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六讲 词的多重性及词性活用

巴蜀辞赋学院楹联班预备课第六讲

词的多重性及词性活用

主 讲:辛 勤

今天微笑发来一联,正好契合今晚的学习内容,相信大家通过今晚的学习,就明白了。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为什么“难”与“自”为什么能相对。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讨论了古代汉语的字类和现代汉的词性。由于汉字及汉语的特殊发展历史,以及汉字是基于象形文字的本质,汉语的词不像拉丁语等拼音文字可以用时态、语态、主被动态、单复数格等格式固定,所以汉语的词,词类和词性具有“同义近义(一义多词)”、“一词多义”、“词的兼类(一词多性)”、和“词性活用”等多重性。今天我们的课程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同义近义(一义多词):

1、同义、近义词的概念:

同义近义词: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指同一个事物或同一动作等可以用多个词来表示,即是一义多词。

同义词和近义词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并正在继续丰富中。就诗词联而言,同义词和近义词又为我们准确描述事物、情感,及表达声律美、音韵美方面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⑴特点:

①同义词、近义词的词类和词性一般不会改变。其充当句子成分的作用不会改变。

1题小仓山房 孙原湘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注释:

黄初:三国魏曹丕(文帝)年号。

白下:地名,指南京,唐武德九年更金陵为白下。在这里,“白下”与“南京”是同义词。其词性都是名词。在名词分类上,都是专有名词。因此,也都是单纯词。不论是“白下”,还是“南京”,在句子中都是作为定语修饰“江山”的,句子成分是不变的。

大家再看,在此联中,“黄”对“白”为颜色类工对。古汉语字类中,“初”是时间词,“下”可以看做方位词,都属于半虚字相对。联中,“黄初”对“白下”尤为精巧。但如用“金陵”而不用“白下”,虽黄与金能相对,但初与陵平仄不能相对,则失去了工对的巧妙。

②同义词和近义词,有时在表达情感方面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 如下联“羞”、“愧”是同义词,常常并列使用:“羞愧”。但在感情色彩上,“羞”和“愧”会有所不同。

2凭吊岳墓感题 秦大士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在此联中“羞”、“愧”都是动词,都作为谓语。但在整个语境中,感情色彩却不一样:

出句的“羞”, 假借为“耻”。感到耻辱。“羞名桧”,取名是自己的主动行为,与秦桧同名是一种耻辱;

对句的“愧”, 本义:惭愧。“愧姓秦”,因祖姓非我可改,所以惭愧与秦桧同姓。

又如:傲骨”与“傲气”,前者喻高傲不屈的性格,后者指自高自大的作风习气。

再如:“洁廉”与“洁癖”前者清白廉洁,后者洁身自好,不为外物所污的习性。

对于以言志为目的的诗和联来说,同义近义词在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注意辨别的。所以,同义近义词的选用,往往是炼字的重点。

2、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①所指对象不同:

“皮”和“肤”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是不同的,先秦时代“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严格的。

“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又如中国,有函夏”、“赤县”“华夏”、“中原”、“神州”、“震旦”等同义词。

②词的轻重不同:

“饥”和“饿”:前者指吃不饱,含义轻;而“饿”上古时指根本吃不饱,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比较重。

“破坏”与“摧毁”,前者损坏,程度浅,后者指彻底破坏,程度深。

③所指范围不同

“聆”和“听”是一对同义词,“听”用在一般场合;“聆”一般用在庄重的场合。

“观看”也是是一对同义词,“观”可用在庄重的场合的,而“看”用在一般场合。

还有“瞻”、“望”、“视”、“眺”他们用的场合不一样,远近不同。

“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眺”,望远处看,“望”望高处看,范围都大。

还有其他一些差异,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积累。

二、一词多义

1什么是一词多义?

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1赠吴佩孚

民国正需廉耻将;

吾家曾出广平侯。

将(jiàng),〈名〉将领,带兵的人,高级军官。

2题得月楼 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将(jiāng):〈介〉把。

〈副〉

将:就要;将要

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将:〈动〉(形声。从寸,酱省声。从“寸”,表示与手有关。(jiàng)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扶持,扶助

将,扶也。——《广雅》

无将大车。——《诗·小雅·无将大车》

携带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顺从;随从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将自何所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再看文言文中:

①古之学者必有:(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①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2、一词多义有时会改变其读音或声调。如刚才提到的两幅联中:

“廉耻将”,“将”是名词,读“jiàng”,仄声;

“将月送来”,“将”是介词,读“jiāng”,平声。

3、一词多义已经比较固定。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一词多义已经形成固定的用法,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在古今词典、字典里都有专门的记载。我们可以查到同一个字、词的多种字义、词义及其词性分类和读音变化。包括我们前面为大家介绍的韵书,都可以查到的。

