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防已茯苓汤之我见

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主治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尿毒症等疾病。所治皮水,系指“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状如周痹”之证。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防己黄芪汤主治为风水表虚证,故方中以黄芪与防己配伍,固表祛风而行水,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脉浮。接下来,我就详细地为大家论述下这个方子……

组成与服法

防己三两 黄芪二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金匮要略》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原 文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清,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赵婢加术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功效与主治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脾虚水泛证。症见四肢浮肿而沉重,手足不温,体倦,四肢肌肉跳动,甚则面目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浮。

方 解

在防己茯苓汤中,作为君药(主药)的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需注意的是,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在臣药(辅药)中,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等功效;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本方最后还使用性味平和的甘草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药性,使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之功。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1

方 歌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金匮防己茯苓汤,芪枣桂枝姜草尝;

通阳益气利水湿,四肢浮肿效验彰。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注意事项

阴虚、口干者禁用,服用此药方时不要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药 解

防己、黄芪,走表去湿,使水湿从小便而解;茯苓、桂枝,通阳化气;

甘草,调和诸药、协助黄芪健脾、预防水肿。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产地颇广,以云南所产者质量较佳,视为道地药材,称为云茯苓(云苓)。西汉《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唐代诗人李商隐: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既与青松相伴,故自古被视为延寿之品。茯苓常被制成糕点——茯苓饼,为清代宫廷名点,现成为北京特产之一。茯苓饼色白如雪,薄如纸棉,中夹芝麻、松子仁等,甜美可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制作茯苓饼的能手,在《服茯苓赋》及《东坡杂记》中记载:“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茯苓在《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hui,怒也),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其中《伤寒论》入15方次,《金匮要略》入30方次。茯苓临床被作为利水药、健脾药及安神药广泛应用,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的长寿方中,茯苓的使用率高居榜首,占78%。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名家论述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王晋三曰:余治太阳腰髀痛,审证借用此方,如鼓之应桴。

《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已、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水在皮肤,卫阳必虚而汨没,故用桂枝宣卫阳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水气;黄芪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徐彬:按前皮水所注证皆不列,谓挈皮水二字,即概之也。又特揭言四肢肿,聂聂动,以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药亦同防己黄芪汤,但

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

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耳.(《金匮要略论注》)

沈目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肺与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令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

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芪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金匮要略编注》)

尤怡: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

黄元御:阳受气于四末,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木郁风动,故四肢聂聂动摇。黄芪桂枝发营卫而达木郁,苓甘防己,培中土而泄水气也。(《金匮悬解》)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另 论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主治脾虚水泛证,无论是心脏病水肿,还是肾脏病水肿,只要病证表现符合脾虚水泛证,用之即有良好治疗作用。临床运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多种疾病,合理运用防己茯苓汤治疗泌尿系难治性疾病,也效果非凡。

脾虚不能运化水津而变生为水气,水气溢于四肢,则四肢水肿,沉重,甚则面目水肿;阳虚不能温煦,则手足不温;气血因脾虚而生化不及,肢体不得气血所荣,则体倦,四肢肌肉跳动;舌淡,苔白滑,脉沉均为脾虚水泛之征。其治当温脾利水,通阳消肿。

方中黄芪补气而健脾,行水湿而利尿。防己降逆利湿,散水。桂枝助脾阳以化饮。茯苓渗湿利水。甘草益气健脾。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方药加减

防己茯苓汤加桑寄生,山药及红松树上生长的灵芝(树盖祛风湿很好)可以治愈腰疼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

防己茯苓汤合四妙散加狗脊治疗风湿热痹;

防己茯苓汤合四妙勇安汤治疗营养不良性浮肿合并小腿溃疡;

防己茯苓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尿毒症;

防己茯苓汤加红花、泽泻、陈皮、马鞭草,治疗妇女突发性肥胖。

水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以行气利水。

下肢多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牛膝、木瓜,以行气消肿。

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赤小豆、玉米须,以健脾利湿。

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

水湿较重者,加泽泻、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医案举隅

一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几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尿蛋白(十十+),红白细胞(+)。防已黄芪汤:防已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掰)。嘱其长期服,一年后痊愈。

颜面及下肢水肿(王付医案)

刘某,女,63岁,郑州人。有10年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年前又有颜面及下肢水肿,数经中西药治疗,水肿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颜面水肿明显前来诊治。刻诊:心悸,胸闷,心中拘紧,头昏头沉,颜面及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心阳虚弱,水气肆虐证,治当益气温阳,通阳利水,给予防己茯苓汤与真武汤合方加味,防己10g,黄芪10g,桂枝10g,茯苓18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生川乌6g,红参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心悸、颜面水肿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悸止,胸闷、心中拘紧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颜面水肿基本消除,下肢水肿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手足不温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颜面及下肢水肿基本消除,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半年,病情稳定。随访1年,一切尚好。【点评】根据心悸、胸闷、舌质淡、脉沉弱辨为心阳虚,再根据颜面及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因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阴寒,以此辨为心阳虚弱,水气肆虐证。方以防己茯苓汤温脾通阳,利水消肿;以真武汤温壮阳气,主水制水,加生川乌温阳逐寒,红参益气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肝硬化腹水

