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学中医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言外之意,中医似乎显得更高深一点。其实,病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辨病也好,辨证也罢,无所谓优劣,只不过是两种认识疾病的不同方法罢了。 拿感冒来举例: 西医认为感冒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引起。 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一种外感病证。 两者相较,我们不得不承认西医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所谓“本质”,借助显微镜的加持,在对病原体认识这个问题上,西医无疑是领先的。 虽然中国古人有很多天才的猜想,现在证明很接近事物的“本质”,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如果硬说风邪或疫毒就是古人早就发现病毒或细菌的证明,那就有些强词夺理。 按理说,风邪或疫毒是一种假想出来的东西,和真实的事物相差十万八千里,用这种假想的东西来指导治疗,怎么可能会有疗效呢?
问题是,中医用这种假想的东西来指导治疗,偏偏就有疗效——这就让很多人大惑不解了。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答案其实就是阿伟哥反反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类象
使用“类象”作为一种认识工具,是中国古人天才的发明创造,当然也是限于客观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在没有现代科技可以借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观察外在和宏观的表象,达到了解和认识事物内部和微观规律的目的。这种“以外揣内”和“见微知著”的方法,古人称为“取类比象”,是指导古人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工具。所谓“一落叶而知秋”,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取类比象”并不是中医的发明,它的源头在《易经》当中,只不过在中医当中,被推广应用,发扬广大而已。 “取类比象”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事物—表象—意象—类象 事物和表象,两者都属于客观存在;意象和类象,两者都属于主观创造。 举例来说,天是一个客观存在,当古人仰观天象的时候,他们感知到的是“天”的种种“表象”——高、大、上、动;这些表象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至高无上、包覆万物、刚健有力、运动不息等“意象”;将同样拥有这类“意象”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起,用一个符号来代表,这就是“类象”-乾卦。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这是《易传》中罗列的乾卦代表的事物,其中乾卦是类象符号,天、圆、君、父、玉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乾卦类象特征的事物。

和乾卦平级的类象符号还有七个,分别是坤、坎、离、艮、兑、震、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卦”。

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虽然不可胜数,但是用八卦足以代表。这种思路,和“五行”系统颇为类似,只是五行是五分法,而八卦是八分法而已。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古人费劲巴力地搞出这么一套符号系统干什么呢?既然是一种符号,我不用“乾坎艮震”,或者“金木水火”,用ABCD行不行?

这个,还真不行。

因为ABCD只是单纯的符号,而“乾坎艮震”,或者“金木水火”,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类象系统,而且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它们就具有了各自的时空属性。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通过具有时空属性和特定意义的类象符号的组合和推演,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从而达到认识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上面这段话有点抽象,让我们举例说明。

当代的易学大家张延生曾在香山公园办过一期“全国易经研习班”。时值秋季,课间休息时,一个中年学员蹲在柿子树下抽烟,一个柿子从树上掉下来,正砸到他的后腰上,正巧让张延生看见了。对于一个精通易卜的人来说,万物皆象,动则生卦。于是,便走过来说:

“你们单位的一把手要下台了吧?”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柿子告诉我的,而且你们单位一把手就在现在这个点下台。”

“越说越对了,我们学校并到一个工厂里去了,改为一所搞中级培训的技术学校,校长由工厂方面出,那个新的校长比我们校长资格老,经验水平各方面也强一截。我来北京参加这个班的时候,上级已经打过招呼了,学校里正在酝酿。佑计也就是这几天宣布新校长土任,我们原来那个校长离任,另作安排。”

“您是怎么算出来的了,我既没请你占卦,也没见你起卦,就凭一个落地的柿子,怎么能推到那儿去呢?”

“这事用不着起卦,善易者不卜嘛。柿子是什么形状的?圆的,乾为圆,是乾卦的事。乾又为官。圆形的柿子掉下来,从哪儿掉下来,从高处掉下来。震为动,乾卦、震卦两卦合为一卦,判断出第一把手下台。为么说你们单位第一把手下台?因为柿子砸到你腰上。哪边腰上?我看见了,砸在右腰上,这是兑卦的问题,加上时辰一变卦,推出城市偏西南的单位和东南的单位合作,导致西南单位的一把手在这个时辰正式宣布下台。”

我想,不要说文中的那个人,就是读到这段文字的人也会惊掉下巴,如果这不是编造的故事的话,这完全不符合“科学”啊!

没错!就是不符合“科学”,易卜本来就是玄学。

这里面涉及到我们以前讲的三个概念:类象、感应和神。

柿子—圆—乾卦—领导

下落—动—震卦—下台

柿子下落,领导下台,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种事物,因为具有相似的表象,也就具有了相同的类象。具有了相同的类象,也就具有了感应的可能,我们也就能够由此及彼,通过可见的事物表象,推知未知事物的运动规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的参与。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运动变化,面对无穷无尽的“象”,以何物为应,取何象为卦,全在于神。当然,这属于玄之又玄的内容,我们就不拓展开来讨论了。

这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易经》称为“观物取象”和“观象制器”,中医称为“取类比象”和“辨证论治”。

由此可见,易卜算卦和辨证论治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辨证之所以没有被打上“玄学”或“迷信”标签的原因,就在于辨证中所采用的“症候”,看上去似乎是客观的,和病症本身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过细想起来,似乎也不尽然。比如:脉象与疾病就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不同的疾病可能出现相同的脉象,而相同的疾病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脉象。换言之,脉象与疾病无关,只是和“证”直接挂钩。而带有极大主观性的“脉诊”,更像占卜师驭神取卦的过程。

而将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时空因素加入辨证所采纳的因素当中,更是跳出了“病”和“症”的束缚,直接将人体放到了天地这个大环境中,以天地为“症”,以万物为“候”,这个程度,差不多就到了《内经》所谓的“上工”的水准了。

附录: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一例: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

观叶天士辨证,以“五运六气”立论,将天地的运气流转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将所谓的“五运六气”和某个老太太的病情关联在一起,私下以为,与算卦无异,与从柿子下落到领导下台没有什么差别。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品味医道之卌三:辩证和算卦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