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病证篇
一 内科病证
(一) 感冒
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
1风寒感冒
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
舌苔白,脉浮紧。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①,虚实分。
2风热感冒
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
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
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②,桑菊饮③。
①麻黄汤、桂枝汤。
②银翘散。
③桑菊饮。
(二)咳嗽
咳嗽证,因两端,分内伤,或外感。
外感风,挟热寒,燥伤肺,较多见。
内伤咳,肺气虚,脾失运,肝火及。
1风寒咳嗽
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
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①。
2风热咳嗽
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
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加减行。
3肺燥咳嗽
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
润肺燥,宜桑杏②,温凉燥,加减用。
4痰湿咳嗽
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
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③,六君宜④。
5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
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
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⑤.
6肺虚咳嗽
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
用沙参,麦冬汤⑥,虚热清,肺阴养。
①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②桑杏汤。
③平胃散。
④六君子汤。
⑤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⑥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青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三) 喘证
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
1实喘
(1)风寒袭肺喘
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风热犯肺喘
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①。
(3)痰浊阻肺喘
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
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②。
2虚喘
(1)肺虚喘
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
脉象虚,语无力。宜生脉③,合黄芪。
(2)肾虚喘
肾气虚,动喘息,口唇绀,脉沉细,
形消瘦,神困疲,吸气难,呼出易。
宜温补,纳肾气,用桂附,八味寄④。
①麻杏石甘汤。
②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③生脉散(《景岳全书》):人参、麦冬、五味子。
④即金匮肾气丸。
(四)肺痈
风热毒,肺受蒸,气血瘀,肺痈成。
咳嗽时,胸胁痛,吐脓血,痰臭成。
1初期
病初期,咳胸痛,痰粘少,兼表证。
