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解密民族秘史:曾经穴居的挹娄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连载之十六)

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连载之十六)

第十六章 穴居挹娄

这是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幕。

公元494年,一群来自北方民族的战士们,持刀带枪,蜂拥而至,向着扶余国的国都而行。

这些人是什么人,他们气势汹汹的要去干什么呢?

原来,他们要去报仇,因为曾经被扶余国的贵族和官兵奴役太久,苦不堪言。

这些战士是来自何方?

他们其实就是肃慎族的后裔,这时已经改称为挹娄了。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三大少数民族族群中,最早建立国家是的扶余国。

扶余国是由扶余民族建立的,这个国家后来曾经与隋朝缠斗多年,由于地处边远,又善于鏖战,最终致使隋朝因劳民伤财做成内部矛盾重重而灭亡。

由此可知,扶余人属于秽貊族系,这个族系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就是高句丽。

扶余国约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时期,灭亡于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立国约700余年,算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持续最长的一个国家了。

应该说,扶余国曾经非常强盛,主要原因是其国人彪悍善斗,韧性又强。

扶余国也曾与高句丽和肃慎多年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但最后终于是被肃慎的后裔挹娄所灭亡。

扶余国的前期王城位置位于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而后期王城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扶余古城。

战国时期,秽貊人南下松辽平原,建立了扶余国,管辖着包括嫩江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扶余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良田遍地,水利民勤,粮食丰产不断,居民逐渐富裕。

扶余国最强盛的时期,疆域已经是扶余王王命可达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至挹娄,西邻鲜卑的方圆约两千多里的广大地域。

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桦南县等都被囊括在他们的辖区之内。

扶余国在汉朝时曾臣属于汉朝。

而挹娄之地一直与扶余国相邻。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以后,肃慎人改称为挹娄,但其人来中原朝贡时仍自称为肃慎,两个实际上就是同一个民族群体。

当时挹娄的社会文明程度虽已有较肃慎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是很多部落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或国家政权,只能臣服于已经建立国家的扶余政权,因为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隔着疆土宽阔达一千余里的扶余国。

肃慎为什么后来会改名为挹娄?

挹娄一词的本来意思为穴居人,这是与挹娄人相邻的扶余人对他们的称呼。同时挹娄一词也与满语叶鲁之音相近,满语叶鲁意为岩穴之穴。

从这个名字的满语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挹娄人的生存状态是以穴居为主要居住形式。

解密民族秘史:曾经穴居的挹娄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连载之十六)

穴居居室的内部,中间有火塘

挹娄这个民族名称是别的民族对他们的称呼,时间久了,便被作为了族称。但是他们自己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在向中原王朝纳贡时还自称为肃慎。

挹娄这个名词,在中原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鱼豢所著的史书《魏略》中,书中说:挹娄,一名肃慎氏。意思是说,挹娄也称为肃慎。

后来,《后汉书·东夷传》中则记载有:“挹娄,古肃慎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

意思是说,挹娄就是古代的肃慎部落,位于扶余东北一千里左右的地方,东边到了日本海之滨,南面与北沃沮接壤,最北处的居住地到了何处,就没有人知道了。

从以上史料中的记载可知,挹娄人的活动区域,大致和肃慎时相同,但又有所扩展。

其生存的范围包括今辽宁省东北部、吉林和黑龙江省东半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辽阔地带。

挹娄在236年(魏青龙四年),与三国时期的曹魏建立了臣属关系,曹魏将其划归由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与中原直接来往的史实。

此后,挹娄一直与中原王朝延续着这种臣属关系。这是挹娄重新延续祖先肃慎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建立的与中原王朝朝贡关系的重要举措。

挹娄同样以弓矢精良闻名于世,史料中记载:“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这正是楛矢石砮的制造特征。

解密民族秘史:曾经穴居的挹娄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连载之十六)

楛矢石砮

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宁安县东康挹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圆铤双翼石簇,以及三棱形骨簇,还发现有一件比较完整的桦皮矢袋,里面装有数十只由青石磨制而成的石簇和木质箭杆。

另外,挹娄人还善于在箭头上敷毒液,这样在射中猎物时,猎物须臾便会倒地而亡,狩猎效率大为提高。

渔网和鱼钩也是挹娄人的主要捕鱼工具,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网捕和钓鱼等捕捞方法。

