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养成阅读的习惯,究竟有多难?

写这篇文章,仿佛就在说一些有用的废话,就像家长时常教育小孩,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出息一样,没有一个人可以否认阅读带来的益处,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把阅读坚持下去,其实阅读这事,当你决心捧起一本书,你就能超越至少60%的人,毕竟,很少能有什么事情,又舒服又能让你受益。

对绝大多数底层人来说,培养一个长期的爱好,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爱好是需要砸钱的,唯独阅读,是成本最低的一个爱好,阅读绝非“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只要愿意去做,谁都能做到。

你每天能抽出时间阅读吗?

任何能让你养成良好习惯的事,刚开始都是极其艰难的,就像每天早晨按时起床,你只需要听见闹钟立即从床上弹起,穿好衣服去洗漱,就这么简单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床上多癔症一会儿,简直不要太爽。

阅读的起步阶段,也是一样,虽然所有人都明白阅读的益处,但当真正拿起书的那一刻,真的非常难受,然后翻上不到五分钟,就得把仍到一边。

更多的人其实还停留在思想层面,总是想着很忙,没有时间阅读,以忙碌当做借口,即便下定决心想阅读,心里暗下决定,这周末有时间我一定阅读,这就跟“有时间聚聚”是一个道理,等你有空再去阅读,那会一直没时间阅读。

坚持阅读第一关的误区,其实就是是否有时间,对广大上班族来说,从一天里面拿出来一块空闲时间来阅读,说实话是不容易的,这也被当成绝大多数人的借口,也是最大的拦路虎。

为啥说这是误区?难道阅读一定要整块时间吗?又不是让你抽出完整的两小时去做一套考试题,甚至相反,阅读应该用零碎的时间,从坚持看一页书开始,你可以尝试用你的零碎时间去看一页书。

零碎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有,早到公司的五分钟,临近下班的五分钟,空闲摸鱼的五分钟,吃完晚饭的五分钟,睡前的五分钟……为啥你感觉不到这些五分钟,因为这些零碎的时间,都在你的癔症中流失掉了。

这些零碎的时间加起来真的很多,在这些时间,你一秒钟就可以拿起书阅读,半天时间,但凡有零碎时间,看6页书是没任何问题的,早中晚三个时间都去做这个事,一天就是20页书,这20页阅读的时间,还不是你刻意腾出来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碎时间,即便你不阅读,这些零碎时间你也干不了更多的事。

一天看20页书,平均一本书300页左右,半个月就能悄无声息看完一本书,你可以试想如果抽出整块时间去看完一本书,会是多久?

零碎时间的能量,真的不容小觑,很多厉害的中学,都让课间跑步之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背单词,同样的时间,你抓住了,你就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干更多的事,你用零碎时间看几页书,可比高中生课间背单词容易太多了。

鲁迅大家都熟悉吧,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茶的时间都用来写作”。

阅读的第一步,用零碎时间,坚持下去,没时间绝对不是理由。

为啥阅读远没有刷抖音爽?

刷抖音给大脑带来的快感,远超阅读,这和大脑反馈有关,不管是短视频、小说、游戏,都能在极短的时间给大脑提供反馈,不断刺激你的快感神经,持续兴奋的大脑,促使你的身体一直刷下一个短视频。

游戏也是如此,在你打怪升级的路途中,时不时给你爆一件装备,时不时给你一个好看的宠物,诱使你的进一步玩下去;小说和电视剧,更为过分,有些剧情就是不揭晓,吊着你的胃口,让你坚持看下去,开局一个误会,演了八十多集才解除,每到一集末尾,要么话不说话,要么突发意外,诱使你不断看下去。

而阅读对大脑的反馈,时间是漫长的,只有当你阅读的东西,真正让你感觉受益,你的大脑才会为你分泌快感,让你坚持下去,但是,阅读在短期是无法让你受益的,甚至你阅读一年,都不会对你个人有明显的益处,阅读的益处,在于长达数年的沉淀,大脑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所以你总会觉得阅读太无聊,远没有刷抖音快乐。