散风邪,清肺经,银翘散,桑菊并。
2成痈期
成痈期,咳上气,胸闷痛,转不利,
痰腥臭,热势增。解热毒,用苇茎①。
3溃脓期
溃脓期,脓血吐,米粥状,腥味恶。
桔梗汤②,苇茎会,鱼腥草,斟酌配。
①苇茎汤(《千金要方》):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
②桔梗汤(《金匮要略》):桔梗、甘草。
(五)惊悸
心惊悸,或怔忡,随情志,起波动。
惊悸证,多外因;怔忡证,内因成。
惊悸轻,怔忡重,分虚实,标本明。
1心神不宁惊悸
心动悸,卧不安,善惊恐,寐失眠,
诊舌脉,常一般。用安神,定志丸①。
2心血不足惊悸
心动悸,头晕眩,面无华,舌质淡,
肢乏力,细脉见,补气血,归脾丸②。
3阴虚火旺惊悸
悸不安,伴失眠,腰膝痠,头晕眩,
脉细数,五心烦。阿胶汤,补心丸④。
4瘀血阻痹惊悸
心动悸,胸闷痛,颧紫红,唇甲青,
舌瘀斑,脉不整。红花煎⑤,活血行。
5阳气虚弱惊悸
阳气弱,胸痞闷,心中悸,头眩晕,
尿不利,全身肿,四肢冷,脉不整。
宜助阳,真武汤⑥,喘不卧,黑锡方⑦。
①定神定志丸(《医学心悟》):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
②归脾丸。
③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④天王补心丹。
⑤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制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
⑥真武汤。
⑦黑锡丹(《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
(六)胸胁痛
胸胁痛,常风证,肝胆患,心肺病。
1气滞胸胁痛
肝气郁,胸胁痛,随情志,常波动,
走窜痛,位不定,脉象弦,肝胆病。
疏肝郁,柴胡用①,理气机,合金铃②。
2血瘀胸胁痛
胸胁痛,痛固定,如针刺,入夜重,
痞块生,舌紫黯。逐瘀汤③,鳖甲煎④。
3风热壅肺胸胁痛
胸闷痛,咳嗽满,咯咳血,吐脓痰,
伴发热,口咽干,脉滑数,鼻翼煸。
用麻杏,合石甘⑤,解热毒,银翘散。
4肝胆湿热胸胁痛
胁肋痛,伴口苦,胸烦闷,或呕吐,
或黄疸,脉数弦。清湿热,取龙胆⑥。
5胸阳阻痹胸胁痛
胸背痛,位固定,遇寒甚,得热轻,
面苍白,四肢冷,脉沉细,心悸动。
用辛温,通阳气,半夏汤⑦,或四逆⑧。
6阴虚内热胸胁痛
胁隐痛,遇劳甚,口干热,头眩晕,
脉弦细,腹胀满。养阳剂,一贯煎⑨。
①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
②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延胡索。
③鳖甲煎丸(《金匮要略》):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庶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
④麻杏石甘汤。
⑤龙胆泻肝汤。
⑥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⑦四逆汤。
⑧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七)胃脘痛
痛之机,责不通,疏气滞,止疼痛。
祛病因,虚实判,别瘀滞,肝胃辨。
1寒邪犯胃胃痛
胃受寒,痛暴作,身畏寒,脘喜热。
轻热敷,甚良方①,调饮食,痛即除。
2食滞胃痛
食过多,积胃中,轻胀闷,重疼痛,
呕吐后,痛势轻。宜消导,保和用②。
3肝气犯胃胃痛
肝气郁,犯胃脘,脘腹痛,频嗳气,
痛引胁,怒增剧。用柴胡,疏肝宜。
若化火,胃烧灼,嘈杂感,胃酸多。
黄芩汤③,泻肝火,合左金④,调缓和。
4脾胃虚寒胃痛
中焦寒,痛隐隐,喜暖按,肢不温,
大便溏,舌胖嫩。宜温补,建中饮⑤。
5瘀血停滞胃痛
胃脘痛,久不愈,疼如刺,位不移,
痛拒按,舌紫黯。化瘀血,逐瘀权⑥。
①良附方(《良方集腋》):高良姜、制香附。
②保和丸。
③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④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
⑤黄芪建中汤。
⑥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八)呕吐
呕吐证,责之胃,失和降,气逆随,
寻病因,寒热区,辨虚实,法降逆。
1实证呕吐
(1)外邪犯胃呕吐
