卖花人做了我这笔“大生意”后心情颇佳,就顺手送了我一盆不知名的植物,我带它回到家里,向家人诉说这一天的收获,没想到6岁的儿子兴奋地问我“它会不会开花?”,这个问题倒是把我给难住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所以无法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更不知道它会不会开花,开什么颜色的花……

看着儿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我产生了一丝愧疚,思考一番,遂拿出纸笔邀儿子一起做了一个研究“未知植物开花的项目方案”,这个项目方案很简单,简单到只是一个表格,它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让我儿子享受探索的快乐。


果然如我所料,儿子积极地融入到每天的记录中,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未知植物虽然渐渐长大,但是我们依旧无法判断它到底能不能开花,在不断的深究过程中,我和儿子逐渐达成了一个目标共识——目标1:它会不会开花,目标2:这是什么植物。我很高兴目标不断清晰起来,这使得我们接下来的观察和研究工作更有针对性。

后面的故事都是围绕目标发生的,直到这个未知植物开花,最后确定了它的名字,当然这些都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重点在于这个探究式的项目学习过程极大地吸引了一个6岁孩子的全心投入,进而达成了项目目标,围绕目标努力去寻找资源和方法,当然这其中他收获了相应的成就感。这也让我对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些简单的想法。

以“探究未知植物开花项目”为例,我总结了项目化学习的好处。

项目化学习优点

1、有目标作为指引;

2、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关节,为孩子未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多元思维基础;

3、成就感驱动自主学习,助推职业生涯起航;

4、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5、在限制条件里实现创意、创新、创造;

6、 突出了分数以外的东西,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算法。

目标作为指引

其实传统教育不是没有目标,只是目标集中在教师一端,教师有教学目标,这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得以反馈,反馈的数据又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生涯,所以在传统学校教育的闭环结构里,教是重于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以教定学”的目标确定后,学校教育的资源匹配和方式方法就开始侧重如何让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以完成“教”的各种考核指标,这时候自然也就产生了“填鸭式”和“题海式”教学方法。所以如果目标集中在“学”上,那就会衍生出基于“学”的各种行为理论,比如说项目化学习,起码先和学生达成一个共识的目标。

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节

让教与学的目标统一,在管理的层面讲,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校的决策层对教和学的深度思考,也涉及在制度和结构上的变革转型,因此由上而下地推进“教学目标统一”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由下而上却相对更容易做到,这需要从现有课程形态下手。传统的课程形态是分科制,分科制在教学的历史上有其进步意义,但面对5G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获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捷,在这个时代里传授知识,一台电脑做得也不比老师差。那老师应该教些什么才能帮助学生去面对未来呢?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思考:

1.跨学科教学与应用。

2.变化课堂角色,和学生一起学。

为什么集中在这两点呢?首先跨学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应该结合应用层面的实操,就像“未知植物研究”一样,从对真实植物的观察记录、系统思考、调查分析到得出结论,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很多外部资源也在提供着各种支持。其次是教师要变化自己角色,从课堂的掌控者转换到与学生一起的研究者、学习者,这样身份的转换有利于老师带领学生走到更深入的地方,得到更深刻的研究成果。


以成就感驱动自主学习

当学生在项目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会得到相应的团队定位,这一点颇有成人世界里团队化协作的影子,当一个人的能力被团队需要,就会激发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只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合作与竞争中成长

教育所要关注的一定是学生更长久的未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当一个年轻人走出校门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句话的本质是“人重于才”,所以对学校而言,教出和谐的人比教出专家更重要,这也是说一个人的三观比他掌握了什么能力更重要,尤其是学生在未来必然会参与的合作与竞争里。所以在学校教育的环境里,应该紧紧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去持续发力,而不是那些将来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东西。


在限制条件里实现创意、创新、创造

项目化学习的魅力之一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合作与竞争的预演环境,让学生们自己“深度”表演,而我认为目标的制定和项目化的整体过程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道理很简单,真实目标和相对严苛的环境要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突破知识、结构与现实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才是力量”,这句话的本质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而想象力则是人类沟通过去和未来的原动力,也是每个人对世界认知的“原创之地”,所以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也预判着世界未来发展的一切可能性!

因此,学校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不断自主展开对世界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传统的“以教定学”也就应该变为“以学定教”,即依照学生对世界的探索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指导,这一点很重要,教师的“教”要对应学生相应的需求。就如北京十一学校那样,采用分层走班的形式去实现“因材施教”的伟大梦想,也因为“学科分层”的本身是将目标一致的学生聚集到了一起,这不正是项目化学习的组织特点吗?

形成积极的人生算法


“以学定教”的项目化学习目的是为了追求分数以外的东西,我在本文里已经多次提及所谓分数以外的东西,我认为这些“以外的东西”是形成学生“人生算法”的宝贵财富,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欧在其所著的《原则》一书中写到:算法就是在连续性基础上运行的原则。

达里欧这句话有两个重点,第一是连续性,第二是原则。

连续性代表多次重复的不确定性事件特点,原则代表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此看来,人生算法就变成了找到并强化适合自己的一种解决方案,去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未知复杂问题。人生算法如此重要,如何去找到它就成为了重要的第一步,本文虽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诸多好处,但是最重要好处还是能够帮助学生开启积极的人生算法,让学生拥有解决未来不确定性问题的原则。可以说当下所有的教育方法,所有的教育学家,无不是在为此努力,原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其所著《学校转型》一书里,开篇即谈“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不正是在说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人生算法吗?

赵晓峰

原点教育引导师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硕士;

教育管理中级职称;

国家二级培训师。

作者

简介

原点教育 简单·真诚·专业·专注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