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文/西法麦田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北上广深大司马都待过,按愉悦度排名是广北深上,不过这只是个人看法。上海市区虽然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但上海地区从历史上就是江南的一部分,在辉煌的江南历史中,自有其辉煌的一页,而近代的发展更是堪称奇迹。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请输入标题 bcdef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名城巡礼(稿件发完之前欢迎继续赐稿)

苏浙豫的朋友们相当给力,期盼每省都不缺席:

直辖市:北京 天津1 天津2 重庆

黑龙江:哈尔滨 阿城

吉林:四平

辽宁:抚顺 朝阳

新疆:伊犁 喀什 哈密 和田

内蒙古:呼和浩特

甘肃:兰州 武威 酒泉 敦煌

宁夏:银川

青海:西宁

西藏:拉萨

山西:太原 大同 长治

陕西:西安 宝鸡 汉中

河北:石家庄 邯郸 承德 正定 涿州

河南:郑州 洛阳 安阳 开封 邓州 滑县

山东:济南 青岛

安徽:合肥 安庆 马鞍山 歙县

江苏:南京 苏州 扬州 镇江 如皋 吴江

湖北:宜昌

湖南:长沙 湘潭

江西:上饶 贵溪

四川:成都 达州

云南:昆明 大理 丽江

贵州:贵阳 海龙屯

浙江:杭州 宁波 绍兴 台州1 台州2 湖州 舟山

福建:福州 南平

广西:合浦

广东:广州 汕头 河源

海南:

台湾:

日本:京都 奈良

法国:巴黎

斯里兰卡:康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也不是区区几千年来才形成的。相对于黄河这条比较新的河流,长江这条历史久远的大江,在历史时期曾经不止一次的形成属于它的三角洲了。

潮起潮落,海平面的屡次变化,从冰川期的海退到间冰期的海侵,古三角洲也从镇江一路延伸到东海海平面以下80米左右(那时海退,大陆海平面在现在海平面以下80米左右)。

上海的前世:长江里的泥沙

1

距今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长江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改道,经由浩浩荡荡的江水塑造的新三角洲也在此次改道中形成。

一般来说冲刷沉积的携带能力不超过200公里,即是在山间特殊地形下强烈冲刷沉积作用下也不超过500公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其沉积物和径流量有着密切关系。

长江的第一个沉积区是四川盆地,岷江、沱江、嘉陵江的沉积物大部分沉积在此;长江的第二个沉积区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江汉平原承接者汉水得到沉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消失与汉水的沉积物密切相关,洞庭湖承接着澧水、阮江、湘江的沉积物,现在也从八百里洞庭湖碎成三块了;长江的第三个沉积区是鄱阳湖,承接着赣江的沉积物,鄱阳湖作为一个地质构造湖一直丛北向南不断移动;自此以下,从皖南山地到江淮丘陵再到宁镇丘陵,一直是长江入海口的最后一个沉积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区。(直观感觉上是清水冲刷厉害一点,实际上随着理论的发展,发现高密度泥沙浊水冲刷能力也极其强大,比如最近几次黄河排沙改变了以往冲刷河南、淤积山东的模式)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长江流域

中国的菁华之地

与其他典型三角洲不同的是,长江径流与潮汐对于三角洲的塑造的地貌作用更大。河流流动过程中,各种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胶体,夹杂各种碎石沙粒泥土,因胶体具有稳定性,沿途并不会沉降,一直流入出海口附近,海水里的正负离子会破坏胶体,泥沙碎屑也就在入海口沉积下来。

河流入海口的沉积能力与泥沙含量、径流流量有着极强关系,泥沙多了或少了,形成不了稳固的胶体;径流多了,破坏胶体形成,下流冲刷能力增强,入海口地区泥沙难以沉积,形成不了三角洲地貌。