感暑湿,冒风寒,犯胃腑,病突然,
胃脘痛,身恶寒,胸懊(忄农),口腻粘。
化湿浊,和胃脘,用藿香,正气散①。
(2)停食呕吐
食停滞,胃气逆,吐酸腐,嗳食气,
腹胀满,少食欲,脉滑实,苔厚腻。
宜消导,化食积,保和丸,或承气②。
(3)痰饮内停呕吐
痰饮停,胸脘闷,吐痰涎,伴眩晕。
宜温中,化痰饮,小半夏③,合二陈④。
(4)肝气犯胃呕吐
肝郁久,犯胃气,吐吞酸,频嗳气,
胸胁满,法降逆,和胃脘,选四七⑤。
2虚证呕吐
(1)脾胃虚寒呕吐
食稍多,即不舒,甚恶心,伴呕吐,
面(白光)白,便溏稀,身倦怠,苔白腻。
温脾胃,降逆气,理中丸⑥,加吴萸。
(2)胃阴不足呕吐
频呕吐,纳不多,或干呕,口干热。
养胃阴,降逆气,麦冬汤⑦,加减宜。
①藿香正气散。
②调胃承气汤。
③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
④二陈汤。
⑤四七汤(《和剂局方》):苏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大枣。
⑥理中丸。
⑦麦门冬汤。
(九)泄泻
泄泻证,肠胃病,感外邪,饮食停,
脾胃病,怒伤情,肾阳虚,湿气盛。
1急性泄泻
(1)寒湿泄泻
感寒湿,水样便,脘腹痛,肠鸣转。
祛寒湿,脾胃健,用藿香,正气散。
(2)湿热下迫泄泻
痛即泻,粪色黄,腹泻急,热灼肛,
溲短赤,苔腻黄。用葛根,芩连汤①。
(3)伤食泄泻
痛而泻,泻后减,粪便臭,嗳腐酸,
伴肠鸣,脘痞满。宜消导,保合丸。
2慢性泄泻
(1)脾胃虚弱泄泻
便溏泻,反复发,食油腻,次数加。
健脾胃,除湿患,用参苓,白术散②;
气下陷,致脱肛,宜补中,益气汤③。
(2)肾阳虚弱泄泻
黎明前,脐周疼,先肠鸣,泻后轻,
腹畏寒,四肢冷。四神丸④,温肾功。
(3)肝气乘脾泄泻
平素常,胸闷恙,情志怒,大便溏。
宜抑肝,扶脾襄,标本治,痛泻方⑤。
①葛根芩连汤。
②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肉、砂仁、薏苡仁、陈皮。
③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④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⑤痛泻要方(《景岳全书》):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十)痢疾
夏秋季,痢多见,食不洁,疫毒犯,
实热证,忌收敛,虚实杂,攻补兼。
1湿热痢
湿热痢,腹痛急,肛灼热,伴里急。
芍药汤①,初期宜;白头翁②,湿热祛;
兼表证,宜葛根;挟食滞,消导品。
2疫毒痢
疫毒痢,发病急,身壮热,腹痛剧,
下脓血,甚昏迷。解热毒,紫雪宜③。
噤口痢,开噤散④,玉枢丹⑤,徐徐咽。
3寒湿痢
寒湿痢,伴畏寒,纯白冻,身困倦。
温脾胃,燥湿兼,温胃汤⑥,人参减。
4休息痢
休息痢,虚实杂,病缠绵,时常发。
发作时,当清化;间歇期,宜香砂⑦。
5虚寒痢
虚寒痢,腹隐痛,便清稀,兼白冻,
甚滑脱,便失禁,腰痠冷,肢不温。
温脾胃,以壮阳,佐固脱,养脏汤⑧。
①芍药汤(《保命集》):黄芩、芍药、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
②白头翁汤。
③紫雪丹(《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硝、硝石、朱砂、麝香、黄金。
④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丹参、石菖蒲、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荷叶蒂、陈米。
⑤玉枢丹(《片玉心书》):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朱砂、五倍子。
⑥温脾汤。
⑦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⑧养脏汤。
(十一) 黄疸
湿热患,寒湿感,阴中焦,迫于胆,
胆汁溢,目黄染,胸胁痛,常躁烦。
分虚实,阴阳辨,重利湿,余法兼。
1阳黄
阳黄证,色鲜明,辨湿热,孰重轻。
(1)热重于湿黄疸
热邪重,舌质红,身目黄,色鲜明,
身壮热,口渴伴,溲短黄,便结坚,
苔黄腻,脉弦数,胸懊(忄农),兼哎恶。
宜清热,佐利湿,茵陈蒿①,加减施。
(2)湿重于热黄疸
湿邪重,口不渴,头身重,胸痞作,
食欲差,脘腹胀,苔厚腻。大便溏。
利湿浊,佐以清,用茵陈,配五苓②;
兼表证,邪未透,用麻黄,赤小豆③。
(3)热毒炽盛黄疸
