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八纲辨证当分外感与内伤

自《黄帝内经》开始,阴阳、寒热、虚实等概念被后世临床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无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提现了纲领性辨证对于临床的积极意义。明代张三锡在《医学六要》中强调:“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二纲来统表里、寒热、虚实六变。至近代医家祝味菊先生在《伤寒质难》中说“.杂病种类繁多,古人以为不出八纲范畴,明八纲,则万病无遁形矣。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明确地提出了八纲的概念,沿用至今。

然笔者临证日久,有一些问题却始终不得解。从现有的学术背景来看,面对外感病,在六经体系下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析病因、病机是合适的,如表实寒的麻黄汤证,里实热的承气汤证,里实寒的四逆汤证等。但如果面对内伤病,在脏腑体系下运用八纲辨证就显得稍有不妥。国医大师干祖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八纲的基础上又增入标本和体用四纲,提出在阴阳为总纲的前提下,以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十纲来辨证论治。回溯到金元时期,张元素在《脏腑标本药式》中针对内伤病、脏腑辩证,提出了八个维度,分别是: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祝味菊提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更适合外感病,适合六经辨证体系,我们可将其称之为外感八纲;张元素提到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八纲更适合内伤病,适合脏腑辨证体系,可称之为内伤八纲。

山西中医药大学高建忠老师在《明辨外感内伤,拓展经方运用》一文中有一医案。张某,女,28岁。2010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咳嗽2月余。病起于空腹饮冷。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性、干咳无痰,咳则胸憋,晚上较白天咳嗽多发,影响睡眠。口干不喜饮,纳食尚可,大、小便调。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弦。该患者咳嗽日久,晚上较甚,脉象沉而不浮,病变不当在三阳,应在三阴。但其既没有典型的腹满、自利之太阴病,也没有但欲寐之少阴病,更没有厥热胜复之厥阴病。很显然,这里用阴阳表里来概括患者的病机有些不合适。故换个角度来看,患者病症为咳嗽,病起于空腹饮冷,属冷饮伤肺,肺气上逆。晚上咳甚属肺寒,胸憋为胸阳不振,口干为肺不布津。脉沉主里,细弦主饮停、饮郁。证属寒饮内停、肺失宣降,治疗当以温化肺家寒饮为法。由此可见,如果用脏腑、标本、寒热、虚实来概括病机,更为合适。病及肺,肺之本病则咳嗽、上逆,寒饮内停,属实寒证,病机概括为肺、本、实、寒证。治以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克,桂枝3克,干姜3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生白芍9克,五味子9克,生甘草3克。上方服用1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从本案中的药物用量能看到,在活用经方治疗肺本实寒证时,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的用量都偏小,目的是温肺化饮,而不是解表散寒。因为本案病起于冷饮伤肺,而非形寒外感。

由此可见,区分外感八纲和内伤八纲,会让我们在辨证时逻辑更为清晰。在内伤辨证体系下重新认识和使用经方,亦可拓展经方应用。(冯文全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附属医院)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