潮汐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塑造主要在河口沙洲、水下沙坝和各种泥坪,强烈的海潮作用下,长江沉积物从入海口一直向南延伸,甚至远达东海深处。主河道周围受潮汐影响形成各色沙坝,沉积物增多后露出水面,形成沙洲,连续沙洲再受沉积作用形成沙岛,沙岛面积增大挤压孤立水汊,与大陆练成一体,如此不断循环,在古三角洲基础上向海洋延伸陆地面积。

从前的长江入海口大约在今天镇江与扬州之间,宽阔的河口长达几十里,长江两岸形同孤岛,潮汐作用可深达今日九江一带,到了南朝时期北方索虏以岛夷称呼南朝政权,与此不无关系,而近日江面只有区区一二公里,远不及当日江面几十里之盛况。

随着6000年前大海侵的结束,新的长江三角洲亦开始成陆,太湖流域的平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以常州、无锡为主的海积平原,以苏州、嘉兴为主的湖积平原,以上海为主的高沙平原,反应着不同类型作用下太湖流域形成的沉积平原。

如果我们观察秦汉地图,很明显能够发现当时三角洲不够尖锐,与今日三角形不大一样,是一个比较圆弧的外形,说明着此时长江沉积成陆作用还不大明显,沉积物还在水下缓慢沉积。

真正大规模沉积成陆是最近2000年来发生的事,大大小小的农业开放发结束了南方湖泊河塘的寿命,围湖造田,修建大堤,云梦泽、洞庭湖等南方湖泊沼泽直接扑街,致使长江沿途两岸沉积模式转变为向下游入海口输水输沙模式,三角洲形成速率逐步加快,在全新世海退后形成的基础上大步成陆。

上海地区的成陆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北部的沉积,一个是南部的侵蚀。上海北部受科氏力影响,长江不断向东南方向偏移,致使南岸沉积物顺着海岸线不断向大海延伸,形成今日的宝山、川沙、南汇地区;南部则是潮汐不断侵袭南岸海岸线,导致沉积物大部分跑到宁波一带,致使海盐、金山、漕泾地区不断接近大海,甚至淹没沉入大海之中,形成孤岛。

4000年前当长江入海口在扬州一带时,上海海岸线在嘉定、南翔、奉贤一线;两晋时期入海口移动到江阴附近时,海岸线在娄塘、上海、拓林一线;隋唐时期入海口移动到南通一带,海岸线在江湾、周浦、金山岛一线;宋元时期入海口移动到如皋附近时,海岸线在宝山、月浦、江湾、奉城一线;明清时期随着入海口移动到崇明一带时,海岸线在川沙、南汇和金山一线;进入近代后,随着泥沙不断沉积,崇明岛迟早有一天变成崇明半岛,而新的入海口将会生成在横沙岛附近,今日上海滴水湖一线海岸线再次会向海洋延伸。

太湖与春申君:文明的退与进

2

早期太湖流域文明的不断演化与文化断层,这在上海西部地区的低矮山头和沙岗之上有着准确的分布,低矮的山丘和沙岗是多水平原早期居民生存的重要据点,因此相对很容易发生文化遗址积压现象,也很容易在考古过程中上找到。

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广富林文化再到马桥文化后到春秋吴文化, 上海地区抑或说太湖流域早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其不断产生发展,又不断奇异消亡的历史,连续出现多个文化断层,在断层之后又迅速的从落后状态发展到先进水平。

文化断层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太湖,从孢粉测定到古土壤分析、古树埋藏,均指向着洪水泛滥与文明停滞的关系,在太湖地区相继发现了两层树木沉积,既上树木层和下树木层。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太湖如海

对江东早期文明影响极大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从芜湖到溧阳的一条河流——胥河,长江一条不为人知的特殊入海支流,流入了太湖,而那时长江入海口就在镇江与扬州,距离芜湖不足200公里。 可以想象,温热期的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量河水涌入长江河道汹涌的朝大海流去,流到如今南京一带时,受到宁镇丘陵的约束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大量河水倒灌入古丹阳湖,又通过古丹阳湖的溯源侵蚀河道——胥河,倒灌入太湖,结果太湖流域爆发超级大洪水,迫使人口四散流失,出现文化断层。