急黄证,病情险,身目黄,出血点,
身壮热,易昏谵,苔黄燥,脉数弦。
解热毒,犀角散④,至宝丹⑤,牛黄丸⑥。
2阴黄
(1)寒湿阻遏黄疸
寒湿阻,肤色黯,脘痞闷,神疲倦。
温脾胃,祛湿寒,用茵陈,术附煎⑦。
(2)脾虚血亏黄疸
身目黄,色不泽,肢无力,便溏薄。
养气血,脾胃和,小建中⑧,黄芪合。
①茵陈蒿汤。
②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
③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杏仁、梓白皮、连翘、赤小豆、甘草、大枣、生姜。
④犀角散(《千金方》):犀角、黄连、升麻、山栀子、茵陈。
⑤至宝丹(《和剂局方》):犀角、牛黄、玳瑁、冰片、麝香、朱砂、琥珀、雄黄、安息香、金银箔。
⑥安宫牛黄丸。
⑦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茵陈、白术、附子、干姜、肉桂、甘草。
⑧小建中汤。
(十二) 臌胀
腹胀大,形似鼓,色苍黄,青筋露,
素嗜酒,肝气郁,或虫积,伤肝脾,
审标本,辨实虚,补为常,权攻宜。
1实胀
(1)气滞湿阻臌胀
腹与胁,(月真)胀满,手按之,柔不坚,
进食甚,矢气减,纳减少,伴躁烦,
频嗳气,小便短,苔白腻,脉沉弦。
理气机,法疏肝,健脾胃,散湿寒,
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酌加减。
(2)寒湿困脾臌胀
寒湿困,脾不健,水湿浊,停腹间,
胸脘闷,得热减,身困倦,形怯寒,
大便溏,小便短,苔白腻,脉迟缓。
宜温中,散湿寒,实脾饮①,可予煎。
(3)湿热蕴结臌胀
湿热蕴,结脾肝,腹胀大,且坚满,
伴口苦,兼热烦,苔黄腻,脉数弦。
标证急,逐水先,暂选用,舟车丸②,
缓健脾,湿热蠲,继可服,分消丸③。
(4)肝脾血瘀臌胀
腹胀大,质坚满,腹静脉,怒张显,
蜘蛛痣,面色黯,症积大,坚如盘,
舌紫红,或瘀斑。调营饮④,理脾肝。
2虚胀
(1)脾肾阳虚臌胀
腹胀满,早晨减,入暮重,身畏寒,
面苍寒,神疲倦,下肢肿,小便短。
理中汤,五苓散⑥,或济生,肾气丸⑦。
(2)肝肾阴虚臌胀
腹坚满,筋怒起,身消瘦,面黑黧,
心中烦,脉数细,常衄血,溲短赤。
宜养阴,滋肾肝,地黄丸⑧,一贯煎。
①实脾饮(《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大腹皮、木瓜、茯苓、生姜、大枣。
②舟车丸。
③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白术、人参、甘草、猪苓、姜黄、茯苓、干姜、砂仁、当泽泻、陈皮、知母、黄芩、黄连、半夏、枳实、厚朴。
④调营饮(《证治准绳》):莪术、川芎、当归、赤芍、延胡索、瞿麦、大黄、陈皮、大腹皮、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细辛、官桂、甘草。
⑤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⑥五苓散。
⑦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地黄、茯苓、山药、山萸肉、丹皮、牛膝、车前子、肉桂、附子、泽泻。
⑧六味地黄丸。
(十三) 水肿
肺脾肾,功不全,体蓄水,易泛滥,
风邪犯,肺不宣,水道遏,风水患。
宜发汗,肺气宣,温脾肾,利小便。
1阳水
(1)风水泛滥水肿
风水犯,身恶寒,两目肿,似卧蚕,
身肿遍,小便难,微发热,伴咳喘。
越婢汤,白术襄①,宣肺气,水道畅。
(2)水湿浸渍水肿
水湿渍,全身肿,按没指,身困重,
苔白腻,伴恶心,胃纳谷,少食饮。
宜通阳,行水气,五苓散,合五皮②。
(3)湿热壅盛水肿
湿热蒸,全身肿,皮光亮,肤晶莹,
胸脘闷,口干渴,大便干,脉沉数。
苈黄丸③,清湿热,功分利,选疏凿④。
2阴水
(1)脾阳虚弱水肿
脾阳虚,下肢重,按之陷,肢畏冷,
溲短少,脘痞闷。宜温阳,实脾饮。
(2)肾阳虚弱水肿
肾阳虚,肿更甚,面灰黯,舌胖嫩,
肢逆冷,腰痠疼,阴下湿,脸浮壅。
温肾阳,水气行,真武汤⑤,解寒凝。
①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麻黄、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枣、白术。
②五皮饮(《和剂局方》):地骨皮、五加皮、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
③已椒苈黄丸(《金匮要略》):防已、椒目、葶苈子、大黄。