张某,男,46岁,1986年9月12日初诊。患肝硬化病史4年余,近1个月来腹胀、纳呆、肢体乏力,自服香砂养胃丸等无效。初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查体:神清,形体消瘦,倦怠,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有轻度浮肿。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

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气虚,水湿内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处方:防己18g,黄芪15g,桂枝10g,茯苓15g,大腹皮30g,川牛膝15g,泽兰15g。服药4剂,腹胀减,小便量增多。上方加砂仁12g,继服6剂,腹胀消失,饮食转佳,精神亦较前好转,下肢无浮肿。B超复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继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海崇熙泄泻医案:彭某某,男,23岁,商人,1982年11月1日诊。素健。去秋贪食瓜果患泄泻,愈后屡有反复。刻诊:面目虚浮,足胫水肿,日泻3~5次,无腹痛及脓血,便呈水样,尿短少。舌淡胖苔白,脉濡缓。证属脾胃不健,输泄无权,水湿内聚为患。治宜培补中州,分利水谷。拟防己、桂枝、黄芪、茯苓、车前子各10克,土炒陈皮、炙甘草各6克。上方服5剂,小溲转清长,大便渐实,便次减少。继服5剂,水泻止,肿胀消,食增病痊。后随访一年,未见反复。(国医论坛1989;(2>:19)

按语:该例初由瓜果损伤脾胃,输泄失职,湿壅下焦,阴阳不分,故病水泻。水邪渍于肌肤,而致浮肿。防己茯苓汤运脾理湿,加车前子开支河以通水道,土炒陈皮理脾肺以利三焦,气顺湿除,肿泻自痊。

医方|益气通阳利水的经方你知道吗?经方研究任重而道远

附 方

《金匮》卷上:防己地黄汤

【处方】 防己1分,桂枝3分,防风3分,甘草1分。

【制法】上4味,以酒1杯,渍之1宿,绞取汁,生地黄2斤咬啐,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

【功能主治】癫狂病,痹证。

【用法用量】分2次服。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此狂者,谓五脏阴血虚乏,魂魄不清,昏动而然也。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绞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凉血补阴,熟蒸以归五脏,益精养神也。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也,又降阴法也。

2.《千金方衍义》:此皆惊痰堵塞于心包,乱其神识所致,故以防已逐其痰气,防风泻其木邪,桂心通其关窍,地黄安其本神,甘草专和桂心、地黄寒热之性也。

3.《成方切用》:此亦风之进入于心者也。风升必气涌,气涌必滞涎,涎滞则流湿,湿留壅火,邪聚于心,故以二防、桂、甘去其邪,而以生地最多,清心火,凉血热,谓如狂妄行独语不休,皆心火炽盛之证也。况无寒热,则知病不在表,不在表而脉浮,其为火盛血虚无疑尔。后人地黄饮子、犀角地黄汤等,实祖于此。【摘录】《金匮》卷上

【临床应用】 1.癫狂:一张姓男孩,18岁,精神失常。半年前因与邻里吵闹,遂精神失常,心神不定,常坐室内独语不休,入夜不寐,或信步外游,时喊头痛,多忧善虑,曾延医诊治,屡施导痰、涌吐、攻下三法治之罔效,诊见舌红少津,脉浮大如弦。方用:生地90g,防已9g,防风9g,桂枝10g,生甘草10g。煎服3剂后,心神稍定,夜能入眠,未见出走。后又以此方在剂量上略加变通,并加生赭石40g,生龙、牡各30g,桃仁15g。煎服10剂后,病患遂爽然若失,精神转佳,如常人,并能参加劳动。

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

《金匮要略》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发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治脉管炎,其他症状均已好了,就是有点浮肿,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服后就好了。

防己地黄汤治癫狂症、登高、语无伦次、脉虚大者,但地黄量必须要大,需用60克以上。

防己黄芪汤〖用量〗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千金方》所载却是原方。所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应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加味或合方时,可用小剂量。许多临床报道中,黄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较大,均在60克以上,可参考使用。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均含防己、黄芪、甘草,有益气利水消肿之功,为治疗气虚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以防己配黄芪为君,伍以白术益气健脾利水、益气补虚固表之效佳,适宜于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以防己配茯苓为君,配入桂枝温阳化气,重在健脾利水消肿,适宜于阳气不足、水溢肌肤之皮水,症见水肿较甚,按之没指者。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