故此,当地的陶器制作、稻作农业、大型工程和家猪饲养、桑蚕养殖、玉文化,始终仅仅停留在高度繁荣的局面,不能突破发展到更高的方国阶段,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南方仅有在成都平原地区发展到了王国阶段,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追溯最早的中国。

相传泰伯南奔,文身断发,为江南地区带来了最初的文明,但这可能是虚构的事实,目的可能是拼接上吴人和周王室的关系,尽管早期吴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关系确实很紧密。

吴人的最初是来自于南京宁镇丘陵一代的湖熟文化,与商周文化有极多的相似之处,反而和太湖流域的文化差矣极大,比如炊具,宁镇丘陵湖熟文化是鬲、甗,陶器风格类似商周,太湖流域是鼎、釜,陶器风格与浙闽一致。

春秋晚期晋楚争霸,晋国为了开辟第二战场,派遣楚国叛臣申公巫臣前去吴国助力争霸,结果吴人为避楚人兵锋,一步步开始从宁镇丘陵南下太湖流域东部地区的沿湖低矮丘陵,与南方的越人之间逐渐发生了战争。

公元前473年经过多年战争,越王勾践灭吴,势力北越淮泗,直达琅琊。

公元前313年,楚人东取越国,迫使越人离散,南浮沿海诸岛,遂以吴地为江东郡,楚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开始大规模快速融合。

公元前263年,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公元前249年,为了躲避淮北战乱,遂改封于江南。 黄歇于是在江南地区大修宫殿和基础设施,上海地区为了纪念他,在黄歇浦、春申江到简称之一“申”这些元素中都有所表现。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春申君开发江东

公元前222年,秦人王翦灭楚,取江南,设会稽郡。

公元前202年汉将灌婴渡江取会稽,越年以刘贾为荆王,管辖会稽、鄣、东阳三郡,再过5年,英布于九江叛乱,刘贾战死,遂以刘濞为吴王。

到了汉末三国两晋,上海地区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吴郡陆氏一支居住到了今日佘山附近的华亭。陆机发“华亭鹤唳,可闻复乎”的感叹,张翰于洛阳思“莼菜、鲈鱼”的时鲜之美,表达当时对于华亭乡下的美好怀念。

劳动力的匮乏导致了对于沼泽平原开发的推迟,同时恶性疾病高发的湿热气候使人们避之唯恐不急,早期南下的移民大多喜欢集中在低矮凉爽的丘陵地区和长江沿线,在城市附近构建具有设防工事的村坞。

太湖水系定期泛滥和淤塞的入海河道使上海地区成为水乡泽国,稀树丛、高草丛、沙丘和河塘汊港构成了基本环境,只有少数躲避赋税的三吴土著和亡命之徒敢于深入 。

当时的太湖平原应该和今日印度阿萨姆加济兰卡国家公园相差不大,扬子鳄和大型的鼍在沙丘上懒洋洋的晒太阳,身躯庞大的亚洲象在高草丛中穿梭,带崽的华南野猪和红毛苏门犀隐藏在暗处觅食,危险的印度犀和亚洲水牛在河边啃食青草,一群群的河麂、赤麂、梅花鹿、水鹿混在野牛群中渡过浅滩,恒河猴在沙洲中翻找贝壳,偶尔有一两只灰貉或赤狐快速的跑过,草丛深处或许有华南虎和豹猫的身影,红豺四五成群的跑来跑去,雉类在草丛中聒噪个不停,涉禽成千上万的不停在浅滩走动往返,天空中盘旋着猛禽和食腐的兀鹫……

对于人类不太适应的区域成为了动物的生存乐园,这样的动物群落大概最后保存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对于犀甲、犀角、象牙和动物肉类的追求,种群密度的退化速度很快赶不上增长速度,长江流域的动物群落在自然和人力双重作用下走向了衰亡。

