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编者按:中医的五藏六腑,为何是五藏?《黄帝内经》中的九州、天枢是怎么来的?......让作者古今独步为你揭开《山海经》一角,寻找中医之源。

良医之路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动植物、医药、矿藏、历史、神话、气象、宗教等诸多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它,都会获得惊喜。

夏代距今多少年?

关于其成书年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学者刘歆的观点,他认定该书的撰著时间为上古的虞夏之际。虽然其最初的成书确实源自上古的口耳相传而成。即《山海经》虽最终成书于战国中期,但它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之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基本成型,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殷之前的上古见闻。

由此可知,《山海经》的初始成书远早于《黄帝内经》。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本文希望透过《山海经》所记载之洋洋大观,寻其端倪,探究中医理论之源头。

一、《五臧山经》为何只划分五臧?

五臧或《五臧山经》的字样并未出现在《山海经》的目录中,而是在其卷五.中山经的描述中。如不通读全文,很难注意到这个说法。

《山海经》对蓬莱山、琅琊台、会嵇山等的方位描述十分准确,与今天它的实际位置相差无几。

《山海经》中的山经所描述的地理范围至今仍是悬案。有学者认为超越了现今国界,到达了朝鲜、日本、前苏联、阿富汗等邻国,法国学者维宁则更进一步认为到达了北美洲、中美洲……。

如此大的地理范围,古人如何描述呢?《山海经》中关于山系的描述,是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来描述的,统称为《五臧山经》,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在中山经的末尾,经云:“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为何如此划分?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

大禹的足迹

翻译:大禹说,天下的名山他自己经历了五千三百七十座,长度是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这些山分布在大地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之所以把以上的山脉记在《五臧山经》中,是因为除此之外的小山数不胜数,不能够一一列举记述。……这些大山是划分疆土、种植庄稼的标准……。“

如此看来,大禹是分别选取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中有代表性的山脉,著录为《五臧山经》的。

神奇的视角

这种以宏观而又精炼的角度看待天地、山川的思想,正是中医思想的萌芽。在其后的如同中医之圣经的《黄帝内经》中,古人看待人体,如同看待天地、山川一样,也用了五藏的思想。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藏是什么?

1、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藏(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犹如《山海经》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五臧山脉。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藏其气象地、象山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即人之五藏“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其气象地(象山),藏而不泻。

故,古人按照功能的划分、取象比类,“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将人体的藏器类比为大地上有代表性的名山(如《五臧山经》),故,亦选取五藏。

由此看来,中医的五臧学说最早可能源于古人对地理(山川)的观察、总结、提炼而来。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学中医,总有人会问,为何是五藏?六藏、七藏不行吗?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这么划分只是古人看待自然的一种方式。人也是自然的一种。有的情况下,六藏也是可以的,在三阴三阳的划分中,五藏的基础上加上了心包。

2、中医的藏象学说

臧、藏、脏三字相通

《说文解字》释“臧”:善良。《释诂》:凡物善良必隐于内也。

《说文解字》释“藏”:匿也。《汉书》通用臧字。故,臧通藏。

明代《正字通》释义之一:脏,五脏也。脏的本字是藏,脏是藏的后起分别字。如脏躁症(中医病名);脏象指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即发生病态变化时反应于外的征象。

故,臧、藏、脏三字相通。不明此,难以明中医的藏象学说。很明显《黄帝内经》中藏与脏是通用的。

数千年以来,中医的藏象学说都是以五藏(脏)为中心的。五藏,藏而不泻,藏的是什么?

五藏,藏的是什么

首先,《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藏,如同《山海经》中的五臧山选取东南西北中的方位一样,也是按照东南西北中描述其五藏所藏的: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

五藏除了藏精,还藏有什么?《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云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形神合一

从以上所描述的五藏所藏,可看出五藏既藏神、也藏精(形)。而形神合一,人才能生。故中医的藏象学说要以五藏(脏)为中心。如同《山海经》形容天下广袤的大地山川,要以五臧山为刚、为中心一样。

三、《山海经》中的九州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山海经. 海内经》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九州衍生之意

上文中的九州代指所管辖的国土。因为九是古代最大的数字,再多的州也可以九概而论之。故国土划分为九州,而后来的《黄帝内经》中也用到了九州,用以代指人体。

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从以上五藏、九州的探讨可看出,古人看待自然与看待人体的方式是一致的。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四、最早的阴阳描述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阳,指山的南面;阴,指山的北面。

中医阴阳理论最早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于道的探寻。如《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后发展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用阴阳学说阐释医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

五、三仞三沮与三阴三阳

《山海经.大荒北经》曰:“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大意为:大禹填塞了那些土地,屡次填塞又屡次垮塌,于是只好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用挖出的土造了几座高台,这些高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这里的三仞三沮,三是约数,代表次数众多。

由此可知,为何古人论阴阳,到三阴三阳就到头了。因为这里的三,不是简单的一二三的三,虽然也包括三,但更重要的表达也有“多”的意思。

六、天枢的由来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

翻译: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的枢纽,这座山的主峰叫吴姬天门山,是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

日月之枢

为何称为天的枢纽?因为日月由此出入(以后的阴阳学说视日月为最大的阴阳)。而《黄帝内经》中也有天枢,如下文: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至真要大论》”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山海经》— 中医萌芽之沃土

《黄帝内经》的以上两段分别论述了天地之天枢,以及人体之天枢。由此可见,将人体比拟为天地,正是中医非常重要的思想。而此思想与上古时期的《山海经》竟然一脉相承。

七、黄帝拥有崇高的地位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黄帝战胜蚩尤的涿鹿之战。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此句意即:有座轩辕台,射箭的人不敢向西射,因为敬畏黄帝的威灵“。说明上古时期黄帝拥有崇高的地位。

中医之圣经

日后的《黄帝内经》亦是托黄帝之名,集结天下中医理论之精华而成册,并成为中医之经典。正如本文所揭示的,《山海经》与《黄帝内经》在看待自然与人体方面,其实是一以贯之的。

结 语

《山海经》博大精深,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如沧海一粟。通过上文中对比“五臧”“天枢”“九州”等在《山海经》与《黄帝内经》所共有词汇的意义,不难洞晓古圣先贤睿智的思维、高明的眼界、以及对道的深刻认识。

明了古人看待自然、看待人体的方式,才能一睹中医之本来面目。

然,明道,方是学中医之至高境界。

正如《山海经》所云: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

(原创作者古今独步:张芳芬。西学中,主治医师)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