就像高考一样,你得寒窗苦读,坚持度过三年的日日夜夜,当你查分的那一刻,你的大脑才能获得快感,在这三年时间,你的大脑无法获得快感,所以很多人的高中,都在随波逐流的混日子,无法坚持三年如一日的做卷子。

能让大脑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事,比方说短视频、看网文、追剧、睡懒觉、打游戏这些事,除了消磨时光以外,你得不到任何东西。

能让大脑获得长期快感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坏事,比方说考试、阅读、写作,甚至是,学一项技能,能让你获得长期快感的事,短期都是枯燥的,这些事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未来某一日,可能会给你一个爆发性的益处,给你一个足以改变人生的益处,这种长期快感,是多少短期快感都比不上的。

习惯于获得短期的快感,就会上瘾,越发沉迷于让你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然后就越来越看不上能获得长期的快感的事,久而久之,意志就被消磨殆尽,躺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想阅读,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干任何事情,都要塑造相应的环境,什么环境干什么事,躺在沙发上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但是在身边都是人的图书馆,你就会有看书学习的欲望,对于很多在职备考研究生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大学图书馆的环境,在家难以全神贯注学习,真的算有心无力,所以现在有很多“自习室”,大城市更多,就是让想学习的人聚到一起,在这种安逸的学习氛围下,人自然是想学习的,效率也比自己在家学习要高很多。

就连打游戏也是一个道理,为啥你总感觉,不管给自己添一个配置多高的电脑,打游戏总是没有去网吧有感觉,因为在网吧打游戏,周围全是打游戏的人,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时不时都会有吵闹声,如果能再约上好友一起,联机打游戏,你就会觉得特有感觉。同理,一个人在家喝闷酒,肯定不比叫上三五好友坐地摊撸串更尽兴,更没有去酒吧边蹦迪边喝酒尽兴。

事情和环境相匹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事情和环境不匹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像你不可能在网吧准备考试,也不可能在酒吧阅读,更不可能在图书馆把酒言欢。当你决定阅读,不光要有勇气去做这个事,当你坐在书桌前,点一盏明灯,旁边放一杯茶,那阅读效果肯定要比你窝沙发上好上许多。

想阅读,确实没必要刻意去图书馆或自习室,你不妨为家里的家具赋予做事的定义,比方说,沙发就是用来休息的,饭桌就是用来吃饭的,书桌就是用来学习的,你想做哪件事,就到相应的环境,不仅可以让你做这些事更顺手,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体会产生习惯,类似于生物钟,你进入相应的环境,你的身体就会自动调节成相应的模式,你坐到餐桌上,身体就知道要开饭了,你趟沙发上,身体就知道要休息了,你坐到书桌前,身体就知道要学习了。但你如果作息紊乱,或者总让环境错配,身体也不知道你究竟要干啥,慢慢你就要死机,陷入浑噩的状态。

你要想办法让阅读形成良性闭环

想长期坚持一件事,信心固然重要,但信心毕竟是短期的鸡血,要形成良性的闭环,才能让你长久坚持下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方说上班,每个月按时给你发工资,即便上班像上坟,但是为了看到每个月固定一次的银行卡进账,你还是可以坚持上班。

那你不妨设想,忽然有一天说工资发不下来了,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发,但你领导告诉你,你还得继续上班,坚持个三五天可以,但三五个月呢?你肯定就不想干了。

说白了,你上班就是为了发工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闭环:上班-发工资-上班-发工资……因为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所以你能坚持上班,如果不发工资,这个闭环就断了,就变成一直上班,你又不是靠爱发电,不发工资,鬼才去干。

其实,攒钱这件事,也是很难的,不然不会有“月光族”这个词,但真正攒钱的群体,对攒钱这个事,特别上瘾,其实能坚持攒钱,这也是一个闭环:攒钱-余额变多-更想攒钱-余额更多……当你每个月都能省尽省,看着不断变多的余额,这种快感就会刺激着你一直做攒钱这个事。为啥很多人坚持不了攒钱,也是因为无法形成闭环,要么还欠着债,要么刚开始看着很短的余额,没有攒钱的欲望。

