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认识你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
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莫过于我们的大脑,其由约 860亿 个神经元组成。时至今日人们对大脑的了解还远远不足,虽然每年都有大量关于大脑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但迄今为止也还没能有一种理论能清晰解释工作原理,更不要说基于此产生的大幅提升人脑效率的方法论。
认识你自己
统计的不靠谱
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现象统计而试图得出结论,然而大脑作为一个可塑性强的器官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正如人类的性格千差万别(某种程度上而言,性格的不同也是大脑结构不同的表征)。科学可以笼统的形容人类的性格,但无法以此得出个体的性格,甚至连不同民族及地区的性格都无法由此得出。同样的科学也无法根据他由统计学得出的结论,去得出适用于每个个体的最合适的大脑使用策略。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一般需要8小时睡眠这个说法,我没有去严谨的考证它的来源。不论它的真假,只要我们去把自己的朋友问一圈,自然就能发现不同人对睡眠的时间完全不同,有人可能5~6个小时就足够了,另一些人可能需要9~10个小时。更有一些变态甚至3~4个小时,或者12~13个小时。很显然这是个 正态分布 的例子。用统计结论去指导个人行为需要具备概率相关的知识,好在学校里这块知识都是打包教授的——概率与统计。然而,还是有很多“自学成才”或者当初就学了半桶水的人又或者记忆力差的人仅仅知道统计,而不知道概率。当然,即使一个人具有了概率知识他(她)就未必就能很好的运用,这个以后有空再详细说说。 概率表征的只是对可能性的预测,这种预测是群体性的。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某种表征的实际如何更具意义。还是上面哪个例子,一般人需要8小时睡眠,对于你一个需要9小时睡眠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有也是负面意义。就是要不你按这个统计数字来实行,你必然长期睡眠不足。如果你按自己生理需求来实行,那么你每天就比大多数人少了一个小时。这真的是个悲伤的故事,当然我的态度还是睡眠最重要,睡眠上少的时间必然会从你生命里要回来,要的甚至更多,懂的都懂。
自我观察
对于个体而言,更重要的是自我观察。那怕你不知道一般人睡眠8小时,你也可以知道,可能4小时睡不够,10小时又睡多了。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自我观察,才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习惯、方法、解释...等等等等。也只有在学会了自我观察之后,才能真正的把科学结论以及经验(科学结论可以视为经验中的一种)为我所用。
自我试验
概述
自我观察其实只是科学的试验方法在自己身上的运用。只是研究的是更具体的单体,而非抽象的群体。观察、测量、记录、试验以此重复,不断逼近最合适自己的结论。当然人是一直在变化着的,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结论是长期成立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真正关心的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比如说原来能一觉睡到中午十二点,现在睡7个小时就睡不着了。
操作方法
自我试验毕竟不是科学试验,可以轻松一些也无妨。要做的也就是简单的几件事情:
  1. 明确自己关心问题;
  2. 列举出自己能采取的做法;
  3. 挨个尝试其中的做法;
  4. 观察自己的变化;
  5. 确定阶段性最合适自己的那个;
这其实很简单,学会自我观察有很大的好处,这点我们以后有空再接着说。
实践来源
在知道要如何进行自我试验之后,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做法。这个时候经验和创意就非常重要了。 经验就像选择题里的答案,搜索引擎、科学论文、书籍典范、他人心得等等等都是这个范畴的。 所幸的是我们活在一个大多数问题别人都已经遇到的世界,只要我们想找自然能找到一揽子做法抑或是解决方案。我们只要找出他们,并找到相对来说最合适自己的那个方案即可。这里有个小tig,就是懂得概率,那么将高概率的做法排在前面能更快的得出合适自己的结论少走一些弯路。当然,这也是不一定的事情。 人生漫长,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遇到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又或者恰好被时代选中需要去处理未被人类解决过的大问题。当经验失效的时候,我们能依靠且也只能依靠的就是创意。 比起经验来,创意更像是“无”中生有。这里的无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在抽象层面的没有。比如特斯拉开创出现在的电动车模式之前,电池、电动车都有,但“特斯拉电动车”这个概念并没有。一方面它基于过往概念而来,另一方面它又是过往没有。 仔细思考就能发现,人类的大部分跃进都是这种创意(创新)推动的。四大发明、蒸汽机、飞机、相对论等等等。这又是个很大的话题,以后有空再慢慢说吧。
认识你的大脑
大脑作为我们最复杂的器官同时也是我们使用得最多的器官。仅仅以睡好觉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又或者说睡不好觉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这么一小点来看,自然知道使用好它有多大的益处。 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从小就会接受到很多怎么做的讯息,即便是现在也依然如此。一味追逐外部的指引只会让我们迷失在五花八门的方法论当中,甚至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还是回到我们自身,以自身为出发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法论。 而大脑一方面作为我们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媒介,对其恰当的运用对我们的人生和生活自然意义非凡。 我们不需要是科学家才能做这件事情,只需要简单的在生活之中对自己做些积极的改变,并观察他们带来的结果即可。当然,如果有人能讲自我观察的对象由自己变成群体,再辅以科学的手段,那么发表几篇论文甚至成为科学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废话
我四年前写过与其看文章不如看书的观念,理由是文章的观点散乱,书的观点成逻辑。最近,我同样意识到,与其分散的写文章,不如写系列,甚至写书更加成体系,也更加能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这个角度看,人思维的升华真的是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作为理工出生的人,我始终觉得知识类文章应该要严谨,要讲逻辑、讲事实、甚至应该有据可考。但是最近看了王小波的文章后,我意识到只要把自己的文章论域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那么我完全可以做到上面的几点。当然,我还从他的文章里明白了很多东西(也不知道为啥这么多年我才看他的文章)。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