④疏凿饮子(《济生方》):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皮、羌活、秦艽。
⑤真武汤。
(十四) 癃闭
癃闭证,小便难,点滴出,少而短,
或全闭,尿不通,定病位,膀胱经,
责三焦,气不行,或尿道,阻塞成。
1湿热蕴积癃闭
湿热郁,结膀胱,尿不利,便不畅,
或尿闭,小腹胀。通关丸①,八正帮②。
2肺热壅盛癃闭
肺热壅,尿不通,点滴沥,溲不净,
呼吸促,口渴烦。清肺饮③,利小便。
3气机郁滞癃闭
情志郁,易激动,多烦怒,尿不通,
脉象弦,两胁痛。沉香散④,疏肝经。
4尿道阻塞癃闭
瘀血结,膀胱腑,或结石,尿道阻,
尿滴沥,如线细,甚不通,腹痛急。
宜行瘀,兼通利,抵当丸⑤,有效益。
5肾气不足癃闭
肾气虚,排无力,腰膝软,脉沉细,
下肢冷,神萎靡。肾气丸⑥,补肾气。
①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知母、黄柏、肉桂。
②八正散。
③清肺饮(《证治汇补》):茯苓、黄芩、麦冬、桑白皮、车前子、山栀子、木通。
④沉香散(《金匮翼》):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白芍、冬葵子、王不留行、甘草。
⑤代抵当丸(《证治准绳》):大黄、归尾、生地、山甲片、芒硝、桃仁、肉桂。
⑥济生肾气丸。
(十五) 遗精
遗精证,多肾虚,或湿热,下焦移,
心与肝,有关系,分滑精,和梦遗。
1阴虚火旺遗精
梦遗精,心动悸,肢乏力,神萎靡,
头眩晕,阳易举。地黄丸,知柏取①;
心动欲,定志丸②;寡欲念,是关键。
2肾虚不固遗精
肾气虚,频滑精,腰痠楚,伴耳鸣。
滋脾肾,大补元③,益肾阳,固精丸④。
3湿热内蕴遗精
遗精作,口苦渴,尿短赤,脉濡数。
宜清热,化湿浊,二妙散⑤,猪肚酌⑥。
附: 阳痿
致阳痿,多手淫,不良习,必绝禁,
因纵情,泄太过,湿热盛,伤经络。
命门衰,温下元,常用方,衍宗丸⑦;
思伤脾,恐伤肾,大补元,安心神;
湿热注,尿黄短,六味丸,知柏添。
①知柏地黄丸。
②安神定志丸。
③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人参、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萸肉、炙甘草。
④金锁固精丸。
⑤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苍术。
⑥猪肚丸(《卫生宝鉴》):白术、苦参、牡蛎、猪肚。
⑦五子衍宣宗丸(《证治准绳》):枸杞子、复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
(十六) 腰痛
腰痛症,因两端,分内伤,或外感,
受湿热,或湿寒,素体虚,久病缠,
肾精耗,因劳倦,瘀血痛,因跌闪,
分虚实,辨热寒,祛邪瘀,或培元。
1寒湿腰痛
寒湿侵,腰冷痛,转不利,冷加重。
祛寒湿,以温通,用独活,桑寄生①。
2湿热腰痛
湿热痛,位腰髋,局部热,尿赤短。
宜清热,化湿兼,舒筋络,二妙散②。
3瘀血腰痛
痛如刺,瘀血注,位固定,难仰俯,
重痛剧,转不利,舌紫暗,按压拒,
跌仆损,卒然痛,久瘀滞,累它经。
化瘀血,经脉畅,理气机,逐瘀汤③。
4肾虚腰痛
腰膝软,痛绵绵,遇劳甚,卧则减,
偏阳虚,肢冷逆,面(白光),少腹急,
舌质淡,脉沉细。右归合④,青娥宜⑤。
偏阴虚,五心烦,脉细数,或盗汗。
滋肾阴,左归丸⑥,泻相火,补阴丸⑦。
①独活寄生汤。
②即加味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苍术、当归、牛膝、防已、萆薢、龟板。
③即身痛逐淤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制香附、地龙、秦艽、羌活、乳香、怀牛膝、没药、川芎。
④右归丸(《景岳全书》):鹿角胶、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当归、菟丝子、附子、肉桂。
⑤青娥丸(《和剂局方》):补骨脂、杜仲、胡桃肉、大蒜头。
⑥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
⑦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知母、黄柏、熟地、龟板。
(十七) 遗尿
患遗尿,频不禁,老年人,久病损,
三阴脏,虚所致,膀胱腑,失其职。
1小便不禁
(1)脾肺气虚失禁
少腹坠,尿意频,滴沥下,甚失禁。
补脾肺,益气丸①,标本治,固涩兼。
(2)肾气不足失禁
