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五:肝脏病证通治要法

肝脏病证通治要法,主要按照生克乘侮的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包括本脏自病、相生关系失去平衡和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等三方面。现将这些内容结合病证,加以阐述如下:

一、本脏自病

凡病变不涉及他脏而只局限于本脏的,称为本脏自病。肝的本脏自病有肝血不足和肝气不舒,现述如下:

(一)肝气不舒

【主证】胸中痞闷,两胁胀满,急躁易怒,胸胁窜痛,咽中似物哽阻,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

【证候分析】肝之经脉循胁下,肝气郁滞,故胸中痞闷,两胁胀满;肝郁不舒,气机阻滞,故急躁易怒,胸胁窜痛,咽中似物哽阻;病变主为肝气不舒,故只见弦脉。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方中以柴胡舒肝,白芍调肝;枳売、柴胡升清降浊,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川芎调和气血,共奏疏肝理气之功。

(二)肝血不足

【主证】两目干涩,甚则昏花或成夜盲,筋肉拘挛,手足震颤,爪甲枯萎、变形或粉碎,舌质淡红,脉弦无力。

【治法】柔肝养血,用一贯煎去川楝子加白芍。

【证候分析】肝藏血,肝血不足,故见目昏、干涩或夜盲;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血不养筋,故见手足震颤,筋肉拘挛,爪甲枯萎、变形或粉碎;舌质淡红,脉弦无力,亦为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治宜柔肝养血,用一贯煎加减。方中以当归、生地黄、北沙参、麦门冬、枸杞滋阴养血以柔肝,白芍平肝,合前药以治血不养筋诸证;去川楝子者,因无口苦、胁痛等肝气横逆之病变,所以不用。

二、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肝脏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在脏气太过方面,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类病变;在脏气不及方面,包括母不顾子和子盗母气两类病变,现述如下:

(一)木旺生火

木旺生火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母病及子,因为木为火之母;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肝病及心,由于脏气太过,所以病变多为实证。现举怒动肝火的病变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因怒发狂,两目怒视,头痛不寐,面红目赤,骂詈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毁物殴人,苔黄边红,脉象弦大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涤痰开窍,用当归龙荟丸。

【证候分析】七情郁结,怒动肝火,肝火上扰心神,故见发狂、骂詈、登高、殴打等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症状;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目赤、怒视;肝病及心,心之华在面,故面赤;肝脉上至巅顶,肝火上炎,故头痛;肝藏魂,怒动肝火,肝魂不安,故不寐;舌黄边红,脉象弦数,皆为木旺火炎之象。病变属于实证,实则泻其子,故宜泻火清肝,用当归龙荟丸。方中以青黛、胆草、芦荟、栀子、黄芩大泻肝火;而重点更以黄连、黄柏、大黄清心泻火为主;木香、麝香开心窍,当归养心血,共奏泻心火而清肝热之效。

(二)木病及水

木病及水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子病犯母,因木为水之子;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肝病传肾。由子脏气太过,所以病变多为实证。现举郁火伤阴的病变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潮热盗汗,多梦遗精,舌边红,少津液,脉象弦细而数。

【治法】泻肝火,滋肾阴,用一贯煎去沙参、当归如白芍、黄芩。

【证候分析】肝火上攻,故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肝火灼伤肾阴,故小便黄赤,潮热盗汗,多梦遗精;舌边红,少津液,脉象弦细而数,皆为肝经郁火伤阴之象。病变属于实证,实则泻其子,治宜泻肝滋肾,用一贯煎加减。方中以白芍、黄芩、川楝泻肝火;生地、枸杞滋肾阴;麦冬滋肝阴以制肝木而生肾水,共奏泻肝以滋肾之功。

(三)木不生火

木不生火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母不顾子,因木为火之母;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木不生火。由于脏气不及,所以病变多为虚证。现举胆虚不眠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善惊易恐,心悸不安,虚烦不得眠,眠则多梦,舌边少津,脉弦无力。

【治法】补益心胆之虚,用酸枣仁汤。

【证候分析】肝胆相连,肝血不足则胆虚,胆虚则善惊易恐;善惊易恐则导致心神不宁,此木不生火之象,故见心悸、失眠、多梦诸症;舌红少津,脉弦无力,为肝虚血少而心阴不足。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故以壮胆气,养肝血为主,佐以宁心安神,用酸枣仁汤。方中以酸枣仁养肝血壮胆气为主,辅以川芎调血,茯神宁心,佐以知母清热除烦,甘草和中缓肝,共奏补益肝胆以安心神之功。

