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平原上的摩西》海报

这是一部春节档继播出就引发了争议的作品,最主要的争议,其一说该剧没达到观众对“迷雾剧场”悬疑定位的期待,悬疑性不够;其二是节奏缓慢,更像文艺电影不易看懂和吸引人。

当然欣赏的观众也很多,对争议的回复:一是悬疑类作品在国内影视类型里的热度也就近数年的事,观众能参照的优秀样本很少,才会对新类型的作品不适应;二是偏文艺的风格是有观影门槛,迈过这个槛就能品味出其中滋味。

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是很认可和支持这部作品的出现,但同时也不会指责不爱看的观众就是不识货。毕竟即使它是一块宝石,也还是有人需要了解后才懂它的价值。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以下图片均来自官方剧照

当然它也就像块雕琢后的璞玉,有它浑然天成的美,也会有难以琢去的瑕疵,我也就这两个部分来聊聊这部作品。

一、《平》出现的意义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在近几年网络平台的影视剧中,当网飞的LOGO出现,你心里是充满期待呢,还是会像我一样,闪过一念头是:不会又是一个套路的吧!

是的,这句内心OS,就是网飞在我心中这几年的形象,就像看服装的快时尚品牌一样,一开始觉得很新颖出彩,到现在的品牌关键词里有了不环保,不原创和不个性。

网飞的商业版图还在壮大,国外,国外,国外都新增了出品,但今年不论是国外的《黑暗荣耀》,国外的《First Love》,还是意大利的《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在我这儿都超不过三分,太多套着模式的视觉刺激,公式化的浪漫桥段,让我看片的倍速越来越快,留在心里的东西越来越少。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我不好预测网飞的未来,是不是也有像快时尚的泡沫破掉的一天,但至少我庆幸作为观众,还能看得到各个国家有一批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导演,用或温情或细腻的笔触在描绘他们洞察到的生活。像是《稍微想起一些》的导演松居大悟;英剧《尝试》的导演吉姆·奥汉龙;《时光机》的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等等。

国内我也庆幸看到了这部《平原上的摩西》,也看到了导演张大磊。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在商业浸染的土壤里,尤其是疫情冲击下的这三年多,能坚守住自己的表达,不一味揣测观者的习惯,局限在市场狭隘的数据笼框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也离不开一个公司里有支持求精,欣赏创作价值的人。

该剧的制片人齐康谈到原著小说对他的触动,就是区别于其他悬疑罪案小说常见的“奇”,而是着眼在普通人的生活和时代的记忆上。

而原著的作者双雪涛也说过,虽然小说的灵感源于儿时记忆里的罪案新闻,但他想刻画的小说主要内容,还是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勾连”上。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同样有着东北生活经历的导演张大磊,也是被小说勾起了不少回忆,被里面人物顽强的生命力所打动,他打算用一种“生活流”的方式来表现。也就是更关注在“每个人的人生何去何从,而不是‘谁是凶手’”。

个人是体会到了导演和作家的意图的,随着剧情推进,凶手已经昭然若揭,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还是剧中每个人最后的归属和命运的走向,要论在心理上抓挠的程度,不亚于揭露一场罪案的曲折,还多了一份跟着剧中人回看时代印记的感慨。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我个人在看第一集时就被吸引住了,没有开倍速,好几个地方甚至还倒回去几秒再看一次,虽然是短剧集,但幕后的大佬不少:监制是电影导演刁亦男;摄影指导是拍《撞死一只羊》的吕松野;剪辑老师是参与《蓝色大门》的廖庆松。正因门槛拔高到了电影级别,所以这种用画面讲故事的技术也格外突出,几乎每帧画面的构图都经得住推敲。

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一下子就能把你带入到一段时空里,没有快速切换的正反打美颜特写,用稳定的中近景去展现人物关系,有时让你感觉仿佛就坐在隔壁桌听他们对话,这种风格就像在跟你娓娓道来讲故事,却又有腔有调,声声入耳还不让你听得乏味。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庄德增是我第一个记住的人物,他和傅东心由媒人牵线在公园相亲,先是背对着镜头微微佝偻着身体,大方和媒人讨论对相亲对象的印象,女方到后起身招呼加买水,近景还在媒人给东心夸赞他,聚焦却放在看他一路积极地跑去买票。

