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临床实践一方一案-偏头痛病-​裘氏活血搜风通络汤(裘昌林)

[组成] 川芎30g,炒赤芍、炒白芍各12g,白蒺藜9g,蝉衣9g,僵蚕9~12g,蔓荆子9g,葛根15g,白芷12g,防风9g,全蝎6g,炙甘草6g。

[功效] 搜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偏头痛。症见:反复发作性偏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或羞明,痛势较剧,呈跳痛为主,部位常固定,舌质紫暗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舌下瘀筋明显。

[方解]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又“头为诸阳之会”“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易受风邪”。故而头面部疾患多与风邪关系密切。且本病多反复不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不通则痛,故治疗重在搜风、活血、通络。方中川芎辛可散邪,温能通行,善治厥阴、少阳头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不但能化瘀止痛,还可引诸药上达病所,故重用以为君。臣以赤芍、白芍养血活血,既能助川芎行血,又能佐制他药温燥伤阴之弊,合甘草则尚可缓急止痛。白芷、防风、蔓荆子、葛根、白蒺藜寒温并济,疏风散邪,祛在表之风邪;蝉衣、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解痉,搜剔内在混处之风邪。两者共为佐助。

常用加减: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郁金;痰浊内蕴,加半夏、白术、茯苓;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夏枯草;气血虚弱,加党参、黄芪、熟地、当归;痛甚加蜈蚣、露蜂房。

【验案举例】

患者,男,40岁。

初诊(2018年7月8日) 反复发作性头痛已6年,多次查头颅CT或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近1个月来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外加应酬难免饮酒,频繁出入空调环境,发作次数明显增多,由原来1个月发作两三次发展为1周数次,每每需服止痛药才能缓解。既往血压正常,询问家族史,其母年轻时曾有类似头痛病史。刻诊:头痛以颞侧为主,呈发作性跳痛,伴恶心欲吐。平素时常脘痞,纳少,便溏,体倦,寐劣,舌质淡胖略紫,苔薄白腻,舌下瘀筋明显,脉弦滑。

中医诊断:头风。证型:痰浊瘀阻。治法:健脾燥湿,息风活血,和络止痛。处方:

川芎30g,炒赤芍、炒白芍各12g,全蝎、炙甘草各6g,蝉衣、防风各9g,蜈蚣2条,蔓荆子9g,白蒺藜9g,白芷、僵蚕各12g,细辛3g,姜半夏9g,苍术12g,茯苓15g,天麻9g,炒薏苡仁15g。

7剂。每日1剂,每日服2次,嘱禁酒、浓茶、巧克力等。

二诊(2018年7月15日) 药后头痛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均减大半,便溏好转,胃纳稍馨,患者自行转原方再服7剂。复诊时,患者诉头痛次数明显减少,仅发作1次,且痛的时间较前明显缩短,已停用止痛药,纳便好转,身重体倦减轻,夜寐欠佳,舌淡红略胖,苔薄白,脉弦滑。法宗原意,去细辛、薏苡仁,加合欢皮15g、首乌藤30g,继服7剂。

三诊(2018年7月22日) 患者诉头痛轻微,劳累后发作1次,少时即止,余症均减。舌淡红,苔脉同前。前方去蜈蚣,白术易苍术,加北秫米15g(包煎),再服14剂。

药后头痛随访2个月未发作。

[按] 偏头痛是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疑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以颞侧为主,病程多迁延较长,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发作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持续数日且疼痛剧烈。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诱发,属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风”范畴,因其反复发作,痛势剧烈,经久不愈,治疗颇为棘手。裘昌林认为,综合该病临床症状及常见的舌脉表现来看,符合血瘀性疼痛的基本特点,瘀阻脑络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机。本病治疗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以实证为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搜风通络为主;缓解期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健脾化湿、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扶正固本为主,以改善体质,延长头痛发作周期,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用药特色上,裘昌林喜重用川芎,必用至30g,并擅以虫类搜剔通络。裘昌林认为,自古有“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之说,且本病多反复难愈,病程冗长,久病易入络,久病必有瘀,故需宗叶天士“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之法,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攻逐搜剔,临床常选蝉衣、僵蚕、全蝎搜风止痉通络,若痛剧,酌加地龙、蜈蚣佐助。具体临证时,还常据头痛部位经络分属的差异,而灵活选用相应的引经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痛在后脑及颈项,选用羌活、防风;阳明头痛,痛在前额,选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痛在头角颞部,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选用吴茱萸、藁本等;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加细辛等。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