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痧疹发作又腹泻,姜佐景这样治

痧疹发作又腹泻,姜佐景这样治

姜佐景是清末著名经方家曹颖甫的弟子,颇得曹师真传。要说医案,还是数他记录的《经方实验录》中的最为精彩,非常详实,连治病思路都作了解释。

有一天,姜佐景遇到了一个病人。这是一个姓李的小孩,身上发痧疹已有时日,还没有好,每天拉肚子二十多次,拉出来的东西很臭。

姜佐景当时看了它的舌头,舌色绛红,舌苔白腐,口唇干燥,眼睛发红,脉跳很快,一问晚上睡眠不安。于是就开了这样一个方子:粉葛根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钱半。(注:此为清代剂量)

这个小孩服药后,拉肚子没这么厉害了,大便也开始渐渐变为稀便,但痧疹还是有增无减,后来经过逐渐调理就好了。

这个案例中的方剂其实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的加味方。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了淮山、天花粉、长麻三味药。

姜佐景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为底方的理由是,他认为麻疹之利(利即下利,腹泻症状),属于热的情况占了十有七八,属于寒的情况较少,十不过二三。大多是表邪未解,而邪陷阳明,挟热迫肠而成下利。他综合患者其他情况均表现为阳明热证,合参为葛根葛根芩连汤证。

痧疹发作又腹泻,姜佐景这样治

现在的中医常叫这种情况为协热利。协热利的意思是,挟带热邪而下。这其实在伤寒论中并非意指葛根葛根芩连汤证,还是要多诊合参为准。如伤寒条文中有记载“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还有记载“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可见,太阳病,当解表,如果不用解表的方法而用治阳明法以下之,就会出现变证。

这种变证可以是但“从寒化”,也可以是“从热化”,并不一定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正气盛的人,多从热化,正气衰的则从寒化。姜佐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他用桂枝汤治过一个姓谢的人,它是应友从的宴请,享用西餐和冰淋汽水,结果晚上就下利不止,腹痛而后重,因发现其脉浮,表病较重,用了桂枝汤治好了这个病人。显然,这个病例是“从寒化”的例证。“从寒化”是邪入阳明未热化,未热化的原因可能大多是饮食不节导致寒邪直入太阴,而未来得及化热,但导致了肠胃不和,病症的重点还是在表,所以伤寒条文中又记载“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而上述条文中“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也是“从寒化的一种程度或体现。而本案中的小孩,是从热化的案例。

综上,下利的情况不能用协热利一言以概之,还是要辩证下药。

姜佐景还讲到他的一个湖南师兄也在当时的红十字会医院经常遇到小孩发麻疹时下利,他总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治,收效很好。

本方应用的病机依据是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张锡纯对此的解释至精至简至明:“方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清轻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且喘为肺病,汗为心液,下陷之热既促脉之跳动改其常度,复迫心肺之阳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连,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而汗喘自愈也。

可见经方之所以效如桴鼓,就是把准病机与用准药物的充分结合。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