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云帆品读】

气者,诗之帅也

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作者:杨子怡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作者简介

杨子怡 ,字田力,号篱边散人,湘人居粤,教授、诗家兼诗评家,中华诗教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帆、诗海等顾问,中镇、尘社等社员。出版有《篱边虫语》《木雁斋诗选》等诗集。坚守传统,诗风雅正。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老同学袁勇前兄节前寄来四大本厚厚的精装著作,其中两本诗集《山河万里唫》和《生活是诗》,雅嘱作评。多年前我虽已在朋侪中宣布不再为人作序与评诗,但面对老友的雅嘱,我没有婉拒的理由。一是因与袁兄是大学同窗,最了解他的个性与为人,知人论世的诗学传统及自己一辈子治诗的经历,也勉强算得上够资格谈诗;二是袁兄虽久居官场,但他才气横溢,诗、书、文、印都有建树,是一个诗书满腹、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其诗尤有其特色,值得我花点时间去学习与研究。十馀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古今老干体之漫论》,批评诗坛老干体之弊端,说实话,袁兄从政的经历,开始时让我担心怕有官腔。但坐下来细读,一入其间,难于释卷,佳作盈什,真实的情感,丰满的艺境,朴素的语言,冰释了我多馀的担心,足够诗味,当属另类!他的诗不做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诚如他自己所说:“生活是诗”,“诗源于生活”。他对诗的体悟很深:真正的好诗“它不需要人们刻意去雕饰,只要你用情去吟诵,用心去体会。”“生活是生长诗的沃土,只要你播下情感的种子,浇上心灵的甘露,就会长出诗的花瓣。”正是凭着他的这种独到的见解,善于对生活美的发现,写出一串串“色彩斑谰韵味十足的诗”。(《生活是诗.后记》)
勇前兄虽然几十年从事乡(镇)县(区)市(州)级主要领导工作,但他身上充满着满满的诗人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其渗透于诗中的沛然莫御的气场。气是诗界前修衡量诗之高下的标准。古人论文论诗都特别看重气,诗之有气犹人之有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如明方孝儒《与舒君》中所言:“气者,文之帅也。”文如此,诗又何尝不是。“气”更是诗中之“帅”!犹三军不可无帅,诗亦不可无气。如许学夷《扪虱新话》所言,文章与诗“以气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诗源辨体》卷六)气场在,佳作生。袁兄诗作之“气”,概言之,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曰真气,曰英气,曰朴气。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一、充塞于乡情、亲情、友情、淑世情中的真气
真气是诗的生命,是诗感人的关键。什么是真气?《庄子.渔父》中有一段孔子与客的对话说得很透彻:“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也就是说,真气,不是勉强做着装出来的,是真诚自然的情感流露。真笑真哭才足以感人,假笑假哭,惺惺作态足以让人生厌。《三国演义》中曹操华容道脱险的三次笑,当是真笑,只此一笑,其狂妄自大心态一览无余;刘备不分场合的哭是假哭,因为哭带有功利性,哭成为他获取利益的武器,故民间不无讥讽,说刘备江山是哭出来的。可见,情感是不能装逼的。诗是情感的艺术,更需要真。清代诗评家刘熙载体会得最深:“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艺概.诗概》)。只有真才感人。苏东坡曾评朋友王祈诗时说:“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王诗之所以让人不得不笑,是其幽默中真气流行。勇前兄为诗,深谙此决,故其诗真气流注。他诗歌的真气正表现在他的不假掩饰的沛然莫御的真实情感中。无论写乡情、友情、亲情,他都能做到一片真气流行;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能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文心雕龙.辨骚》),写情而不缺其挚。诚如勇前兄自言:“所谓诗,不就是对着生活的镜子向自己倾诉无比真挚的情感嘛!”(《生活是诗˙后记》) 他的真首先表现在其写乡情乡思的乡土诗中。 写乡思是中国诗词的传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最令人感动的,杜少陵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太傅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曾让多少游子、多少家人为之动容。勇前兄虽为官数十年,但他从未忘却自己是一个家民的儿子,故土情节深深地植入他的骨髓中,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母亲的“铜锁”、父亲的“烟斗”和“酒壶”都使自己产生出“纠结的恋情”,还有“故乡的那山那水,那路那桥,那月那宅所盛满的乡情,难道不更是孕育在大地中的诗魂吗”(见《生活是诗.序》)。这种挥之不去的乡情在其诗中俯拾即是,比如:养育自己的梅山、资水让他倾注了深情:“千里梅山桑梓恋,万年资水血缘情。”(《故园纪行》)一口故乡的古井,勾起了他的童年遐思:“玩童舀走波心月,巧妇淘回水底天。”〈《故乡古井》)故乡的水碾作坊,复活了他对饥荒岁月的痛苦记忆:“岁月尘封老碾坊……人闹饥荒饿断肠。”〈《故乡水碾坊》)偶见牧童,他居然又回到了自己“6岁开始放牛”的那段经历:“儿时放牧腹中饥,好斗公牛仗势欺。”并悟出了“强摁角尖头不俯,轻牛要牵牛鼻子”的“训牛”生活哲理(《牧牛偶得》)。住惯了城市丛林,但他仍念念不忘故乡的美:“造化钟灵地,缠绵梓里情。”(《故乡风水吟》)希望隐居故土,学太公垂钓:“不闻锦鲤传铃语,但养闲心效太公。”(《汝溪钓翁》)并憧憬“退休后回归故里,建个小房,种点小菜,喝点小酒,吟点小诗,写点小字,钓点小鱼的田园生活”(《汝溪钓翁》注)诗人长期客居他乡,但他的心永远走不出故里,“老病闲来思故里,乡音勾得客心归。”(《乡思》)正如古印度《沙恭达罗》一诗所言:“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勇前兄同样也走不出故乡的“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太白之类的乡土之恋仍被激活在诗人的乡思中!勇前的乡土诗,语言是那么朴实,而流注其中的真情真气却那么感人,引人共鸣!
勇前兄的真气还可在他的写亲情、友情、淑世情的诗中寻绎到。 比如《写在毌亲节》一诗,他是那么动情地写到:“昨夜梦还乡,萱花祭我娘。坟头添厚土,膝下跪苍凉。”虽然是梦境中的拜祭娘亲,但一“添”一“跑”,把自己的情感和盘托出,读之令人泣下。其岳母虽然逝世整整十周年了,他仍萦念于心,念兹在兹,难以忘怀:“泰水西流正十年,哀湖夜涨梦三千。”〈巜岳母逝世十周年祭》)对于亦姐亦嫂的“姐嫂”身患绝症离世,诗人整天“以泪洗面”,写出了“去年清明姐伴行,今年寒食弟孤零……缘断泉台心欲碎,情牵梦境泪相倾”(《辛丑清明祭姐嫂》)这样令人肝肠寸断的诗句。通过这些缠绵伤感的诗句,人们看到一个硬汉的另一面:纤细的情感。他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细细蜂腰若女神,圆圆大腹似春身”的酒壶(《父新的酒壶》)和“竹蔸两半辨阴阳,掷地三声问祲祥”的“竹卦”(《母亲的竹卦》),因为父母生前用过,他用心地珍藏起来,“作为对父亲的永久怀念”(《父新的酒壶》注)。对亲人如此,对师友亦如此。他在任邵阳市常务副市长时,经常去母校探望师长,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李子园,同学情一直珍藏在他的心中:“春去春来李子园,同窗同化结情缘。”〈《李子园影子》)对亦师亦友的傅治同先生逝世,他亲赴“阳明山送别”,并深情地写出《悼恩师傅治同先生》诗,表示出对恩师的深深的回忆:“李子园中承面命,昭陵任上许清名。”读这些真气流行的诗句,即使未曾谋面的人也会感受出他的为人之真朴。
是的,他为人真率,毫不掩饰,敢说真话,即使在某些时候需要玩点“太极”的官场,他仍然是正道直行,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作为同窗的我是最了解他这种真气的,在学生时代他就直言直语,敢怒敢言,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这种个性的人,一般来说是不宜身处官场的,他居然履冰上任,曾几何时我不理解,为他前程捏一把汗。但现在想来,官场多点真性情的人,多点干实事的人,于国于民都是福啊。果然,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他充满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淑世情怀。这种情怀也很真实地表现在他的诗中。比如,回訪三十年前任职过的海龙,仍不忘“訪贫”、“催耕”:“访贪问苦千家客,授业催耕半道仙。”(《重访海龙》)他在人民公社书记任上,更是“入户串村闻疾苦,驱贫奔富劝农桑”(《赴任东岭》),并提醒自己:“虚名不必人前显,实绩还须任上彰”;他走马西河担任镇长时,又许身“天马鞍前描远景,鹅塘垅里展宏谟”(《走马西河》),且告诫自己,“从政须追焦裕禄,为官莫拜孔方哥。”他《逛清明上河园》时,生发出“仕宦升平调,黎民怨叹声”的慨叹!他登娥眉金顶时,又迸发出“慧眼观天下,苍生入我怀”(《登峨眉山》)的深吟。伫立玉门关,他忽然想到真正的固防还是廉政建设,便借物言事:“奢风可毁边墙固,淫雨能摧要塞坚”(《玉门关遐思》)。登山海关时,曾经八国联军炮火毁关的国耻让他十分锥心,而关塞的姜女庙又唤起他对民生民力的悯恤,从而吟哦出“登楼思国耻,谒庙恤民愁”(《登山海关》)的诗句。旅顺口日俄当年的旧战场至今仍让他感到耻辱:“百年屈辱盈黄海,一曲悲歌荡玉山。”(《旅顺口思耻》)他所到之处,萦念于心的是社稷与苍生:“白碑不记宫廷讳,青史当书社稷昌。”(《读乾陵无字碑》)即使自己因劳累病倒了,他心中牵掛的仍是百姓:“我愿孤身蹲地狱,赎回百姓健康躯。”(《病中寄怀》)读这些诗,又一次让我们想到杜少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白太傅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的推爱于人的诗句,儒家的博爱仍能存活于现代官场,让人幸甚。即使退闲在家,他心中装着的仍是社稷:“降伏瘟魔安社稷,放飞黄鹤击云涛。”(《年关战疫》)武汉的疫情曾让他十分愀心,多有诗歌表达。读勇前兄这些真气流注的诗,人们可洞烛出他内心是何其赤诚,表现出一个官员应有的政治品格和“喜悲不计时闲过,忧乐常怀夜静思”(《登岳阳楼》)的赤诚。唯其赤诚故见真性,唯其真性故有真气,唯其真气,故有真诗。勇前兄充塞于乡情、友情、亲情和涉世情中的真气真情正印证了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疏野》中所言:“惟有真性,故有真情;有真情,故有真诗。”他的诗当之无愧是“真诗”。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二、囊括豪迈、旷达、刚正情怀的勃勃英气