那阅读要怎么建立闭环?不妨也像攒钱那样,当你硬着头皮看完三五本书,就把它们放到书架上,这些看完的书,就像你攒钱时的银行卡余额,每读完一本,你就多摞一本,这就能形成良性闭环:阅读-摞的书高-更想阅读-摞的书更高……当阅读这件事能坚持半年,你看着不断摞起来的书,或许会越来越有成就感,你就越有动力坚持下去。

你能坚持一件事,其实和“量化”有很大关系,啥叫量化?说白了就是把一件具体的事,转化为一个数字,这样就能特别直观的感受到它,这其实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

比方说等电梯,现在的楼层动辄二三十层,你等电梯的时候,应该都可以看到电梯目前所在的楼层以及运行方向,从数字上,你可以立刻得知大概还有多久可以等到电梯,那如果不显示电梯楼层,你无从得知电梯所处楼层,只能一味干等,那你一定非常焦虑。

再比方说,进厂打螺丝,从进厂的那一刻就开始打螺丝,到下班时间会统一通知,但是不让你看时间,那你一定会疯掉的。

人不是机器,只有看到具体的量化,才会感到心安,量化意味着确定,没有量化,人就没有预期,就会焦虑,做事也能心平气和做下去。如果阅读也走马观花,今天看这部分,明天看那部分,过一段时间也不知道自己看多少了,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用攒钱的思维去对待阅读,让阅读量化,让阅读形成良性闭环。

倒逼自己输出

阅读也很怕一件事,也就是走马观花式阅读,虽然有时候阅读也很认真,对书中内容偶尔也会拍案叫绝,但更多情况是,看完一本书,过两天就不知道它讲的是啥,后面看着,前面忘着,阅读相当于白读。

阅读其实是输入的过程,输入并不代表你就能拥有这些东西,你得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效果,一边输入,你还得保证一边输出,输入多少不算你自己的东西,输出多少才真正算你自己的东西。

这就像学生学习的时候一样,老师讲课不可能把课本从头到尾给你讲完,一定是每个章节讲完以后开始做章节练习题,通过做题来巩固本章内容,巩固完成之后,再开始下一个章节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月考等考试,都是通过不断做题来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做题其实就是输出,你听多少讲课,并不代表可以理解,你能把题做出来,才算真正理解。

学生时代,就一直在重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最终不断强化知识点,以至于毕业很久,你依然可以脱口而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的知识点。

如果你学过高中生物,那你一定也对“突触”不陌生,简单来说,突触就是在不同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很多事情你能记得住,全都是突触的功劳,但前提是,你要一直重复做一件事,让突触不断加深这件事的记忆,那这件事就很难忘掉了,比方说学生时代很多口诀,你现在想忘都忘不掉,那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重复太多了,突触已经形成永久记忆。

输入和输出要不断重复,才能让突触加深记忆,才能真正让知识转化为你自己的东西,看一本书,还得思考,加上你自己的理解,甚至还需要写笔记,通过你自己真正去写,你才知道你到底学到多少,写的过程,你又会很自然的去反复阅读,查资料,最终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笔记,这样差不多就算有效阅读了。

和上面提到的闭环逻辑一样,输入和输出,也是一个闭环,你可以专门买一个笔记本,来记录下你的阅读心得,或者用自己的话把阅读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在电脑写,久而久之,你看着自己不断堆起来的字数,也会非常有成就感,这样又能建立良性闭环,促使你更能把阅读坚持下去。

总结

这篇文章写出来,我甚至有点感觉像鸡汤文,仿佛就像对小孩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出息,又仿佛像对打工族说,你要勤奋工作,早日升职加薪,像在说这些人尽皆知的废话。

但很多东西,听人说和自己去真正做,绝对是两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相当于一个圈,身处广袤未知的大地上,但是每个人的圈,起初只有50米,再向外就看不见了,你从网络上可以看到别人所处的圈有多么多么丰富多彩,但你终究是没有真正见过的,即便网络把我们拉的很近,但你的圈子始终只有50米,你也看不到更远的地方。

阅读,就是为了增加个人阅历,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当你决心通过阅读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你的能见度会更多,从50米拓宽到100米,再拓宽到1000米,你看的东西多了,你就会想了解更多的东西。

当你阅读的数量足够多,视野会越来越广,或许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