钱俶与朱元璋:中古上海的兴衰

3

南梁太清年间,荒郡荒县数量激增,“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梁武帝为了更好的控制上海地区的沼泽平原,在今天金山附近设立了前京和胥浦两个县,不过虚有其名,一般不算作上海地区设县的开始。

唐天宝十年,吴郡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华亭县,为上海地区首次正式设县的开始。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再一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活动发生了,由于之前相对较为容易开发的丘陵地区和长江沿线为他人占据,开发的大潮便转向了辽阔的沼泽平原地带,上海地区因此逐渐发展起来。

979年吴越钱氏和漳泉陈氏共同纳土归附,为此后一千年内的绝对优势打下了基础,最大可能的保留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精英分子。短短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一代权臣寇准便发出了南人不可为相的感叹,科举制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南人压倒性胜利的趋势,司马光和欧阳修的争论也是明清两代烦恼的先声。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钱俶献土,对江南功莫大焉

宋代的华亭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从唐末不足10万迅速膨胀到120万余万,成为当时东南一大巨县,蒙古人征服之后称赞道“混一区夏,四海会同,籍郡县户口,华亭最繁庶”。

元代征服宋人之后,急速从华亭县到华亭府再到松江府的转变设置,可以想见当时上海地区的繁荣和重要。

1277年,刚刚征服江南地区的蒙古人以华亭县升为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辖华亭县,为上海地区从苏州和嘉兴独立,独自成为地区行政区划的开始。1290年蒙古人从华亭县东北部分乡分治,新设上海县,为今日上海市区的开始。

上海得名于上海浦,亦有下海浦,大约在今天虹口区海门路附近的下海庙附近,大约南宋末年为了管理商业贸易才在上海浦这里设立了有军事和民政功能的上海镇。

“连亘嘉定迤东沿海之地,号为冈身,田土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上海地区的高沙平原并不适合种植农业,但能够成为与苏州并列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不能不提到一种经济作物——棉花。

相传宋末松江地区,一个童养媳黄道婆由于受不了棉花制作技术的落后和家里婆婆的恶语,一气之下竟然跑到了今天海南岛地区,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群落之中。生活了几十年后,思念家乡的黄道婆随商船回到了松江老家,于是海南地区高超的棉纺织技术传入了江南地区,到了元末时期已经很是著名,明朝正德年间更是被列为贡品。

明清时期松江布大约一年生产4000万匹到5000万匹,贸易额800万到900万两银子,遍布全国各地的市场地区,甚至流通到西欧地区被称为“南京布”,因此松江布的流通与发展已经可以看做中国全国性市场兴衰的标志性商品。

洪武残破东南,永乐征收赋税,导致江南苏松逃亡泰半,三吴赋税甲于天下,实为历史之罕见,因此才有各种兼并、投献,不了解江南从1350年到1500年的经济衰落,就无法认真讨论从1500年到1650年的江南士绅行为。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江南人支持张士诚

朱元璋对此的报复极其残酷

面对着南方世界的诸多族群与他们迥异的文化习俗以及财富,燕京城里的朱家大汗从心里始终充满着不安全感。江南地区实在太过于富裕了,过多的城市与过多的人口,西方洋人带来的现代化因素,使得朝廷对这里始终不大放心,要么对其强有力的控制,要么干脆不要开放。

现代化在江南地区的确带有一种原罪,抑或说他的不合理存在即是一种原罪,从明清江南士绅、民国江浙财阀到倭寇海盗、买办白手套。

经明初的打压政策,城市萧条,商业退化,文教不昌,元末战争没有破坏的在和平时期破坏了,直到明英宗天顺时期稍有恢复,正德时期王朝对于社会控制能力下降,江南地区的经济才正式步入大发展阶段,松江标布又能在全国市场流通出现了。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松江府迎来了它的第一次人才爆发期,首先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权臣徐阶徐阁老,在嘉靖时期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父子,退休在老家后又与明朝酷吏海瑞为清查土地而斗争;接着是大书法家董其昌,因为早年书法差而在科举中被当地官员看不起,愤而挥笔练就了董体,为清代皇帝所重;接着是徐光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农学家,明末西学党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天主教早期的著名的圣徒之一;明末时期松江陈子龙、夏完彝、徐孚远、周立勋等以同乡关系,共同组建几社,为上海文化史上一大盛会。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徐光启加入天主教,相当新潮