所谓英气就是一种英武、豪迈、旷达、刚正之气。关于英气,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有提到:“欧阳公之文和气多,英气少;苏公之文英气多,和气少。”这是邵氏对欧阳修与苏轼文章的评价,其实英气自古以来也一直是诗人们所谈论和崇拜的。如唐之温庭筠《过孔北海墓二十韵》对孔融的英气十分景仰:“珪玉埋英气,山河孕炳灵。”宋之陆游《记梦》一诗也夸赞李杜说:“李白杜甫生不遇,英气死岂埋蓬蒿。”这种英气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养道而得来。道是什么,道就是建立在学养之上的道德修养,道明则气在,道大则气充。无道之积,当无气之存,无气则失之弱失之邪。宋王柏《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说到道与气之关系时云:“学者要当以知道为先,养气为助。道苟明矣,而气不充,不过失之弱耳;道苟不明,气虽壮,亦邪气而已。”道明则气正,道晦则气邪。看来道学修养与气之有无和气之邪正关系甚大。所以孟子很注意养气,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勇前兄虽身为官员,但他骨子里充满了文人气质,他好读书,注重修养,看重气节,在十分凶险的官场能做到立身刚正,我行我素,一尘不染,实为不易,这也是我十分敬重他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有了这种修道的功夫,在他的诗中洋溢着一股逼人的英气:豪迈、旷逸、刚正。读其诗,让人提神,让人振奋,不知颓废为何物。
1、豪迈之气最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众所周知,汉高祖的一首大风歌虽然只有那么简朴的三句话,但诗人囊括宇宙、一统天下的大气,震憾了读者,使之千古传唱,正如宋人阮阅《增修诗话总龟》中所言:“高祖大风之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苦苦基业之气。”曹阿瞒的《观沧海》也因山岛耸峙、浩淼接天的意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让后人景仰,沈德潜就曾评他“时露霸气”。所以浩气、大气成为人们评诗的指标,清管同《与友人论文书》)就说到:“日畜吾浩然之气,绝其卑靡,遏其鄙吝,使夫为体也常宏,而其为用也常毅,则一旦遇其所发,而至大至刚之概,可以塞乎天地之间矣。”诗正要这种至大至刚之概。勇前兄深谙此诗理,加上他性情恢弘大气,故其诗多慷慨豪迈之语境,英气常勃于其间。 他的豪迈常在两个方面做足功夫,一是情感的豪迈奔放, 如:“诺亚方舟乘风起,云帆直挂任风高”(《大亚湾看海》)胸怀之广阔,眼界之高旷,让人感染。“中华雪耻须尝胆,大敌当前要挺腰”(《参观芷江受降坊》),对先烈的崇拜中郁勃着一股宁折不弯的胆气,让人振奋。“父爱无声若大山,男儿有泪忌轻弹”〈《写在父亲节》),对父亲的緬怀中孕藏着一股豪迈之气,使人倔强。“胸涌苍茫吞宇宙,足凌岱岳走泥丸”(《登泰山》),雄伟壮丽的泰山生成他“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豪气。诗如其人,这其实都是勇前君个性的展现,真情的流露。 二是在写景上选择阔大的境界,或直融豪迈之情,或为情造境,或气溢乎其中。 勇前兄好游,他的很多山水诗在对历史人文的考察及山水的领略中常表现出奔放的气势。比如:一枝特丹花,其富艳之气遂让他有王气之想:“入画生王气,融诗化玉颜”(《赴洛阳牡丹节》);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江本是骇人耳目,但诗人却有踏破之念:“石壁削开穿峡谷,铁蹄踏破出边关”(《雅鲁藏布江行》)。诗人最善于使用数字而写境造势,比如,“石窟三千座,浮屠十万尊”(《观龙门石窟》),把龙门石窟的恢弘大气展示出来,为“叩壁神无语,吟碑字有声”而畜势。又如:“长城延万里,文脉续千秋”(《登山海关》)通过雄关大气蓬勃的境界之书写,为诗人的“登楼思国耻,谒庙恤民愁”而铺垫造势。“万里胡天阔,千秋朔漠空”(《阳关别》),大气磅礴的境界,为结联的“黄沙埋白骨,战马泣英雄”而造势,营构出悲壮的氛围。正是因为先有了这些豪迈气势的铺垫,故诗人“恤”而不悲,“泣”而能壮。正是这种豪迈的气场,能让人感染。其《登新化北塔》整首诗都是写景,诗人把气势融于布局之中: 拔地三千尺,凌霄二百春。 铜盔遮霹雳,铁甲御烽尘。 南接维山秀,北连资水滨。 临窗吞海岳,拾级步青云。
诗人一开篇就以大气出之,这种写法,因起气过足,一般诗人难乎为继,往往会龙头蛇尾,但诗人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诗人始终以气帅之,以气贯之,故不散漫。颔联从时间着笔而写塔身,状之以“铜盔”、“铁甲”,历久弥坚的坚硬之气融乎其中。颈联从空间着墨,写其地理位置,以阔大之气融乎其中。末结之以“吞海岳”、“步青云”,挺拔旷远之气自出矣。全诗以气帅之,故展得开收得拢。气愈转愈高,至末仍然神满意足。清黄子云《野鸿诗的》曾论诗云:“诗不难乎起而难乎气,不难乎结而难乎神。”揆之此诗,勇前兄洵可当之。

