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故事总有结局?

A SROTY

......

上次我们说到构建故事。

想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先看一看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简短介绍:一个普通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忽然对绘画着了魔,于是抛妻弃子,放弃富足安逸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尽管经历了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依然毫不后悔,把余生投入到绘画艺术的故事。

再看一看书里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主人公角度

这个故事的雏形就构建出来了:一个有理想主义底色的男人,在平庸生活中的某一天,忽然顿悟,彻底抛弃苟且,只身前往远方。就好比一个人,在某一天被命运击中,在一个故事中体会着得到和失去,然后继续往前走,明白了自己是谁。

这是斯特里克兰德构建的故事,但是在别人的眼中未必是这样的。这里我们来看看与他产生了命运交缠的人们,甚至只是与他点头之交的人所构建的故事。

其他人物角度

先看斯特里克兰德忽然抛妻弃子这件事,七大姑八大姨怎么看?她们的结论是他有了外遇。之所以这些人会构建这样的故事,在于她们的身份和观察角度——吃瓜旁观者,有一个英语单词“nonsense”意为胡说,sense是感觉,加了non这个否定前缀,就比较值得玩味了。茶余饭后喜好“八卦”的一群人,他们传播的故事不需要事实支持,因为故事本身与己无关,不需要承担责任,他们的认知里只有市井中最为寻常的理由,于是一拍脑袋一个故事就出来了。

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也是这么构建故事的,她是传统故事中那个面容和善、大方得体,“最像妻子”的妻子,她用自己的认知去构建故事,她觉得丈夫没有艺术理想,就是个小市民,这个故事里,她投射的其实是主观的自己的状态,所以她宁愿相信丈夫是有了外遇才抛弃她,而不是因为“理想”。与人斗尚有胜算,与理想斗,那就是真的“被抛弃”了,于是,她后面所有的掩饰以及展现出的自私狰狞的面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逃避自己构建的“被抛弃”的结局。

而男主人公遇到的第二个女性勃朗什,是他的恩人的妻子,勃朗什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性,她在自己的故事里把爱情当作信仰,当她爱上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读者似乎也看到了她命运的发展脉络,当她发现斯特里克兰德只是视她为玩物时,选择了结束生命。一个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的人物,在她的故事里非黑即白,没有折中的灰色地带。

第三个女性爱塔,她用无私的爱支持了斯特里克兰德的理想,即使她陪伴的是斯特里克兰德生命中最狼狈的时光,她依然甘之如饴,她在故事里就是一个单纯的付出者,从理想的角度来看,他们实现了真正的支持和陪伴,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爱情的状态,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她的故事未必有一个世俗意义上好的走向。

到这里,再转回头来看斯特里克兰德,他还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吗?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普世思维来构建他的故事,不论他的艺术成就有多高,艺术理想有多赤诚,从世俗道德的角度看,他也是一个缺乏责任感、恩将仇报的人,同时还被打上了渣男标签。

但是斯特里克兰德自己呢?在他构建的故事里理想是排在第一位的,所有的外物、情感都要给理想让道,他可以给自己的“绝情”一个合理的理由。

综上所述

人人都在自己的故事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大概只有故事中的观察员,第一人称“我”才能相对客观地转述出各个故事吧。

心理学上有一种受到了后现代哲学思潮启发的理论,叫做构建主义,主张的是:所有被认知的事物没有独立客观性,而是主观构建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告诉我们的故事里。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人物之所以命运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实时,遵循了不同的构造逻辑,于是人们在不同的故事中有了不同的结局。

比如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她被故事旁观者“我”定义为有些虚伪的人,但是她在自己的故事里却精明地掩盖了所有的不甘,努力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世俗成功。

勃朗什,她把自己定义成了不被爱的“被抛弃者”,于是陷入了痛苦中,如果她能理解这只是一段并不合适的关系,是可以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那个悲惨的结局。

爱塔,在自己的故事里是因为全情付出而感到幸福的人,同时,一个绝对无私的女性角色的安排体现了当时男权社会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定义。她陪伴斯特里克兰德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然而,她可能会因为追寻短暂的幸福而丧失后面物质生活的控制感,未来生活的物质保障极可能不如精致利己主义者斯特里克兰德夫人。

总结

......

故事的构建来自于社会、文化情景以及我们的理解,他们所有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不停地塑造中变为了现实,然后沿着这个脉络走下去。我们不做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讲一个故事罢了。

故事可能是鲜活灵动的,也可能是充满问题的,当在一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动,是不是可以考虑用一个有生命力的故事去代替原本的故事?故事来源于社会情景,那么是否会存在另外一个不同的情境去支持新的故事?如果我们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故事,是否就能够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所以,不要觉得故事只是故事,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故事,也不用害怕去讲故事,故事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在某一个故事里,也许有你特别想成为的自己,不论它是否成真,你也可以不停地去讲这个故事,讲着讲着,你的故事也就实现了。

故事总有结局?那不过是一个历经千帆的产物,但整个生动而有趣的过程却是由我们积极塑造的,不是吗?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