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发生部位不同,命名各异:发于面部的名曰“蜘蛛丹”;发于腰部的名曰“缠腰火丹”或“铁蛇缠身”;发于下肢的名曰“串球丹”等。病因病机在于脾湿久郁,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气滞血凝,外受毒邪而致。治疗原则可以采用砭刺法放血以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发汗止痛。

赵怀德之父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赵老继承其父的观点、经验,结合自己四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法疗效相当可靠。

砭刺用具为三棱针或手术刀一柄,碘酒棉球,酒精棉球少许。手法为先将疱疹周围消毒后,再用三棱针或手术刀轻划皮肤,使之出血,如芥子大为度。轻者一次砭刺法即可治愈,不用外敷药和内服药。外用药(雄黄药酒)的制法和用法:取雄黄少许,研细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取雄黄微量,酒水各半调和,用毛笔或药棉蘸药酒,外涂疱疹上,每日3~5次。

樊某,女,22岁,住凤翔县唐村公社南六冢大队二队。主诉腰背刺痛,全身不舒3日。患者于1978年8月20日突感腰部疼痛,继之发冷发热,头痛、流涕、畏光。经大队医疗站治疗后,疗效不显,随后腰部出现疱疹,形如带状。遂于8月22日来本院诊治。察其舌质红、苔黄腻,六脉紧数。腰部有较多疱疹。诊断:带状疱疹(缠腰火丹)。治疗:急以砭刺法,在患者腰部疱疹周围划破出血后,其痛即减大半。外用雄黄药酒外敷,每日3次。5日后出诊路过随访,观其腰部,其疹已结痂而愈。

刘某,男,72岁,住凤翔县石家营公社西古城大队五队。主诉胸背部发热刺痛十余日。患者于10日前,发冷发热,全身刺痛,在公社卫生院治疗,曾用氨基比林、青霉素治疗3日,发热发冷虽减,但患者疲倦身困,食欲不振,疼痛未减,继之

二诊:上药服2剂后,疱疹显露于皮肤,疼痛缓解,食纳如常,精神转佳。遂嘱患者继续如前,外用药酒,2日后疱疹消失痊愈。

孔某,男,60岁,住凤翔县柳林公社柳林大队。主诉:全身灼热刺痛伴高烧3天。患者于3日前高烧,全身灼热刺痛、身困,食欲不振,继之前胸后背出疹如带状,溃烂流水,曾在某地段医院治疗未效,于1979年10月3日来本院求治。

查体:面红耳赤,表情痛苦,前胸后背各有一“10mmx60mm”的带状疱疹,状如水痘,并已溃烂,流稀薄粘液。舌边尖红,中黄腻,脉洪数。诊断:带状疱疹(毒热炽盛)。治疗:急以清热解毒,通络活血之砭刺法治之。患者即感汗出,痛减大半。继用雄黄药酒外擦,每日5次。

二诊:患者经初治后,热退身凉,精神食欲转佳,疼痛消失。流水溃烂及扩散的疱疹已收口结痂。嘱其继用雄黄药酒外涂,并投以人参败毒散2剂煎服,以扶正祛邪而善其后。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甑带疮”、“蜘蛛疱”、“蛀串疱”、“缠腰火丹”等,俗称“缠腰龙”、“铁蛇缠身”,其辨证多宗《医宗金鉴》之外科心法要诀所论,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肺脾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本病初起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出现群集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好发于一侧胸胁,腰胁,亦可见于颜面、腹部和单侧上下肢。我们根据临床主要表现,参合传统辨证,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内蕴,外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郁滞肌肤,气滞血凝所致。因此以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发汗除湿止痛作为治疗大法,而用砭石刺而治之。通过40年之临床验证,此法疗效可靠,且有方便、廉易之特点。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