2、旷逸气使诗清雅。所谓旷逸气是因诗人心胸开阔、性情超脱而融乎诗中的一种旷放、超逸气。刘熙载所谓“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艺概.诗概》)就是指的飘逸奔放之气,李太白因“妙处全在逸气横出”(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故而形成其独特的旷逸风格,所以受到世人喜爱。宋代苏舜钦诗也因飘逸之气而受到欧阳公和刘后村的高度评价,清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欧公谓:'苏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刘后村亦谓:'苏子美歌行雄放。’”可见,旷逸之气一直受到诗界的追捧。勇前兄诗也有这种旷逸之气,他虽然几十年在官场打拼,但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能耐寂寞,甘守平淡,追求精神生活,他认为“文化是千古之灵,钱财乃一时之物”(《后记》),表现出传统文人的“君子固穷”的操守。比如重过故乡风雨桥,他立即悟出了名利是身外之物:“名利二君勿促过,再无闲者任逍遥。”(《故乡风雨桥》)牡丹节上,雍容华贵、富艳天下的牡丹花忽然让他有了清贫自守,富贵与人的联想:“清贫甘自守,富贵与人欢。”(《赴洛阳牡丹节》)旷逸之气渗于笔端。在喧嚣的尘世中,他企慕的是“三更对饮邀星斗,一醉倾城入梦乡”(《丽江忆旧》)的恬淡自守的生活。即使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不美满,也应该泰然处之,何必庸人自扰:“不怨圆和缺,何愁聚与离。”(《中秋望月》)过惯了出有专车,行有陪同官场生活的人,很多可能退居下来多有不适,可他对自己的角色转换十分坦然,“超市买单新顾客,公交刷卡老游僧”(《退休吟》,对自己“开始了自由自在,舞文弄墨,乐享天伦的退休生活”(《退休吟.注》)感到十分怡然。诚如《六十吟》中所言:“抛却功名抛却利,笑玩山水笑玩文”。透过这些清雅的逸气十足的诗句,我们触摸到诗人的真实内心和恬淡情怀。反过来,清逸气也为诗增添了可读性,正如明谢榛《四溟诗话》所云:“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如乱山积雪”。勇前兄诗足可当之。