肾气虚,神疲倦,体消瘦,腰痠软,
头眩晕,舌质淡,小便清,淋不断。
温下元,固涩兼,菟丝子②,并缩泉③。
2梦中遗尿
梦遗尿,不觉晓,精神倦,形体消。
固脬汤④,桑螵蛸⑤,补脾肾,止遗尿。
①补中益气汤。
②菟丝子丸(《济生方》):菟丝子、肉苁蓉、牡蛎、附子、五味子、鹿茸、鸡内金、桑螵蛸、益智仁、乌药、山药。
③缩泉丸(《集验方》):益智仁、乌药、山药。
④固脬汤(《沈氏尊生书》):桑螵蛸、沙苑蒺藜、山萸肉、当归、茯神、茺蔚子、生白芍、升麻、羊脬一个(煎汤代水)。
⑤桑螵蛸散。
(十八) 消渴
消渴证,三多显,食与饮,并小便。
定脏腑,肺胃肾,上中下,三消分。
1上消
肺胃火,大烦渴,口舌燥,小便多。
清肺胃,消渴方①;生津酌,白虎汤②。
2中消
胃火积,腹善饥,消谷多,大便秘,
脉滑实,兼有力,舌质红,芒刺起。
泻胃火,存阴津,承气汤③,玉女斟④。
3下消
小便频,尿量多,尿味甜,有浮膜,
尿如膏,口干渴,善多饮,脉细数,
腰膝痠,五心烦。法滋阴,地黄丸。
①消渴方(《丹溪心法》):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节、牛乳、姜汁。
②白虎加人参汤。
③大承气汤。
④玉女煎。
(十九) 血证
1咳血
肺出血,色泽鲜,有泡沫,痰血兼。
(1)风风热伤肺咳血
咳嗽作,痰血兼,口咽燥,身热伴,
脉浮数,舌质红。散风热,宜桑杏。
(2)肝火犯肺咳血
痰带血,色鲜红,咳嗽时,胸胁痛,
伴心烦,躁不宁,大便干,舌质红,
苔薄黄,脉数弦。泻白散①,黛蛤添②。
2衄血
衄血证,有诸端,鼻齿龈,最常见。
(1)肺热衄血
鼻衄血,口咽燥,咳逆呛,痰涎少。
桑菊饮,肺热清,地黄汤③,加减用。
(2)胃热衄血
鼻衄血,因胃热,血色鲜,口烦渴,
伴口臭,脉数显。清胃火,玉女煎④。
(3)气血两虚衄血
鼻齿衄,送颜色淡,面(白光)白,头晕眩。
宜补气,摄血兼,十全汤⑤,归脾痊⑥。
3吐血
吐血证,多胃病,血溢出,不循经。
(1)胃中积热吐血
胃积热,呕血患,色鲜红,柏油便。
清胃热,止血兼,泻心汤⑦,十灰散⑧。
(2)肝火犯胃吐血
肝火犯,吐血鲜,胃脘痛,胁肋牵,
性善怒,多躁烦。泻肝火,取龙胆⑨,
花蕊石⑩,吐血痊,犀地汤,逍遥散㈠。
4便血
便前血,责直肠,其色鲜,多痔疮;
便后血,胃腑伤,血色黯,柏油状。
(1)脾胃虚寒便血
脾胃寒,血紫黯,大便溏,倦懒言。
归脾汤,气血安,固肠散㈡,黄土煎㈢。
(2)湿热蕴蒸便血
便纯血,色泽鲜,口中苦,苔黄染。
赤小豆,当归煎㈣,血如溅,地榆散㈤。
5尿血
尿血证,病因众,诊断难,细辨证,
辨虚实,定补攻,清与滋,酌其情。
(1)阴亏火旺尿血
悄赤短,腰痠痛,头眩晕,两耳鸣。
清虚火,滋阴用,地黄丸,小蓟共㈥。
(2)脾肾两亏尿血
脾肾亏,频小便,血色淡,腰膝软,
面萎黄,头晕眩。法益气,补肾肝,
宜补中,益气汤,兼固涩,山药尝㈦。
①泻折散。
②黛蛤散(宋氏民间验方):青黛、海蛤壳。
③犀角地黄汤。
④玉女煎。
⑤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肉桂。
⑥归脾汤。
⑦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黄芩、黄连。
⑧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茜草、侧柏叶、荷叶、山栀子、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
⑨龙胆泻肝汤。
⑩花蕊石散(《十药神书》):煅花蕊石。
㈠ 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丹皮、山栀子。
㈡ 固肠散(《景岳全书》):陈皮、木香、炮姜、肉豆蔻、罂粟壳、炙甘草。
㈢ 黄土汤(《金匮要略》):灶心黄土、附子、白术、熟地、阿胶、黄芩、甘草。
㈣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
㈤ 地榆散(验方):地榆、茜草、黄芩、黄连、山栀子、茯苓。
㈥ 小蓟饮子。
㈦ 无比山药丸(《和剂局方》):山药、肉苁蓉、熟地、山萸肉、茯神、菟丝子、五味子、杜仲、赤石脂、巴戟天、泽泻、牛膝。
(二十) 头痛
诸阳会,聚于首,脏腑精,会于头,
邪上受,六淫袭,内伤精,气血虚。
1外感头痛
(1) 风寒头痛
风挟寒,伤顶巅,喜裹头,恶风寒,
疏风寒,头痛安,用川芎,茶调散①。
(2) 风热头痛
风热盛,头胀痛,身发热,兼恶风。
疏风热,头痛康,选芎芷,石膏汤②。
(3)风湿头痛
风湿盛,胸脘闷,首如裹,肢重困。
