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需要与被需要


需要与被需要 作者:梧桐 需要是一种索取,被需要是一种奉献。需要和被需要,是相互的,只有在一个共鸣状态下,才是和谐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和谐体,打破了这样的和谐,就会失去平衡。 每个人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她默默的、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她,那么我们有没有被她需要那? 这是一个社会话题,这个话题太大,不做细说。我只知道,在大自然,我们共同的母亲面前,我们是渺小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少的为大自然带来污染和负担,这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或者说这是我们被大自然需要的底线。 人生的幼年和老年是需要多于被需要的,而青年和中年是被需要多于所需要的。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个人都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间转换着。 每个人都有父母,愿意为我们无私奉献的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父母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换来食物、穿着、居住的地方,给予我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父母不仅用汗水,用爱来抚育我们成长,还不断的为满足我们更高需求而付出着,给予我们成长中需要的一切,使我们茁壮成长。在父母的汗水浇灌下,孩子渐渐长大,而父母却慢慢老去......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父母,长大后做儿女的是不是也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无私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需要是幸福、快乐的,我们是否令到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被需要时,享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在大自然和父母的这种大爱面前,往往是大爱无疆。孩子长大后,面对父母的被需要很多时候都是微不足道的,是被动的,是有限的,也是自惭形秽的。 每个人都是母亲十月怀胎,历尽艰辛,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父母怕孩子冻着、饿着、摔着、碰着、烫着...... 可谓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看在眼里怕丢了。那是何等的怜爱,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待了多久?为什么孔子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如果记不得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爱我们的,就想想我们是怎么待我们的孩子的,我们能否像待我们的孩子那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现代人不能为父母守喪三年,那么为父母做点什么才能心安那? 年少时,往往因为不懂事,做过很多令到父母操心,或者让父母伤心的事情,那是成长的代价,我们的父母不会记恨我们,父母是世上唯一不和我们计较的人。这一切只有在我们也为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醒悟之后,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那?是否让父母心里增添几分温暖?互相理解之后,是否给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以弥补年幼的无知了那?每个做父母的都盼望孩子快点长大,而长大的代价是父母在为我们的付出中,慢慢老去。能否理解父母,因为孩子长大,要离去的失落。还有自己渐老后,内心与日俱增的无助和无奈。我们是否关注过父母投给我们的深情的目光,还有那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这是世间最矛盾的爱,很想孩子快点长大,可是又怕孩子长大了,会飞离自己。很想孩子一直在视线范围内,但又希望孩子志在高远。孩子长大了,总是要飞走的,父母的爱也随之迷失,迷失的是沉甸甸的牵挂! 孩子长大了,父母开心又高兴。孩子总是忙,忙着工作,忙着和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应酬,忙完自己,还要忙着陪伴自己的妻儿,可否记起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他们多么渴望和儿女团聚,多么希望时常有孩子的问候,多么盼望孩子在年节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可是他们怕耽误子女的工作,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总是小心谨慎的表达着暮年的爱。 作为子女,有没有想过,我们需要父母那么多,当父母为我们已经两鬓斑白,该是我们被他们需要的时候了。当我们年迈的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们渐老而没有了能力,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作为子女,我们是否在父母需要的时候,给到他们应有的安慰,陪在父母的身边,哪怕是端杯茶,倒杯水,和他们心平气和的聊聊天,耐心的听听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问问他们需要我们做点什么?是否尽到了我们的力?还是以忙为借口,回避着眼巴巴需要我们的父母,抑或是觉得年迈的父母,给你增添了麻烦,他们是我们的麻烦吗?怎么可以认为父母给自己添了麻烦,这样的想法有多可耻,难道不无地自容吗?当年我们小的时候,他们再忙,再辛苦,也没有不管不顾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年迈时,作为孩子的我们那?借口工作忙,借口有事有会有应酬,你怎么就那么忙那?人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扪心自问吧,父母在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把他们放在了什么位置?一定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再去忏悔吗?就你有事业,可否知道,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能否像我们在襁褓中时,父母待我们那样,去回报我们的父母?人人都会老的,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的孩子也都看在眼里,想想自己的以后吧!除非愿意孤老终生。孝心一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对别人的父母好,忽视了自己的父母就能心安的!孝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尽孝是让自己一生心安的事情 ! 在父母与子女的需要和被需要之间,怎样去找寻一个平衡,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会老。老吾老之所老,幼吾幼之所幼。人人都会说,但做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当你对你师长的父母尽心尽力的时候,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问问你为自己的父母做到这样了吗?人不能太世故,更不能太势力,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在父母年迈的时候,父母是用来孝敬的,不是用来对付的。人在官场商场上久了,有时分不清家里家外,回到家里也是市侩的那一套,让亲情受到践踏,令人间冷暖缺失,人字一撇一捺能立稳吗? 记得一个朋友说:当你想要求别人的时候,先检讨一下自己做的如何?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先想想我能为她做些什么?人与人之间,先想到的是我能给予别人什么,而不是我需要别人什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更温暖,更和谐。 人与人的交往不是以需要为前提,如果只想着自己的需要,什么都以自己的需要能得以满足为前提,那是自私自利的。有否想过被需要的一方,在满足了需要方的索取后,心里会是什么样的?一次、二次、三次,久了就没人愿意被你需要了。 被需要是幸福的,还能被人需要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但前提是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数量啊、频次啊,是要有个度的。被需要一定是自愿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更不能是不情愿的,否则就会失去平衡,没有了这样的平衡,就失去了和谐的美和快乐。 被需要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境界!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富有包容心的人,有爱心的人,才会“被需要” ——被亲人需要、被他人需要、被社会需要。