3、刚正浩然气使诗格高。 气有清有浊,有刚有柔。 清而刚则浩瀚蓬勃,清拔特立,志气慷慨;浊而柔则语弱格卑,“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诗品》)。因此气之刚正有无决定诗之高卑正邪之格。所以前贤论诗非常注重诗的刚正之气,宋吴子良《文有正气素质》:“文虽奇,不可损正气;文虽工,不可掩素质。”诗有正气犹人之有骨骼。明代徐泰在评福建莆田诗人林俊诗时说:“莆田林俊,雄健之词,困而不挠,刚大之气,至老不衰。”(徐泰《诗谈》)这种“刚大之气”在勇前兄诗中处处表现出来。勇前兄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仍带泥土气的官员,从“村官”到“厅官”,一路打拼,不管职务如何升迁,他都保持了山里人的本色,保持了一个官员应有的政治品格,不像有些常把“老黄牛”挂在嘴上其实早已忘掉初心的善于作秀的干部,他是真正地体察民瘼,关怀家国,脚踏实地,诚如他自己所说: 在娄、邵两市为政期间“走遍了娄底、邵阳两市所辖的绝大部分乡镇村”,调到省直机关工作后,“又走遍了全省14个市州120多个县区”(《后记》),他说“我当官最喜欢听老百姓说大实话”(《后记》),正直坦诚成为他为官的政治底色,读他的诗,人们会感受到他热血贲张,一身刚正气。比如:观黄果树瀑布而产生的联想“舍弃全身甘玉碎,生成匹练挂山巅”(《观黄果树瀑布》)不正是他一生的追求么!走近明永冰川所看到的“不染红尘甘寂寞,长留清白在人间”(《走近明永冰川》)清白世界不正是诗人一生的坚持么!读杨开慧烈士手稿他萌生出对烈士的无限敬意:“赴死权当风折柳,求生不做狗偷安。”(《读杨开慧手稿》)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对刽子手暴行无比愤怒:“拘囚无正义,杀戮有童孙。”(《歌乐山血祭》)他站在乌石山感怀,无比推崇彭德怀元帅“尘世有威扬正气,天堂无悔做忠良”(《乌石山感怀》)的大义凛然,堂堂正气。在纸醉金迷、道德大厦坍塌,人文精神丧失的今天,这些张扬正气的诗句犹如空谷足音,令人警醒。也正因浩然正气贯乎诗中,所以勇前诗读来气正格高,毫无沉弱气索之感。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三、“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朴气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中国古典诗论中,素重这种“妙手偶得”的有真率朴淡之气的作品。镂肝刻肺,故炫技巧,虽然雕绘满眼,但终因缺乏朴真气而为人所诟病。唐代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诗因“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深受苏东坡仰慕,并认为一般诗人很难臻此境:“非馀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黄庭坚在谈到杜甫、韩愈后期诗风趋于平淡时也高度评价说:“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所谓“不烦绳削”云云,也即指的妙手天成。金代房希白曾有两首《诗杜诗》是这样评价杜少陵诗的:“后学为诗务闻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活做诗”、“穹礡冥搜枉费功,天然一语自然工。况兼诗是穷人物,好句多生感慨中”。对杜甫诗中的“寻常话”与“天然一语”都给予的很高的评价。可见“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朴气得到了诗人们的共同认可。在诗坛上,诗有二途,一是含蓄典雅 ,故使事用典常入之诗;一是追求平易,不用典实。此二途其实都不乏好诗。勇前兄诗正是走了平易简淡之路,少用典实。不用典实,出之以平常语其实也是很难的。宋代诗论家陈善就曾比较过两者难处:“文章不使事最难,使事多亦最难。不使事,难于立意;使事多,难于遣词”。(宋陈善《扪虱新话》)不用典实,追求素朴,难在“立意”难在出“至味”;使用典实,难在“遣词”,也就是说读书要多,词汇要丰富。如何做到朴淡而让读者喜欢,勇前兄的创作给人以如下三点启示。 1、朴而出馀味,反之则流于庸。 真正的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提炼语言,在不经 意处出“至味”。宋人朱熹曾评价叔通诗时说得好:叔通之诗,“不为雕刻纂组之工,而其平易从容不费力处乃有馀味”(宋朱熹《跋刘叔通诗卷》),在“不费力处”出“馀味”。能注意出馀味,那怕“口头言语,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不但口头语可入诗,高手甚至粗俗语也可入诗,一如明谢榛《四溟诗话》中所说的:“诗忌粗俗字,然用之在人,饰以颜色,不失为佳句。譬诸富家厨中,或得野蔬,以五味调和,而味自别,大异贫家矣。”“野蔬”烹之得当,则成别具一味的佳肴,此喻俗语入诗,甚为形象。勇前兄甚谙此理,往往切入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素才,口语俗语,妙手得之,诗味全出。如:“留半迷糊留半醒,且饶自己且饶人”(《四十吟》)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对“人生节点”感悟之后的理趣;“抛却功名抛却利,笑玩山水笑玩文”(《六十吟》),表达的是诗人对名利看破后的一种闲趣;“童心催稚梦,垒雪盖婚房”(《雪趣童真》),通过对童年“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垒雪屋”(见《注》)生活的回忆,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天真无暇的童趣;“夫妻迎远客,合掌道扎西”〈《游纳木措》),在对藏民风俗的点染中,展示的是一种给人以温馨的人情味;“搔首三重雪,耸肩一座山”〈《领老年证戏吟》),“搔首”与“耸肩”的细节配之以“雪”与“山”的妙喻,渗透于字里利间的是一种老顽童的风趣;“少年挥手别,老大抱拳逢”、“烹茗浮往事,把盏话萍踪”〈《科头中学高中学生毕业40周年聚会感作》),抒写的是一种久经沧桑的“抱拳”相逢的乐趣。“行商三万火,坐贾四千牛”,“买卖无赔本,吆喝有赚头”(《喀什赶巴扎》),展示的是新疆巴扎“人欢花帽秀,市旺货声稠”(同上)的繁荣商趣。像这样朴而味醇的句子在其诗集中俯拾即是。甚至一些粗俗的不宜入诗的俚语,可经过他的“饰以颜色”的点化,居然化腐朽为神奇,变成妙不可言的佳句,诚如谢榛所说的“五味调和”后的“野蔬”变成富贵人家席中“佳肴”。如:“摘来一片题诗句,寄与三更小屁孩”〈《秋之恋》)即是此类之作,“小屁孩”一语虽然粗俗,但诗人把它置于美丽的秋景中经过点染,为诗平添了无穷的俚趣。