文言文中: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左传》)离心,背叛
例:不迁怒,不过。《论语·雍也》)再,重复。 

例:“越国以”)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我。”)看不起,轻视。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头。”)约数  

例:”、“许君焦、暇”)  答应,听从 

4、辨析一词多义的作用:

在诗词联中,一词多义的辨析,对正确辨析平仄、词性、句意具有重要作用。

①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确定其读音。如:

“古迹闻一朗兴,斸烟寻得宝阶层。

“山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形容词,重复之意,读“chóng”,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形容词,表轻重,读“zhòng

这对于我们在欣赏或创作诗词联的时候,正确还原或运用马蹄韵,以表现诗词联之音韵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②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界定词性,准确理解或创作诗词联。

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李渔

人共,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月圆的圆是形容词,人共圆的圆为团圆,作动词。

自题联(清)钱大昕

月写个文疏映竹;

山行之字曲通花。

个文:像“个”字的文字。因竹叶像个字,以喻清淡之性情。

之字:像“之”字形的弯曲山路,喻行路曲折艰难。

译文:

稀疏的竹叶被月亮映照着像写下“个”字,

弯曲的山路被花儿簇拥着曲折如“之”形。

“个”和“之”是竹叶和山路的形状,可判定为形容词。

如果我们把“个”误解为量词,把“之”误解为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副联就难以理解:

三、 词的兼类(一词多性)

1什么是词的兼类

词的兼类:即同一个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系列经常性、不同语法特征的词:

如何判断一个词的类别,应该把句子成分(主谓宾)和语法功能(词性在句子中的功能)结合起来才更加科学、合理。

①“词的兼类”必须是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也就是说,只有多义词才会是兼类词。

如: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联中的流,为形容词,本身同时还有动词性。这里为动兼形的类型。“流”这个词本来是动词,由于词义引申的原因,又逐步分化出一个形容词的义项。

②“词的兼类”表现的语法特征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比较固定,在相关辞典、字典中已有专门词条说明。

如: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李渔

人共,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圆”,本义:形容词,圆形。“月圆人共圆”,在这句,第一个“圆”是形容词,月圆指中秋月圆圆的,“月圆”用的是“圆”的形容词本义,表形状;而“人圆”用的是“圆”的动词性,意为“团圆”。同时暗指夫妇同是中秋节出生。这两个“圆”词性都是基于“圆形”这个词义。所以,属于“词的兼类”。

③同一语境场合不能同时具备两种词类的语法特征。

如:瀛山书院 闵鉴

无穷生面青山在;

不尽心机水来。

联中的“活”,为形容词,表示活动的。在这里不能把它理解为动词。

四、词性活用

①吾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我们在看联句: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照人

难,查韵典动词、形容词,难:难以,不易;不能。“难”相当于“使……难以……”此语境下是动词。

自:查韵典代词、名词、副词。自:自然、本来,“自”被活用为动词,“便……开始……”从而使“自”这个名词具有了“使动”的动词特性“自”具有词性活用。

所以难与自是可以相对的,是在此语境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再看一首宋代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这句诗中,表示春风又使江南绿起来,就是说,“绿”相当于“使……变绿……”。从而使“绿”这个形容词具有了“使动”的动词特性,那“绿”具有词性活用的功能吗?

因为这一名句已被广泛引用,所以《新华字典》专门为“绿”列了一项词性

1什么是词性活用?

词性活用:一个词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性地表现为不同于其原本的词性,从而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在相关字典、辞典中,查不到其所起的临时性词性。不同于词的兼类性。

继续分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义为青中带黄的颜色,形容词,

《康熙字典》:“ 《說文》帛靑黃色也。”

《新华字典》:绿 (緑)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绿色、绿叶、绿灯、绿化、绿洲、绿茶、绿地、绿茸茸、绿水青山

上述字典的注释,都说明,“绿”是形容词。

绿(动),呈现绿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总结:“绿”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具有动词性,不再是词性活用。

这里大家看明白了吗,“绿”形容词是词性活用为动词,是词性活用,但绿在现代词性中已经具有动词性,也是因为王安石的这句名句,“自”原本没有动词的词性,只是在此语境下临时充当了动词的词性“自”原本没有动词的词性,只是在此语境下临时充当了动词的词性

名词作动词

①晋函陵/ 秦军汜南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形容词作名词

()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益圣,()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则足羞,官()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词性活用的特点:

词性活用不是固定的、经常性的(即在字典、辞典中没有列明该词具有该种词性),而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性地改变了本义的词性。这是区分“词性活用”与“词的兼类”的重要依据。