自张居正改革以来,江南经济处于下滑阶段,外带日本与西班牙白银的输入减少,中国第一次面临城市破产的情况,无力支撑起江南这个经济体的发展。连年的瘟疫、大旱、洪水、蝗灾、海潮、风灾、雹灾持续不断,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秩序的失衡,城市与依赖城市的农村地区大量失业人口与游民不断抗争,从1640年起江南地区的饥荒进入了井喷式爆发状态,时人称“此真有生以来未有之变也”,饥荒之下各种社会性事件呈现出燎原之势,人相食也时有发生。

1644年清兵入关,江南地区是城区清兵与义兵交战,城外乡下是奴婢与富户斗争,社会秩序的失范与崩溃一直持续到了顺治末期时期。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又于康熙六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南八府所有属县全部分县,康熙二十一年起将苏州府、松江府与太仓州划在一个单位——苏松道。雍正八年,苏松道驻地由太仓移至松江府上海县,上海道台名称由此而来。1816年的松江府大约有250万人口,上海县53万,城区12万人,为江南一大都会之一。

太平天国与租界:近代崛起的两面

4

如果说近代以来江南衰弱的起点的话,那就是1820年的道光萧条为分界线的,其实也不能说是衰败,苏州城里聚着天下之财富于阖门,两淮大腹便便的盐商在扬州没心没肺的玩着,以一县敌一内省之赋税也不算稀奇古怪的事,谁也看不出有什么衰败的迹象。

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农业的减产,但 江南地区自南宋末期已经不靠农业养活自己了,曾经的苏湖熟天下足早已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从湖广、江西进口的大米和从东北进口的大豆,构成了江南百姓口中的食物和蛋白质来源。

经济结构的江南地区长期以来是专业化的经营区域,高沙平原和沿江平原上种植着棉花,海积平原和干田化的湖积平原上轮作者稻麦双季制,太湖西边和南部的低山丘陵发展着桑蚕业,西部的高山丘陵地区是一片片高产的茶叶区, 在城镇中是各种各样的手工工厂,生产着棉布、丝绸、茶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作为在巅峰时期的江南,政治中心的南京有85万人口,盐业中心和运河中心的扬州有50万人,手工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各有50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小型城镇遍布在运河交织的交通要点。

1840年的战争看起来是像东南官僚对于满洲皇帝的欺骗,胜利从一个地方走下了一个地方,直到镇江之战精锐的八旗满洲士兵的阵亡为止,南京或者大运河的丢失都是帝国的不可承受之痛,大清朝被打得只好开放。

五口通商的口岸有四个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废掉,比如各种阻止进城运动,导致只有在上海县城附近滩涂里的口岸发展了起来,然后迅速改变了从江南到广州的传统商路,导致了两江、两广、两湖沿线上百万人的生计困难。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五口通商只有上海通到位了

太平天国战争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意外中的意外,一次广西的客家人宗教叛乱,碰上了两广百万土客大械斗中的失败者,流窜北上途中又遇到了沿途失业的上百万精壮,于是从广西打到了湖南,又从湖南一口气打到了南京城下。

太平天国是一次对于中国巨大的转折,从两广到江浙,积累的人口和长期发育的城镇体系俱造浩劫,乃至冲击波动到中原、川蜀、云贵、陕甘、回疆等地区,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动荡和混乱,总之从上海为起点的这一场波动以江南或者说全国的战乱牺牲促成了这座超级大都市的诞生。

战争之中,江南地区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打击,江苏人口从1852年的4449万下降到1874年的1982万,浙江人口从1852年的3039万下降到1866年的1961万,安徽人口从1852年的3765万下降到1909年1983万,其中江宁损失了70%,镇江损失75%,常州损失65%,苏州损失64%,杭州损失70%,嘉兴损失67%,湖州损失68%,皖南损失61%,广德损失98%。