再有“家乡有段浅河床,逮蟹抓鱼洗尿裆”“爬上树梢掏鸟蛋,掀开草垛捉迷藏”(《乡愁》),通过俗语俚语,烘托出浓浓的童趣乡愁。还有“村提乡统加摊派,民怨官愁直骂娘”(《记农村税费改革》),通过“骂娘”的粗俗,反应出农民对曾经我国农村盛行的“村提留、乡统筹、层层加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乱象”痛恶与反感,从而唤醒政府痛下决心,通过彻底改革,实现“三农反哺驱贫困,百费清零奔小康”(同上)。正是诗人注意在“趣味”上做足功夫,虽然诗句朴气逼人,但味永趣深,耐人咀嚼。无味之朴,则易流于平庸,不可读也,故无味之诗如无树之山,岂可观之。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说得好:“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十馀年前笔者所批评的老干体正犯此忌,概念化、口号化的语言,读来一览无馀,了无馀韵,兴味索然。朴而能传味,是不容易做到的,没有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是很难做到的,诚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所言:“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明谢榛《四溟诗话》也深有体会:“诗有至易之句,或从极难中来。”可见要做到极平易处见馀味实属不易。我深深佩服袁兄的以平淡之句传醇雅之味的功力。
2、朴而不乏灵气。 “灵气”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乃指人心中的灵妙之气。诗文之灵气乃指意境中存在的一种灵动情韵。唐李德裕《文章论》谓:“文之为物,自然灵气,惚恍而来,不思而至。”指的就是灵气产生的过程:灵气不可刻意而求,用汤显祖的话来说是“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惚恍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玉茗堂尺牍之五.合奇序》)也就是说诗文要有灵气不要刻意追求形似,描形写境不求逼肖。所以它常与空灵相联。竟境之空灵是造成灵气的主要手段。宋邵雍《论诗吟》说:“炼字得奇句,炼意得馀味。”炼字只能得奇句,炼意才能产生有馀味的灵气。袁枚《随园诗话》说得好:“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璧如一室内,人之所游息焉者,皆空空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空才能灵,才能超迈,顠逸。其实中国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都讲究空灵,如书法讲求飞白,所谓“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艺概.书概》)。绘画也讲求留空,即不满纸涂写,譬如齐白石虾,只有虾不见水,而通过虾之姿态纷呈让人觉满幅是水。又如画家笔下空亭,不见人,但能想像出人坐此中观览四时景物之状,诚如东坡《涵虚亭》诗所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诗是更需留空,不把话说尽,不求形似,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钟嵘《诗品》),“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有此灵气,诗语虽朴,仍能出“至味”。勇前兄之诗深谙此理,故其诗虽然朴气盈篇,但不乏灵气。如其《冬之痕》一诗就是此类代表作: 天铺白纸地搭台,鸡画竹枝犬绘梅。 半夜寒风吹过去,一张印染抖开来。 纯然一幅写意雪景图。首句以“天铺白纸”与“地搭台”全视域写冰天雪地之景,此乃从大处泼墨。次句以“鸡”爪“画竹”与“犬”足“绘梅”特写之镜补足雪景,此乃小处点染。一大一小,互为映衬。第三句转写“半夜寒风”以衬天寒,结以“印染”之妙喻状雪景,想象之奇令人叹绝。“吹过去”与“抖开来”,一呼一应,境界阔大,显得大气、豪迈、飘逸。至于诗之留空处甚多:未见鸡,未见犬,未见人,未见村庄,但从画面藏鳞露爪的留空中可让读者想像出白皑皑的雪林中的小村庄,闻到鸡声、犬声、人畜声。空灵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馀地。语句是那样的朴淡,而诗味是那样的浓厚,诗境是那样的空灵。不愧是朴而不乏灵气的好诗。又如他的《乡逝》一诗也是这样的作品: 家山渐远旧人稀,土屋歪斜旅燕飞。 岁月如风飘梓叶,乡愁似雨浸征衣。 诗人围绕“土屋”而设境,写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诗歌留空也甚多,诗人首先通过“旧人稀”的意象,让人能读出诗人昔日欢乐的童年及“旧人”或逝去或离散的怅惘和伤感;然后以“土屋歪斜”造境,把读者带进昔日曾发生许许多多故事的“土屋”,让人体味人生无尽的沧桑之感;最后,诗人以“岁月如风”和“乡愁似雨”两个生动的比喻,把诗人无尽的乡思托出,空灵的意境和灵动的语句使诗充满了满满的灵气。正是因有了这灵气,所以让人感到简古中有纤秾,朴淡中存至味。至于灵动的诗句在勇前兄诗中则是大量存在,诸如“北去湘江浮玉带,南来寿岳展屏条”(《登天心阁依韵奉和赵炎森先生》)、“芭蕉争泼墨,荷叶抢题诗”(《夏之韵》)、“一行燕叫一行诗,半是谐音半自知”(《春之声》)、“一车谈笑随风去,闯进春姬梦里边”(《高中学生毕业卅年聚会大熊山有作》)、“农父开犁耕杏雨,村姑撒种播春光”(《劝耕》、“水打桥头挂落霞,农翁撒网捕鱼虾”(《再回水打桥》)、“无肝无肺无心跳,有眼有眉有表情”(《维格兰生死柱》)、“鸟翔鱼跃舟迷路,牛壮羊肥马识途”(《游青海湖》)……之类,列锦铺霞,让人目不暇接。读这些诗,读者宛如沐三月之清风,披灵山之仙气,让人风生两腋,清爽裹身,俗气顿消。 3、朴而不乏文气。 世人常以为平淡易成,朴气易达,而不知其殊难,常以艰辛拒朴淡。其实是不理解朴而不乏文,文而不拒朴的道理,不懂得“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清王夫之《古诗评选》)的关系。刘知几《史通.论赞》认为为文要处理文与质的关系:“文而不丽,质而不野。”过文则丽,过质则野。把握二者比例实难,能处理二者关系则是“至文”了:“为文当存气质,气质浑圆,意到辞达,便是天下之至文。”(宋沈作喆《寓简》卷八)欲达此境诗则更难,所以元好问不胜感叹说:“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二)要达到朴而能文,文而不靡,是需要功夫和火候的,“火候未到,徒拟平淡”(清薛雪《一瓢诗话》)而已。朴实平淡得来必须在研炼处用力:“学诗先必用力,久之不见用力之痕,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即从炼处达平淡。