祛风湿,胜湿汤③,兼暑热,香薷良④。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头胀痛,或晕眩,烦易怒,寐不安,
脉象弦,法平肝。用天麻,钩藤煎⑤;
头痛剧,胁肋牵,脉数弦,用龙胆。
(2)痰浊头痛
头昏痛,兼呕恶,胸满闷,吐痰浊,
舌胖大,脉象滑。夏白术,合天麻⑥。
(3)瘀血头痛
久头痛,如锥刺,位固定,痛不移,
舌质黯,脉涩细。通窍选⑦,活血宜。
(4)气虚头痛
绵绵痛,身无力,遇劳甚,脉弱细。
宜补气,和中乡,和中汤,顺气⑧。
(5)血虚头痛
头晕痛,心中悸,肢无力,脉涩细。
四物汤,补血剂,酌加入,炙黄芪。
(6)肾虚头痛
头空痛,耳蝉鸣,腰痠软,或遗精,
或带下,舌质红。补元煎,益肾经。
①川芎茶调散。
②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③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
④香薷散。
⑤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
⑥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⑦即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枣、黄酒。
⑧顺气和中汤(《症治准绳》):黄芪、人参、白术、白芍、当归、陈皮、甘草、柴胡、升麻、蔓荆子、川芎、细辛。
(二十一) 失眠
夜不寐,责心脾,胆气弱,胃失宜。
虚火旺,肾阴虚,水与火,不相济。
1心脾两亏失眠
夜失眠,心动悸,善健忘,精神疲,
面色黄,脉弱细。补气血,养心脾,
归脾汤,气血益,养心汤①,均相宜。
2阴亏火旺失眠
失眠证,腰膝痠,头眩晕,五心烦,
心中悸,口咽干。制火亢,用黄连②。
3痰热内扰失眠
常失眠,胸痞闷,头困重,伴眩晕,
苔黄腻,心中烦。宜清热,用温胆③。
①养心汤(《证治准绳》):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
②黄连阿胶汤。
③温胆汤。
(二十二) 中风
风火痰,气血并,互影响,卒发病,
标虽实,本属虚,监证时,分缓急。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 风邪入中
经络虚,腠不密,风邪入,气血痹,
轻口歪,语不利,重半身,不随意。
宜祛风,兼通经,活气血,并和营,
医面瘫,牵正散①,大秦艽,疗偏瘫。
(2)肝肾阴虚 风痰上扰
素头晕,双目眩,耳蝉鸣,寐不安,
卒舌强,语言謇,口眼斜,身偏瘫。
宜滋阴,兼镇肝,熄风汤③,兼化痰。
2中脏腑
(1)闭证
卒昏仆,不知人,手握固,牙关紧,
二便闭,肢痉强,据热候,分阴阳。
阳闭证,躁不宁,气粗臭,面赤红;
阴闭证,卧宁静,肢不温,面唇青。
开阳闭,宜辛凉,至宝丹,或羚羊④;
启阴闭,宜温香,苏合并⑤,涤痰汤⑥。
(2)脱证
气将脱,卒昏迷,口张开,双目闭,
两手撒,二便遗,肢逆冷,汗淅沥,
舌体痿,脉微细,肢瘫软,鼻鼾息。
急救脱,参附济,地黄饮⑦,龙牡芪。
①牵正散。
②大秦艽汤(《保命集》):秦艽、甘草、当归、羌活、防风、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
③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生龙骨、生白芍、天冬、生麦芽、生赭石、生牡蛎、玄参、川楝子、青蒿、甘草、龟板。
④羚羊角汤(《医醇賸义》):羚羊角、龟板、生地、丹皮、白芍、柴胡、薄荷、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
⑤苏合香丸。
⑥涤痰汤(《济生方》):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大枣。
⑦地黄饮子(《宣明论》):干地黄、巴戟、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门冬、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

(二十三) 痹证
风寒湿,侵人体,或湿热,酿成痹,
痹不通,关节痛,祛外邪,活血并。
1风寒湿痹
上下肢,关节痛,无红肿,游走性,
伴恶风,甚怕冷,膝痠楚,肢沉重。
散寒湿,兼祛风,蠲痹汤①,可通经。
2风湿热痹
灼热痛,肢红肿,得冷舒,遇热重。
宜清热,兼通经,白虎汤,忍冬藤。
①蠲痹汤(《医学心悟》):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