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曾经的东南大邑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也只能折服在上海这座新城市的羽翼下,过去以小嘉兴称呼上海,如今却以小上海称呼嘉兴,各地纷纷改换门庭从苏扬宁杭为尊转换到以沪为荣。

西洋人保护上的上海地区,最大限度的接受了来自各地逃难的难民,人口损失相对于其它地区也比较小,这为接下来的发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洪教主终究没能攻下上海

秩序如同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江浙地区利用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积极吸收引进西方新事物,逐渐形成了以宁波商团为首的江浙财阀。凭借着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和首借新风气的时机,江南地区正在完成从江南士绅向城市资本家的转变过程,当然这种发展首先是在上海地区。

一条鲶鱼能够搅动整个鱼群的活力,1843年的上海是江南地区棉花、茶叶、生丝和米粮贸易的中心,城市人口有12万,是当时中国第20大城市。

很难说若没有租界,1853年或1860年的上海会不会沦陷于小刀会和太平天国,然后在相互的拉锯之中沦为一片蓬蒿,苏州和南京的数据已经很难看了。1855年外国人仅有500人,1905年有1.5万,1936年有6万人,在上海庞大的人口汪洋之中,他们仅是一叶孤舟,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为带来了现代化。

从现代性上讲,现代中国从上海起源,从西洋来的事物在这里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然后顺着长江一线向内陆的中国传播。从电灯、电报、电话、电影到电视机,从报纸、广播、现代书店、自来水到汽车,从传教士、医生、教师、学人到新商人……

作为动荡时期唯一一块安全和现代的孤岛,大量人物在这里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学着抽烟、看电影、收发电报,吃雪糕、西餐,接受现代的法律、教育和医疗服务,在上海诞生一堆的中国第一,从社会生活上引领全国。

从思想上说,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庇护,是一座具有进步主义自由色彩的城市,是自由报纸自由言论的地方,是司法独立无罪辩护的地方。

因为大清朝管不到,上海反而成了一座本地精英主导的城市。 从历史上讲,这里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开始,是同盟会和光复会的革命场所,是各种进步思想的引进、本土化的地方,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自由发展的地方。近代历史从这里起步,上海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一头扎进租界就意味着就进入了安全区,接受洋人的保护,一头转出租界就是施展拳脚的地方,将社会思想付诸于实践。

从经济上说,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自太平天国之后大量富商地主涌入,置办产业发展经济,又兼具社会自由,较少权力对于经济的干扰,很快超越了传统的城市区位发展条件,从一无所有的滩涂发展成为增长迅速的现代都市。

1927年建市之后,上海人口迅速超越东京,被香港人称作东方巴黎,被西洋人称为东方第一大城市,被蒋志清称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与纽约、伦敦和巴黎合称世界四大城市。

尽管上海的问题在于真正代表近代上海的其实是洋人聚居的租界,地理意义上的上海和文化意义上的上海并不重合,租界是保护区,离开了租界也就离开了保护,但这个扎根于大陆上的据点始终与内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是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地缘象征、政治和经济中心。

新时代后的上海定位有些落寞,政治之都回归了北京,自由之城变成了深圳,对面就是香港,工业中心在苏州,制造业中心变成了东莞,曾经的广东商团、无锡商团和宁波商团在长期的静水深流之后归于屏迹,大江大河早已结束,或者说上海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当然最后一次余波是在改开以后了。

中国近代最牛的城市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历史托底|文史宴

上海最有特色的地方还是外滩

现在去上海参观参观西洋人遗留下的洋房子,黄浦江两岸的现代建筑风光,新时代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街道上四处走动的人流,还是挺不错的,搞不好,还能在乡下遇到“侬晓的,唔伲桑海宁”而不是“阿拉上海宁”的土话,致敬当年在洞泾当过三和大神的岁月。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十分丰厚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