要臻此境,须多读书,故黄鲁直《与洪驹父书》中说:“学诗功夫,以多读书贯穿,自当造平淡。” (宋王正德《余师录》)多读书并非“搬开家私”,读书是为了修养真气与朴气:“诗至淳古境地,必自读破万卷的含蕴出来;若袭取之,终成浅薄家数。多读书非为搬弄家私……养气即在其内,故胸多卷轴,蕴成真气,偶有所作,自然臭味不同。”(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读书多,自然养成真朴气,诗则自然平而不庸,淡而味厚了。袁兄十分明白此理,一生喜读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有生以来,我把读书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作为自己生存生活的第一需要,因为我祖上十八辈子没人读过书,我要帮他们补回来。几十年来,我无论走到哪里,书籍、本子、钢笔、相机总贴身装在行囊。”(《山河万里唫.后记》)这种好学与勤读对他的文化积累与气质养成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他的诗能做到朴而味厚原因就在此。他诗中的文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中所表现出的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关注。 勇前是一个爱读书又好思考的人,诚如他所说的“每到一地,都要对其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探究”(同上)。因此,他的诗常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如《里耶者古》《老司城读史》《乌石山感怀》《九嶷朝舜》《观兵马俑》《都江偃怀李冰》《金陵怀古》《文成和亲》《玉门关遐思》《阳关别》《读乾陵无字碑》……都是充满历史情思与文化情怀的作品。在这类诗中,他或在景仰历史人物的同时表现一种对社会的深沉的思考:“三民宣主义,五制治专权”(《谒中山陵》);或在怀古中表达出对现实的孜孜探索:“阅破前人废,方知后世兴”(《金陵怀古》);或在对历史人物的景仰中传达出一轻松的幽默:“冷遇权当谈判趣,牢骚且做舌头兵”(《满洲里火车头记》);或在对历史的缅怀中提纯出一种启迪:“自古昏君亡酒色,从来壮士葬沙滩”(《玉门关遐思》);或在对历史时空的窥探中追寻“凿空者”的足迹:“西去阳关道,东来大汉风。相逢泉作酒,揖别箭离弓。”(《阳关别》)……文化的关注,历史的探賾,使他的诗有了高度和深度,充满了文气、灵气与清气,从而表现出不俗。 二是在他的诗中常流露出一股经过研炼后的清气。 比如:“堂前劳燕栖残壁,屋后老牛喘夕阳”(《富厚堂叙旧》),一个“喘”字尽现空灵之境;“半亩方塘生品格,一池绿叶顶青天”〈巜濂溪书院赏莲》),绿顶青天而又清气满满的“方塘”令人神往;“无公岂可成民国,有史该当写楚才”(《黄兴祭》),句虽朴淡,一语盖棺;“荒原生瘦石,瘠地产饥民”(《东岭记忆》),语虽淡淡,忧则殷殷;“花酒无猜迷贼眼,红歌有意掩心猿”的蔡锷终于有了知音之解:“惟留碧血荐轩辕”(《蔡锷逝世百年祭》);“七尺六经匡学界,清风明月正官场”(《游湘西草堂》),在对王船山的景仰中也流露出对气正风清的官场之期待;“烟馆青楼寻乐处,钱庄票号兑银厅”(《逛洪江古商城》),犹如简朴而动人的导游词又把人们带入民国时的古城洪江。很显然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是经过作者经心提炼过的,合乎“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清杨廷芝《十十四诗品浅解.绮丽》)的标准。像这种充满清气与文气的诗句在他的集中比比皆是,如:“天井图拼成版画,石桥叠秀展雕屏”(《访张谷英村》),“临水登高呑梦泽,飞舟击浪动城池”(《登岳阳楼》),“冷泉洗去千年病,热浪翻开尤卷书”(《游五大连池》),“渭水长河浮眼底,秦腔汉调荡胸怀”(《登华山》),“飞瀑携沙崩晋岸,狂澜裹石卷秦村”(《观壶口瀑布》),“中兴颂石堪三绝,磨镜含晖鉴九阶”、“熠熠碑林江岸立,纤纤诗树水潭栽”(《读浯溪碑林》)……,正是这种满满的文气的注入,使得他的诗朴而有味,质而能雅。诗人不用典故,不掉书袋,诗味却能令人咀嚼,这恰恰是诗人深厚功力之彰显。而这种功力无疑来源于多读书,因为“胸多卷轴,蕴成真气,偶有所作,自然臭味不同”(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朴气源于研炼,源于“卷轴”,信然!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结语
综上所述,气是诗文之关键,诗更如此,所以沈德潜《说诗晬语》说:“文以奍气为归,诗亦如之。”无数为诗实践证明,气者,乃诗之帅也,无气,诗则无精神,且易成为散兵游勇,散漫无力;无气,词语再华丽,辞藻再丰贍,典故再多,也不过是“搬弄家私”而已,如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暗掌哨兵》所言,诗必须有“俊爽之气,否则一腐草堆矣”。有气盈篇,故一篇皆活。一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言:“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仗气行篇,故有高华之作。人之有气则精胳贯通,诗理亦然。唐李德裕《文章论》中说得好:气“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为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有丽句而无气场,则易则成散珠,难成“通宝”;有气,则诗脉畅通;有气,则精神全出;有气,则格高不俗;有气,诗孕“至味”。勇前兄深谙此理,故其诗气场满满,精气十足。他通过多读书而养气,故真气充塞于乡情、友情、亲情和淑世情中,英气借豪迈、旷达、刚正而孕育,朴气借馀味、灵气、文气而存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气、英气和朴气,他的诗性世界才显得如此淳朴:质实而真情;他的诗才显如此独特:淡语而存至味。金元好问曾说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揆诸勇前诗,亦可当之。
最后以一首小律为结束语,算是对阅读勇前兄诗的一点学习心得吧! 生活提纯就是诗,山河万里助吟痴。 情深每孕真淳气,味厚无妨素朴词。 兴慨长因书博览,陈言废却意常师。 不施粉黛霞铺雪,艳抹浓妆格自卑。                杨子怡作于木雁斋 2022年3月18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声明