(四)木衰水亏

木衰水亏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子盗母气,因木为水之子;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肝虚及肾。现举肝肾阴亏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目眩眼涩,视物不清,虚烦不眠,脑转耳鸣,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边红而少津,脉象弦细而数。

【治法】滋补肾阴,兼以柔肝,用杞菊地黄丸。

【证候分析】木为水之子,肝阴亏损,必致肾阴亦亏。肝虚血少,肝窍失养,故目眩眼涩,视物不清;肝血虚魂不藏,故虚烦不眠;由于子盗母气,损及肾阴,故脑转耳鸣,腰酸膝软;阴虚内热,故潮热盗汗;舌边红而少津,脉象弦细而数,为肝肾阴虚而生内热之象。病变属于虚证,虚则朴其母,治宜滋补肾阴为主, 兼以柔肝养血辅之,用杞菊地黄丸。方中以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温肝涩精,山药补脾固肾;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丹皮清君相伏火而凉血退蒸,茯苓去水湿之邪而交通心肾。《医方集解》说:“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 “或曰肾气丸实补肝药也,肾为肝母,子虚则补母之义,古云肝肾之病同一治也。昂按:肾气丸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茱收而泽泻泻。……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 成平补之功。”六味地黄丸再加枸杞柔肝养血,增强滋阴补肾之功;菊花碗肝经风热,而明目养肝,共奏滋补肾阴液之功。

三、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肝脏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在脏气太过方面,包括相乘的木行乘土,相侮的木火刑金两类病变。在脏气不及方面,包括反乘的金胜克木,反侮的木不疏土两类病变。现述如下:

(一)木行乘土

木行乘土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木行乘土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象肝病传脾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烦躁易怒,胁肋、骨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吐呕呃逆,不思饮食,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降逆,用小柴胡汤加青皮、香附。

【证候分析】肝为将军之官而主怒,肝气不舒,气机郁结,故烦躁易怒;横逆犯胃,故由胁肋而波及胃脘作痛;肝气横逆,则胃气失于和降,故嗳气反酸,呕吐呃逆;胃气既伤,则不思饮食;舌边红,苔薄腻,脉弦,皆为肝气犯胃之象。病变属于实证,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降逆,用小柴胡汤加味。方中以柴胡、青皮、香附疏肝气,黄芩解郁热;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和胃降逆,共奏达肝郁、扶胃气之功。

(二)木火刑金

木火刑金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木火刑金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象肝火犯肺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口苦目赤,胁痛善怒,咳嗽咯血,舌红脉弦。

【治法】泻肝肺火,用黛蛤散合泻白散。

【证候分析】肝开窍于目,与胆相连,木郁化火,故口苦目赤,肝之经脉过胁肋,其志为怒,肝郁故胁痛善怒;木火刑金,肝火随冲气上逆犯肺,损及肺络,故咳嗽咯血;肝火盛而阴液伤,故舌红脉弦。病变属于实证,治宜泻肝肺之火热,用黛蛤散合泻白散。方中以黛蛤散清肝火而平肝阳;泻白散泻肺热而滋肺阴。

(三)金胜克木

金胜克木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金胜克木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象肝弱肺旺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热病之后,呛咳喉干,继见筋脉弛缓,两足痿弱不用,发为筋痿,舌红苔黄,脉细而数。

【治法】清燥救肺,用清燥救肺汤。

【证候分析】热病之后,由于肺阴灼伤,以致肺热叶焦,高源化绝,水涸而不能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关节,宗筋不润,故筋脉弛缓,两足痿弱不用,发为筋痿;肺燥阴伤,故呛咳喉干;津伤液枯,故舌红苔黄,脉细而数。病变属于虚证,治宜清燥救阴,用清燥救肺汤。方中以桑叶、石膏宣肺气而清燥热为主;阿胶、麦冬、麻仁润肺滋液为辅;人参、甘草益气生津佐之;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为使,肺清叶润,则肺之筋脉自润,足痿自复。

(四)木不疏土

木不疏土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木不疏土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象肝脾不调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胸胁满闷,呻吟太息,腹胀肠鸣,食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调理肝脾,用逍遥散加香附子、枳壳。

【证候分析】肝虚气郁,则见胸胁满闷,呻吟太息;肝失疏泄脾胃之力,脾之运化不足,气机不舒则腹脏肠鸣,脾虚湿滞则食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数,皆肝失疏泄,脾湿停滞之象。病变属于虚证,治宜调理肝肺,用逍遥散加味。方中以柴胡、香附、枳売舒肝气而助其疏泄之力,薄荷助其条达之功;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茯苓、白术、煨姜、甘草健脾和中。肝气舒则能疏土,土疏则脾健,脾健则湿除,湿除则自无敦阜之患。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