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心烦热非独见于阴虚火旺

五心烦热,即左右手足心和心窝发热,多为阴虚火旺之征。比如:

《医理真传》:问曰: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欲饮冷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烦热者,元阴虚而为邪火灼,欲饮冷者,阴欲阴以救也。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红炉点雪》:滋阴降火汤 治男妇痰中带血,五心潮热,午后阴虚火动,脉浮而数。

然,五心烦热非独见于阴虚火旺也。比如:

气血两虚而见五心烦热

《验方新编》云:经来全白色,五心烦热,小便作痛,此气血虚也,宜用前附子乌鸡丸。

血虚而见五心烦热

《时方歌括》谓圣愈汤“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黄芪。”

正虚血瘀而见五心烦热

《傅青主女科》:产时恶露随下,则腹不痛而产自安。若腹欠温暖,或伤冷物,以致恶露凝块,日久不散,则虚症百出。或身热骨蒸,食少羸瘦;或五心烦热,月水不行,其块在两胁,动则雷鸣,嘈杂晕眩,发热似疟,时作时止,如此数症,治者欲泄其邪,先补其虚,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

里热而见五心烦热

《厘正按摩要术》:小儿身热至二三日后,邪已入里,五心烦热,坐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也。

《冯氏锦囊秘录》:清膈饮子“治小儿伏热,呕吐烦渴,五心热,小便赤少。”

血寒而见五心烦热

《卫生简易方》:治血风虚冷,月候不匀,五心烦热,或头面浮肿,或身体顽麻

用川乌一斤去皮脐,小油四两,解盐四两,于砂锅内炒烈如桑椹子色为度,同为末,五灵脂四两别研,和匀,酒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日二服大效。

血瘀而见五心烦热

《女科百问》:桃仁散 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

红花 当归 杜牛膝 桃仁(别研)

上四味,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热伏土中而五心烦热

《医学正传》:火郁汤(东垣)治四肢热,及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血虚劳而见五心烦热

《小儿推拿广意》: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劳,五心烦热,昼则明瞭,夜则发热,胁肋剌痛,并一身尽热,日晡肌热。

当归身 生地黄 白芍药 大川芎 宣黄连 胡黄连 各等分,水煎服。

虚劳而见五心烦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鳖甲散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忪,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综上所述,五心烦热可见于阴虚火旺、血虚、气血两虚、血寒、血瘀、正虚血瘀、血虚劳、虚劳、热伏土中、里实热等,故曰:五心烦热非独见于阴虚也。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