镜头一转,他笨拙地带东心往湖心划去,岸上的鸟叫和喧哗声越来越远。

沉静片刻却又传来划船的咯吱声,那是木浆和船上的铁环相碰撞发出的声响,有些刺耳又有些滑稽可笑,接着两人开始你问我答的简单对话,但对话的内容和这杂音一样,都预示了两人未来生活的不和谐。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对于期待看到剧情能悬念丛生,视听语言能强劲刺激的观众来说,这些当然显得不够“劲”,但对于把电影当作时光机的观众来说,能一下把人拉近到某个年代,又像素描一样,几笔就准确勾勒出人物的特点,能让你产生追问和好奇的,用这种表现形式无疑是没有选错。

二、时代提速的车轮下,影视在逐渐舍弃什么

两拨观众各持一方观点,左方说节奏太慢看不进去;右方说这片子不适合左方,建议左方去看5分钟短视频解说......

这样的辩驳就难以结论了。

毕竟谈个人真实感受没有错,指责个人受这个时代影响有错就无理了。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我们都生存在同个时代,你我都无法对当下现状视而不见:线下书店经营艰难;网红乱象光怪陆离;新世代更习惯在虚拟世界社交;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悄然增长......

虽然电影在国内才百年历史,但发展的步子越来越赶,播放平台的多元化,疫情对线下影院的冲击,这些条件都避无可避,观众的精力早已被切分成碎片。有人在变化中找到了机会,用更精短的输出抢占眼球,那恪守传统的人又该如何去适应和坚守,都是各行业需要思考践行的前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平》为何给人有曲高和寡的感受,个人觉得原因有:

(1)群像戏还是主角戏定位模糊

拿几个在商业和口碑上都算成功的例子来说,漫威里的超级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新编、能被载入影史的《千与千寻》,都有强烈的主角光环,但主角即使有超级技能叠加,还是保留了很多人性的特点,也因此让很多观众产生了共鸣,这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或技巧,但既然要面对观众,那忽视人的心理需求就难以避免会遇冷。

《平》从作家的意图到导演的追求,都是想表现时代的记忆,普通人的生命力。

但最终的呈现:群像很多却难以出挑,侧重主角却又不见光环。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比如李守廉,即使他的出场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怼脸形象,但相信观众还是很容易留意到他,作为案件的直接参与者,导演也设置了不少迷惑案件真相的烟雾,但就在你期待他命运的走向时,案件发生之后,他却长时间从屏幕前消失了。

一个本可以成为亮点的群像成了没有炸响的哑炮。同样的情况也包括长大的李斐,突然冒出来的罪犯和孙天博等角色。

主角拿庄树来说,儿时闯祸不断的个性无从得知如何形成,突然转变当了一名警察,心路历程的转换刻画太少,即使因偶然的际遇想成为警察,但在刻画刚上任时的状态有点稀里糊途,随波逐流的感觉,既与儿时有主见的性格难以连贯,也没法让观众感同身受到浪子回头的幸运和珍贵。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2)纪录还是文艺还是四不像

看完6集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留下很crush的印象。

有观众评价《平》像拍文艺电影,又或像是纪录片;有看到候孝贤,杨德昌导演的影子;但我个人的感受是,虽然在拍生活,但这生活是诗意化过的,没有像纪录片那样反映出现实中的真实的暗面,不光彩的,不体面的那面。(可能有过审的关系)

《平原上的摩西》有争议是好事,无尽的追求就是价值

同样是拍生活中的琐碎,《一 一》里面拍了一大家子人在婚礼上的点线面,看似纷乱其实是引开后续对多个家庭成员展开叙述的引线。《平》里面拍大东的舞台表演,拍他带蒋队的母亲挑选墓地,却没怎么表现他个人家庭生活的一面,哪怕是体现些他的妻子和他争吵几句的情节。

用这种克制化的表达,也容易让观众产生疑惑,事情看着发生转折了,但怎么连贯不起来,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看漏了什么关键点。

这种种矛盾,就像水晶里面已经形成的裂纹和绵絮,是《平》这部作品很独特的地方,同样也就会有买家嫌它不够透明和纯粹。

作为一名长片处女作就获得了金马奖肯定的年轻导演,从电影到网络短剧的跑道转换,有不完美之处再正常不过了,也希望观众给予这样坚持自我创作的导演多一些支持,期待未来有更优秀更时尚的作品,和国际上的优秀作品一块儿同台竞技。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