如上例的“绿”,通常都是作为形容词运用,并不经常地、固定地兼有动词的特性,只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语境下被临时赋予“使动”的动词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个词就由活用变成了形动兼类词。

3、词性活用产生的原因

古代的词汇不够充足,造字之初,多为实字,也就是今天称为“名词”的字,所以就出现了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的情形。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其中,“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如果翻译成现代文,意思为:解衣服给我穿,让食物给我吃。第一个“衣”、“食”是名词;第二个“衣”、“食”是动词。这就是词性活用。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丰富,尤其是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出现,现代汉语已经基本上没有词性活用了。但是,因为诗词联的特征,形成了诗家语特征,所以在诗词联中,仍然不时会有词性活用。

4、词性活用的主要类型:

词性活用主要有以下类型:直接活用为其他词性;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直接活用为其他词性:

指本来某些词不具备充当某种句子成分的词性,当它处于句子某种成分的位置上,便临时被赋予该成分应该具有的词性

①名词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当没有动词性的名词,处于句子的谓语位置上的时候,便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我们都知道,谓语是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名词、数词和虚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但是,在古文或诗词联的句子中,有时候会出现名词或虚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如果这些名词或数词或虚词不是兼类词,那么,它们就临时性充当了动词的角色,被活用为动词。

菽庄花园

海负山胜概;

以栽花种竹怡情。

襟,原为名词。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引申义为名词怀抱。但在这里“襟海负山”的语境下,“襟”与“负”都是处于谓语的位置,临时被赋予动词性,活用为动词,意为:抱海扛山。

名词作动词

()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②数词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成语“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又如:(我)早上 给三颗,晚上 给四颗

这个成语,用数词“三”和“四”取代了“给三颗”和“给四颗”,被临时赋予动词性而充当谓语。

③虚词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红楼梦》联 曹雪芹

世事洞明学问;

人情练达文章。

上联中的“皆”只有副词性,下联中的“即”亦为副词。但是在这句话里,因为处于谓语的位置上,被临时赋予动词性,活用为动词,其意相当于“皆是”、“即是”。

④动词被直接活用为其他词性:

动词不能直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当动词处于这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上,就会被直接被活用为名词、形容词。而充当状语的主要是副词、形容词等。当动词处于状语的位置上,则会被直接活用为副词。

A、动词被直接活用为名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别”的词性,按《新华字典》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没有名词性。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别”是“恨”的宾语,指“骨肉分离”这种状况,所以被临时授予名词性。

B、动词被直接活用为形容词:

地。

“落”可作动词(飘落)、名词(村落)、量词(一落砖)。虽然也有形容词性(冷落),但“冷落”与“飘落”的词义不同。

而在这个句子中,“落花”指“飘落的花”。“落”作定语。因此,“落”被临时赋予“飘落的”这种形容词性。

C、动词被直接活用为副词:

(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其五》

识药 人,始知名野葛。

动名

“试”,《新华字典》给出的词性是:<>,试探、试验;<>,相当于“姑且”。

《汉语大辞典》: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注释,“试”是修饰动词“问”的,充当状语。而在白居易的这首诗中的词义,与《新华字典》给出的“<>,相当于姑且”的词义又不一样,所以这里的“试”是在“试探”这个词义下的词性活用。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被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如: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题李仙园 周升桓

一带林塘境界;

四时花果隐生涯。

上联的“诗”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用的是“使动用法”,意为:“一带林塘使这境界正适合入诗”。

大家注意看,这一联与微笑提问的那联是不是特相似

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成为形容词所形容的状况。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在此句被“使动”为动词: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③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使动用法是:把相连的两个数词表述为“由某个数字变为另一个数字”。

章太炎《秦政记》:“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就算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④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诗经·小雅·斯乾》:“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译文:“继承先辈的祖训,盖起宫室上百间.使门户向西向南。”“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南方开。

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⑶意动用法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即把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指把被活用的词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通俗地说,意动用法可以表述为:

…… 为……。如:

① 吾从而()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前赤壁赋》:鱼虾而麋鹿。”此句的意思是: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侣”,伴侣,名词;“友”,朋友,名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分别被意动成“以┅┅为伴侣”和“以┅┅为朋友”,“侣”和“友”都被活用为动词“以为”。这就是“意动”用法。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这个人或事具有形容词所描述的性状。

春联 翁同酥

老骥思千里;

鹪鹩一枝。

老骥:老马。出句化用曹操《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鸟。下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联中“足”,在句中理解为“满足”,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满足于“一枝”。

联意:老马犹思千里之行,鹪鹩以一枝为满足。此联表达了作者虽已暮年,仍怀雄心壮志,不愿学鹪鹩苟且度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本讲提纲:

一、同义近义(一义多词)

二、一词多义

三、 词的兼类(一词多性):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