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陈潮祖临证精华》—— 慢性肾炎诊治经验

《陈潮祖临证精华》—— 慢性肾炎诊治经验

中医古无肾炎之病名,亦无慢性肾炎之说,因本病临床多见下肢甚至全身水肿和腰膝冷痛、乏力、气短、心累、神疲等正气虚衰症状,与“水肿”、“虚劳”相似,故多纳入这两种病症中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初期、中期尚可有为,发展到肾实质严重坏死,亦即中医之所谓阳绝阴极阶段,大多也就爱莫能助了。故救治贵早!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久伤寒湿,机体阳气受损,积久浸渍深入,伤及脏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而成。病势一旦形成,就绝不是一个系统的孤立病理反应了。反之,肾脏虚极,必累他脏,从这个角度看,慢性肾炎所造成的病理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系统来加以说明。内外合邪,湿毒深陷,阳气衰极,一脏败坏,多脏受累,才是本病病理本质的全面概括。这也正是本病治疗难度极大,而且最易反复的根本原因。

本病的治疗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以真武汤为首选。由于本病大多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又当适当佐以通络之治。本病的每次复发,则无不因外感风寒,引动深伏之湿毒而起,故复发初期又当兼以祛风散寒之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际的疏风散寒,仍须在温阳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借真阳之鼓动,才能真正有效祛邪外出。

如果一见水肿,就投以“五皮饮”、“四苓汤”,甚至“八正散”、“萹蓄瞿麦散”,不仅隔靴搔不着痒处,而且愈利阳气愈伤,正气愈耗,邪气愈陷,断无脱困之望。当然,也不排除本病还有湿热型、瘀热型等其他多种证型的客观存在,又当视脉证而鉴别之,不得以阳虚湿滞为定说。

【病案讨论】阳虚慢性肾炎肾功衰案

陈某,男,58岁,重庆某军工单位干部。1985年患肾炎,1986年因肾功衰竭住入成都某医院,医治数月收效甚微,求治于吾师。

自述:1985年秋,因精神疲惫,全身乏力,继而渐见双下肢水肿,始惊惧而就医,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此后四处求医,中西两法并用,水肿时轻时重,没有收到稳定性疗效。

问诊:小便量少,大便溏薄,口淡口臭纳呆,腰膝软弱,时隐隐作痛,遇阴雨加重;望诊:舌体淡胖,苔中等厚度,中心微黄,周边泛白;切诊:脉沉迟无力。

诊断水肿。

辨证:阳虚水停。

治法:温阳行水。

方药:真武汤化裁。

制附片30g(先煎60分钟)

茯苓 15g 白芍 15g生姜 15g

人参 15g 桂枝 15g桃仁 15g

丹参15g 白术15g

水煎服,连服3

服后肾功基本恢复,于19872月出院,后连续43次检查肾功,均属正常。

讨论:

[1] 本案辨证要点在舌胖淡,脉沉迟而微。若舍此不究,而见水肿即利尿,见脘痞即消食,见口臭即清胃,是见标不见本,治必无功。须知水肿有上焦肺气郁闭,中焦枢机不利,下焦气化不行之别;脘痞有食积、湿滞、痰阻、血瘀之异;口臭有肺热、胃热、肾虚之殊。治法亦因证性不同而大相径庭,非追本穷源莫能识见幽微,治得根本。

[2] 本案患者元阳久虚,元阳久虚除影响水液气化外,还直接耗损五脏元气,且阳虚日久,浊液壅遏,障碍气血运行而最终导致络脉瘀阻的潜在病机形成,故治疗时除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外,还加人参以大补五脏元气;加桂枝、桃仁、丹皮以化瘀通络,以求更完美地解决问题。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