作品由云帆诗友会约稿,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云帆诗友会】微刊投稿须知

参看往期精彩:

【2022】女神节诗词大会

【诗海云帆 因你而美】云帆诗友会六周岁生日特辑

【年度盛典】四海诗人壬寅迎春大团拜

2021云帆“庐山·金秋名家笔会”圆满落幕

【云帆头条】星汉 我的庐山缘

【风雨同舟】璐雨诗:我与云帆一起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郎晓梅:我和云帆

【风雨同舟】韦散木:我与云帆二三事

【风雨同舟】濯缨: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刘仁平:云帆,是我今生错不过的缘

【风雨同舟】杨子怡: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李晓明(新西兰)与云帆缔结诗缘的故事

【风雨同舟】刘能英: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胡迎建: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郭顺敏:与云帆共同走过的日子

【风雨同舟】陈秋莲: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栋:云帆印象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南国风笛: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张海鸥:我趁云帆识雅人

【风雨同舟】钱治中(美国):感恩云帆

【风雨同舟】雷海基:我认识的“云帆”

【风雨同舟】萧雨涵:竹缘之缘,吾与云帆

【风雨同舟】崔德煌:我的云帆情

【风雨同舟】宋善岭:我与云帆未了缘

【风雨同舟】崔杏花:我在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凌泽欣: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何其三:我与云帆不得不说的故事

【风雨同舟】武斌:我所知道的云帆“五个一”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林丫头:我与云帆这些年

【风雨同舟】段维:我与云帆那些事儿

【风雨同舟】楚家冲:初阳、云帆与我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同题访谈】张小红:我与云帆这些年

【征帆重启】忆雪堂 云帆歌 为平台诞生六周年作

【风雨同舟】高朝先:祝福云帆

【风雨同舟】吴长龄:弯道超车向云帆

【风雨同舟】杨胜强:我与云帆,天生的缘

【云帆平台六周年庆访谈】燕河: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诗友会】2022 迎新诗词大会

【云帆诗友会】2022 迎新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重阳节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中秋特辑】乾坤同一瞬,举目各天涯

【云帆】辛丑 七夕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1】父亲节 诗词大会

【云帆辛丑端午诗会】云帆诗会总第472期

【云帆】2021 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青春诗会 || 2021

【云帆】2021 女神节诗词大会

【年度盛典】云帆·辛丑迎春大团拜

【云帆】庚子重阳节诗词大会

今月曾经照古人 || 云帆·庚子中秋节诗词大会

【云帆】庚子·七夕诗词大会

【云帆】2020·父亲节诗词大会

2020·云帆女神诗词大会

【云帆】2020·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0 || 迎新诗词大会

【年度盛典】云帆·庚子迎春大团拜

【年度盛典】云帆己亥迎春大团拜暨平台创建三周年特辑

首届“云帆诗友历年佳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公示

【诗事快讯】云帆诗友会2019年会在庐山召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一)

己亥金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二)

己亥深秋·云帆庐山年会雅集(三)

己亥暮春·云帆庐山工作室雅集

已无峰可仰 且喜道能居 ——匡庐仰止八家吟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杨子怡先生更多作品:

【风雨同舟】杨子怡:我与“云帆”这些年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当代诗人咏秋天·第三季】杨子怡 || 篱边秋韵(上)

【当代诗人咏秋天·第三季】杨子怡 || 篱边秋韵(中)

【当代诗人咏秋天·第三季】杨子怡 || 篱边秋韵(下)

【当代诗人咏夏天·第三季】杨子怡 卷

【云帆品读】杨子怡:《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选评(上)

【云帆品读】杨子怡:《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选评(中)

【云帆品读】 杨子怡:《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选评(下)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三 || 文华堂诗平议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一|| 苏轼诗学精神及艺术个性对当今诗坛之启示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二】|| 篱边鬻瓜集

子怡不许属须眉 || 杨子怡 诗词选萃

只有清风不边检,痴情难改过围栏||杨子怡诗词近稿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四】|| 诗与世俗生活 【杨子怡篱边弹诗其五】|| 古代咏史诗简评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唐双宁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小乙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牛应萍

收稿

牛应萍 木兮邹志洪 雷彦 赵文涵 翰墨童 可观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杨逸明范诗银李树喜周笃文陈永正刘梦芙