2012年10月7日
, 需要与被需要 作者:梧桐 需要是一种索取,被需要是一种奉献。需要和被需要,是相互的,只有在一个共鸣状态下,才是和谐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和谐体,打破了这样的和谐,就会失去平衡。 每个人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她默默的、无私的为我们奉献着!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她,那么我们有没有被她需要那? 这是一个社会话题,这个话题太大,不做细说。我只知道,在大自然,我们共同的母亲面前,我们是渺小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少的为大自然带来污染和负担,这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或者说这是我们被大自然需要的底线。 人生的幼年和老年是需要多于被需要的,而青年和中年是被需要多于所需要的。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个人都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间转换着。 每个人都有父母,愿意为我们无私奉献的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父母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换来食物、穿着、居住的地方,给予我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父母不仅用汗水,用爱来抚育我们成长,还不断的为满足我们更高需求而付出着,给予我们成长中需要的一切,使我们茁壮成长。在父母的汗水浇灌下,孩子渐渐长大,而父母却慢慢老去......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父母,长大后做儿女的是不是也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无私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需要是幸福、快乐的,我们是否令到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被需要时,享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在大自然和父母的这种大爱面前,往往是大爱无疆。孩子长大后,面对父母的被需要很多时候都是微不足道的,是被动的,是有限的,也是自惭形秽的。 每个人都是母亲十月怀胎,历尽艰辛,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父母怕孩子冻着、饿着、摔着、碰着、烫着...... 可谓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看在眼里怕丢了。那是何等的怜爱,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待了多久?为什么孔子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如果记不得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爱我们的,就想想我们是怎么待我们的孩子的,我们能否像待我们的孩子那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现代人不能为父母守喪三年,那么为父母做点什么才能心安那? 年少时,往往因为不懂事,做过很多令到父母操心,或者让父母伤心的事情,那是成长的代价,我们的父母不会记恨我们,父母是世上唯一不和我们计较的人。这一切只有在我们也为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醒悟之后,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那?是否让父母心里增添几分温暖?互相理解之后,是否给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以弥补年幼的无知了那?每个做父母的都盼望孩子快点长大,而长大的代价是父母在为我们的付出中,慢慢老去。能否理解父母,因为孩子长大,要离去的失落。还有自己渐老后,内心与日俱增的无助和无奈。我们是否关注过父母投给我们的深情的目光,还有那目光中的依依不舍。这是世间最矛盾的爱,很想孩子快点长大,可是又怕孩子长大了,会飞离自己。很想孩子一直在视线范围内,但又希望孩子志在高远。孩子长大了,总是要飞走的,父母的爱也随之迷失,迷失的是沉甸甸的牵挂! 孩子长大了,父母开心又高兴。孩子总是忙,忙着工作,忙着和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应酬,忙完自己,还要忙着陪伴自己的妻儿,可否记起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他们多么渴望和儿女团聚,多么希望时常有孩子的问候,多么盼望孩子在年节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可是他们怕耽误子女的工作,尽量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总是小心谨慎的表达着暮年的爱。 作为子女,有没有想过,我们需要父母那么多,当父母为我们已经两鬓斑白,该是我们被他们需要的时候了。当我们年迈的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们渐老而没有了能力,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作为子女,我们是否在父母需要的时候,给到他们应有的安慰,陪在父母的身边,哪怕是端杯茶,倒杯水,和他们心平气和的聊聊天,耐心的听听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问问他们需要我们做点什么?是否尽到了我们的力?还是以忙为借口,回避着眼巴巴需要我们的父母,抑或是觉得年迈的父母,给你增添了麻烦,他们是我们的麻烦吗?怎么可以认为父母给自己添了麻烦,这样的想法有多可耻,难道不无地自容吗?当年我们小的时候,他们再忙,再辛苦,也没有不管不顾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年迈时,作为孩子的我们那?借口工作忙,借口有事有会有应酬,你怎么就那么忙那?人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扪心自问吧,父母在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把他们放在了什么位置?一定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再去忏悔吗?就你有事业,可否知道,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能否像我们在襁褓中时,父母待我们那样,去回报我们的父母?人人都会老的,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的孩子也都看在眼里,想想自己的以后吧!除非愿意孤老终生。孝心一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对别人的父母好,忽视了自己的父母就能心安的!孝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尽孝是让自己一生心安的事情 ! 在父母与子女的需要和被需要之间,怎样去找寻一个平衡,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会老。老吾老之所老,幼吾幼之所幼。人人都会说,但做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当你对你师长的父母尽心尽力的时候,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问问你为自己的父母做到这样了吗?人不能太世故,更不能太势力,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在父母年迈的时候,父母是用来孝敬的,不是用来对付的。人在官场商场上久了,有时分不清家里家外,回到家里也是市侩的那一套,让亲情受到践踏,令人间冷暖缺失,人字一撇一捺能立稳吗? 记得一个朋友说:当你想要求别人的时候,先检讨一下自己做的如何?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先想想我能为她做些什么?人与人之间,先想到的是我能给予别人什么,而不是我需要别人什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更温暖,更和谐。 人与人的交往不是以需要为前提,如果只想着自己的需要,什么都以自己的需要能得以满足为前提,那是自私自利的。有否想过被需要的一方,在满足了需要方的索取后,心里会是什么样的?一次、二次、三次,久了就没人愿意被你需要了。 被需要是幸福的,还能被人需要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但前提是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数量啊、频次啊,是要有个度的。被需要一定是自愿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更不能是不情愿的,否则就会失去平衡,没有了这样的平衡,就失去了和谐的美和快乐。 被需要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境界!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富有包容心的人,有爱心的人,才会“被需要” ——被亲人需要、被他人需要、被社会需要。
2012年10月7日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