考古工作者在挹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网坠,发现有很多钩网器和精细的鱼钩。

这也就证明了,山林中的野兽和江河湖泊中的鱼类,是挹娄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同时考古成果也表明,挹娄也已经有了农业生产活动,盛产五谷等粮食。

畜牧业是挹娄人在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的一项生产活动,他们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猪,也有马和牛,但牛的数量极有限,而马是对外的交换物。

他们特别擅长于饲养家猪。他们食用猪肉,穿着使用猪皮制成的衣服。

他们以猪毛或貂毛为原料织成毛布,以麻为原料织成麻布,也用各种兽皮和兽骨制成铠甲。不过这些手工制品,主要用来与中原地区进行物品交换。

在三国时期,来自挹娄人猎取山中猎物而制成的挹娄貂,已成为中原社会富贵人家的御寒珍品。

挹娄人自己穿用的衣服却很简陋,“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也就是夏天时基本不穿衣服,只是用布块在腰间前后遮蔽。

而冬天时,挹娄人则是需要在身上涂抹厚厚的猪油膏用来御寒。

挹娄人也会制造小型船只,他们经常以船为交通工具,用武力对周边地区进行掠夺。

这种行为表明,他们的生产力不是很发达,或者说挹娄各部落间的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在物品缺乏时只能依靠武力抢掠。

他们抢掠的对象主要是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不断的抢掠,致使北沃沮人常常躲到深山岩穴中,以防备其袭击,只能在冬天后,才会返回村中居住。

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们通过对挹娄遗址的发掘活动,出土了大量的石镞、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籽粒、纺轮和猪骨等遗物。

考古还发现挹娄人的住址为半地穴式,与我国古代史籍中的记载完全相符,实现了相互验证。

解密民族秘史:曾经穴居的挹娄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连载之十六)

穴居住房的地上部分

挹娄人居住的地穴式住宅,不厌其深,以深为豪。大户人家的地穴式住宅,其深度需用九个梯子交替上下通行才行。

正是因为穴居的方式独特,所以成为挹娄人的主要特征,并最终成为了民族的名称。

我们可以想象,在东北严寒的冬季,很深的地下空间,确实可以保温。大户人家能有实力修建这样深的建筑,显然他们中间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的差别。

挹娄还处于没有形成部落联盟制的阶段,因而没有统一的首领。各部落分散而居,每个部落中有首领,被称为大人。

因此《后汉书》中记载说挹娄:“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

正是由于挹娄社会尚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他们长期被松花江中游一带的扶余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需要按时缴纳繁重的赋税。

挹娄族群生活状态比较自由,中原人说他们不用俎豆,意思是说他们礼制落后,从来不用礼器祭祀先祖。

俎和豆,是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引申为开展祭祀、奉祀活动。

挹娄人崇尚婚姻自由,男女皆可自由选择偶配偶,尤其是未婚的女性,但结婚后却很忠贞。

在中原汉晋之交的三国时期以后,由于扶余国被灭亡,挹娄人终于摆脱了扶余国的控制,开始多次直接来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由此表示臣服于中原王朝。

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和绥芬河流域的挹娄人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汉代五铢钱,在吉林省龙潭山发现的陶片上发现有钱币大泉五十的印纹遗存。

这些来自中原的物品,都反映出挹娄与中原交往关系的密切程度。

此外,考古人员在对挹娄人生活遗址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带有明显具有汉族风格特点的经人工琢磨后的玉石。

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挹娄人遗址中也出土有石镰、穿孔石刀、陶豆等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器具。

这些文物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挹娄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已经很密切,并受到中原文化的明显影响。

公元398年时,挹娄被日渐强大的高句丽征服,曾派出人马随高句丽王征战新罗、百济与辽西等地。这时的挹娄部族应该已经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向南迁居了。

到隋唐之后,挹娄人基本融入了高句丽和渤海等族群之中,此后的中原史书中就再也没有了他们的名字。

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未完待续,本号将全面解开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欲知后续,敬请关注本号。

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连载之一)

时隔不到一年,6岁的儿童竟然两次登基为帝,后一次是在紫禁城

一个家族是如何用九代三百年的奋斗建立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封建王朝

爱新觉罗皇室血脉源流:吉林敦化清祖祠清朝十二帝塑像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