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十二经脉子午流注与健康密码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特有的哲学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圣贤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天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明确人的生活习惯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十二经脉子午流注规律揭示的健康密码为现代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子午流注理论中,每天12个时辰为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对应的人体十二经脉循行顺序分别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依时空循环,如环无端。中医养生注重“因天之序”,循序而动,违背规律则易生疴疾,顺应天时则延年益寿。

子时(23:00—1:00),对应胆经,此时段是胆汁排泄和骨髓造血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为最佳,尽量不要熬夜,熬夜因胆火上炎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口苦等症状,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排泄,浓缩形成结晶容易导致胆石症。晚餐不宜过饱,子时不宜吃夜宵,以免加重胆的负担,影响消化和睡眠。

丑时(1:00—3:00),对应肝经,此时段肝脏推陈出新,处于解毒过程,熬夜容易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面色青灰、精神倦怠、急躁易怒、视物模糊等肝病症状,“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故此时段当处于熟睡状态。

寅时(3:00—5:00),此时段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此时应有较深的睡眠以养肺阴,而肺病患者容易在此时段醒来,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卯时(5:00—7:00),对应大肠经,此时段宜养成排便的习惯,以助于大肠排泄糟粕。晨起饮一杯温开水,可以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辰时(7:00—9:00),对应足阳明胃经,此时人体阳气旺盛,也是饮食最易消化之时,早餐宜在此时段吃完,以五谷杂粮为主,滋养脾胃,进食应细嚼慢咽,以助消化吸收。

巳时(9:00—11:00),此时段脾经旺,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输送到人体五脏六腑以濡养,此时段适宜工作,不易疲劳。

午时(11:00—13:00),对应心经,宜小憩,午休可以养心、养神、养气,心气旺盛则可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不休,也有利于下午工作效率的提高。

未时(13:00—15:00),此时段小肠经旺,午餐宜在未时前吃完,有利于小肠把营养物质吸收,小肠主分清别浊,将水液归入膀胱,把糟粕送入大肠,水谷精华上输至脾,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申时(15:00—17:00),此时段膀胱经旺,气化功能最强,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饮水时间,此时宜多饮水,促排尿,促进津液在体内的代谢,忌憋尿,防止形成尿潴留。

酉时(17:00—19:00),此时段对应肾经,肾藏精,减少精气的损耗是养生的不二法门,此时应在一天的工作后稍作休息以保养精气,不宜过劳。宜在此时段进食晚餐。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此时段兴旺,要保持心情愉悦,宜在此时进行散步、慢跑或沐浴,不宜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易损伤心液。

亥时(21:00—23:00),对应三焦经,三焦通百脉,此时段宜静卧以休养生息,调摄精神,安养元气,使百脉通畅,睡眠应“卧如弓”,取右侧卧位,防止压迫心脏,入睡时间不宜超过亥时。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