熊盛元钟振振胡迎建魏新河周燕婷郑欣淼钱志熙

方伟林峰高昌段维丁欣江岚金水星汉苏俊无名

刘庆霖刘能英陈仁德邓世广蔡世平张海鸥赵京战

萧雨涵王蛰堪半隐庐崔德煌崔杏花唐颢宇韦散木

抱朴书生沈华维苏些雩张红果武立胜徐晋如屈杰

潘泓李子阿朱金锐天许深南谢郎罗伟崔鲲千山

周啸天包德珍廖国华姚泉名刘道平郎晓梅李葆国

安全东何其三孟依依何智勇吴化勇萧剑勇渠大白

唐双宁张智深陈逸卿戴霖军徐中美李兴来李宗原

宋彩霞冉长春林丫头凌泽欣耿立东师红儒廖海洋

杨强雍平鉴水燕河曹辉曹阳何静吴瑾宁静赵英

莫真宝李伟亮王纪波王海亮莫雨涵倾一阁黄飞鹏

王玉明何永沂张家安张晓虹孔繁宇王守仁周泽安

汪冬霖赵秀敏曾俊甫王连生王超群冯仲平李增山

闫震何革李静月白楚成慕白郭七郑杰张栋何强

楚家冲陈思明邢涛涛黄友富程运钦李荣聪陈晓敏

杨子怡陈楚明李俊儒楼立剑徐俊丽孔祥庚马旭升

唐云龙陆玉梅刘曙光杨森翔国印周赵义山张银华

马建勋祁丽岩周维芳韩倚云郭定乾姚晓明东阁茶

刘泽宇董学增扈超峰张明新林看云胡文汉刘南陔

史外外史观棋不语落雪听禅眭谦晋风胡晓明曾真

梦烟霏杨春杰汪良忠刘英明李梦痴白秀萍许洁华

倪昌盛张芳君李昊宸马峥嵘周路平蔡红柳曹树友

杨新跃韩保汇蒋世鸿王善同张庆辉邓荣森曹继梅

楚凌岚时玉维黄爱和刘希波查筱英左启顺张建章

风清孙文尤悠梅庐龙佩匡晖姜彬黄莽小雨枫叶

染清尘朱思丞戴爱琴彭中文王映锦邓寿康沈鉴宇

南广勋胡水莲华慧娟侯兴黉海天风马建华张力夫

张海燕杨勇民夜轻寒风马驴郑晓京杨景乔王柳华

黄金辉陈志文冯恩泽程良宝熊华禄周吉潭孙临清

南风非也木樨玉蟾何鹤曹谦潘松桐荫安儿月儿

王海娜毛谷风程裕祯李如意蒋有亮哈声礼陈雅国

周学锋周向东严锦尧蒋昌典刘太品杨益安傅筱萍

巴晓芳柳金虎汪时健郭亚军李正安陶永德王惠玲

孙才张奕雨虹老胡文裳陈越刘燕晓梦眉卿王琼

傅占魁褚宝增邵天柱冷迎春刘红霞段兴朝孔祥金

辜学超朱泽民陈少聪晏水珍王惠玲邬小香刘秦文

顾青翎王瀚林苏小隐武建东燕雁无心天然泰然

梦欣文弱卢星马征张琳樊令大凡高寒郑毅于勇

王悦笛翁寒春杨名忠熊天锡黄启深詹三霞李晓明

潘乐乐江合友郭宝国阮莉萍雷海基张正清刘金平

王永江沈尘色程章灿许建军涂宏飞姚从新王红娟

李海彪张彦彬刘清天周逢俊钟子邦张岩山张伯晋

张和平胡平贵横道子陈麦岐陈显赫闫双时杨宝翔

李清安余秀玲罗小娟李瑞河黄小遐洪君默宋晓光

陈少平林志雄康永恒吴汉林何乃政诗影同春郁犁

周达潜斋南风杨敏樵风田茂李兵梁风刘军周晶

静如瘦竹玲珑吴楠苏燕文森秦凤苏声秋宝周秦

范义坤布凤华金嗣水李云桦杨世龙王继权牛应萍

谢少承梁二白叶兆辉蒋永桢方跃明张金英陈金如

唐龙胥奇张洋天放静云、微灯武斌张雷土土小乙

安洪波朱宁玉启蒿峰鹿红丽章剑钧曹淑贞曾继全

张青云高语含毛薆松狐公紫菩提卢金伟袁绍藻

成文生杨立新赵清莆梅玮峰陈秋莲魏丹相看不厌

郑力王一舸六也饶惠熙韩开景王惠维曹国祥吴容

胡长虹向咏梅梅凤云蒋继辉张颖娟石晓玲邱晓林

蒙显鹏崔秀春高志文雨季王聪颖王改正卓玉郎

陈竹松于虹霞阙东明徐吉鸿吴长龄周继舟张建中

宋善岭慧质兰心芳芳丰云胡彭紫筠左云戴庆生

李文朝吴洪滨庄辉李红星刘正中周红平刘刚

王国钦云裳青石阿岑祁连雪方建飞朱昌元赵瑞松

吴硕贤邢建建储昭时郑登平向志平史耀华陈金梅

马斗全高朝先何阳义钟庸庸肖芳珠廖润昌张幼鸣

卢冷夫王少刚郑安楚雪谢南容王啸林严秋林秋词

张伟新郭顺敏蔡雨红金越程志远卢竞芳光头阿来

归樵韩夫子邓玉柱郭子华岳贵春汪俊辉杨树林

陈海洋马星慧周佐福拾雨斋徐中秋李轶贤周磊

石厉詹强文曦高友群曹新频小鹿哟哟虎岩三少

周坚桥楚白起陈姝棠郑小粤吴文彦田成才李歌甫

周文彰孙和平郭羊成刘文陈静鲍海涛毛瑞花鸿雁

刘鲁宁张志坚龚晴宜冰心无尘翟向杰牛能赵秋凯

辛中发黄祥寿翰墨童卢荻何香懿黄从明岳春霞

郭通海余智武谭君何江付威王湛梅徐耿华王远方

丁海军萧萧行吟张玉梅钱治中彭诗云碧玉箫梓煜

黄海涛叶永新白发科王海燕张小红璐雨诗曹初阳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杨子怡:气者,诗之帅也

——漫论袁勇前先生诗之真气、英气和朴气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静思居;编辑: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