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字”、“乳”二字趣释

从“生子”到“哺乳”

——“字”、“乳”二字趣释“字”、“乳”二字趣释

文字的“字”的本义是“生子”,而它在今天使用得最多的义项。
  却是“文字”。“字”是怎样从“生子”演变为“文字”的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说文解字·子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许慎认为“乳”的本义就是“乳子”,即生子的意思,不是现代汉语里的用奶水喂养孩子的意思。许慎还认为“字”是会意兼形声字,由“子”和“宀”组成,“子”既表音,也表意。“宀”像房子形,“子”就是婴儿。“子”和“山”合起来就是女子在房子里生孩子。
  夏渌先生提出了与许慎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字”的金文为“”,其中之“”,不是“宀”,而是表示女人生孩子时张开的两条腿。“子”为婴儿。“字”为象形字,像女人生孩子的样子。所以我们从“字”可以想见婴儿挣脱母腹来到人间那一刻的生动情景。(参见夏渌《古文字学习散记》)夏渌先生的看法在古代文献中也可找到例证。如《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思是女子不生孩子,于是占卜,卜问的结果是十年后才能生孩子。又如《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花而圆叶,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
  另外学术界还有人将“字”会意为在屋里抚育孩子。
  上述几种解释虽然有些不同,但是差异并不很大。而令人费解的是生孩子的“字”为何会引申出“文字”的意思呢?上古的文字并不叫“字”,或者叫“名”,或者叫“书”。如《论语》中载,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其中的“正名”就是“正字”。古人称写字叫“书”,称写出的“字”也叫“书”,如今之“书法”就是“字法”的意思。
  古代的文字如同花纹,因此古人称文字为“文”。“文”就是古“纹”字,“花纹”的意思。不过汉代人将文字分为“文”和“字”。许慎将自己所著之书命名为《说文解字》,而不叫《说解文字》,就很明显地表明,在他心目中“文”和“字”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文”,就是许慎说的独体字,即六书中所指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字”,就是许慎所说的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构成的文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就是汉人所说的“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由“文”繁衍出的字越来越多,占汉字总数的90%以上。这种由“文”衍生出“字”的过程就如同女人生孩子一样,因此本义为“生子”的“字”便引申出“文字”的意思。大约在东汉末年,“文”与“字”就合称为文字了。
  “字”又为什么会指人的别号呢?古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即“名”和“字”。按照传统的习俗,孩子出世3个月后命名,男孩子长到20岁时,将要为人之父,就该举行加冠礼,这时就要另取字。妇女到了15岁时,将要为人之母,必须结发加笄,此时也要取字。古人的“字”和“名”多有联系。如孔子的学生冉耕,他的名是耕,其字叫“伯牛”,“耕田”与“用牛”当然是密切相关的。又如屈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诸葛亮,其名为“亮”,其字为“孔明”,“明”与“亮”当然关系密切。由此可以说人的别号“字”是在“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也类同于女人的生子。因而称人的别号也叫“字”。
  孩子生下来后,必须要哺乳喂养,于是人们又造“乳”字来表示。“乳”的甲骨文为“”,看上去像一幅母亲给孩子喂奶图:母亲伸开自己的双臂将孩子抱在怀里,那孩子张着大口,准备去吸取母亲的奶水,而母亲正露出乳头,将其塞进孩子的嘴里。一切描绘得那样细致,那样逼真。可见“乳”的本义是“哺乳”的意思,象形字。
  而金文和小篆的“乳”字基本相同,为“”,其形体均承甲骨文而来,是由“爪”、“子”和“”三部分组成,“爪”为母亲的手,“子”为孩子,“”则被郭沫若先生释为乳房的象形字。仍然为象形表意字。(参见夏渌《古文字学习散记·释字·乳》)
  《说文解字·部》认为:“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许慎认为“乳”的本义是生子,是因为他没有见到“乳”的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而产生了错觉。不过“哺乳”的前提是“生子”,因而“乳”引申为“生子”。又因哺乳要用奶头,因此“乳”又引申出“乳房”、“乳汁”以及“喂奶”的意思。 (《汉字的故事》作者:吴东平)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