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华池地处甘肃省东部,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底蕴深厚,民俗学学者普遍认为,这里是十分适合民间艺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

为了让优秀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成立运行后,让非遗文化以各种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群众消遣娱乐、陶冶情操的时尚选择。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欣赏非遗传承大师的艺术作品,聆听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动人故事。

剪纸 心灵造物

华池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陇东黄土高原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它的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她们的作品剪法粗放,俗中见雅、静中有动,是民间婚俗、丧俗里常用的环境装扮手段和仪式象征,表达着约定俗成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情感,是和民众习俗信仰、生存心理紧密相关的文化象征。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曹永琴在进行剪纸创作。 刘萍凝 摄

华池又是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在当时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百姓们以剪纸为载体,积极宣传抗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又用剪纸抒发对新生活的憧憬和热爱,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艺人。近年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老剪纸艺人的离去,从事剪纸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传统社会相协调,是摆在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华池县文化馆剪纸艺术大师曹永琴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她虽然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却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受到浸润,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匠作画、油漆手艺,跟着奶奶、姑姑学习剪纸和女红。长大后,又受到城市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影响,曹永琴的剪纸在内容、形式和材料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创作了不少反映农村现代生活的民间剪纸,既传统又时尚。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的手艺人创作的剪纸。雷彩利 摄

2006年,曹永琴来到南京大学,跟随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创始人陈竟深入学习剪纸技艺及思想精髓,这彻底改变了曹永琴的创作理念和发展方向。她认为,民间剪纸是意象造型,不能局限于具体事物,需要打破时间、空间、比例、体积的限制,运用各类造型和表现方法,传递寓意深厚的文化内蕴。

如何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也是曹永琴目前的困惑。她认为,在学校和社会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此外,华池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主要看能不能回应时代需求,适应挑战。

刺绣 巧手如云

李富梅是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村民,她精于刺绣,绣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她说:“以前都是给自己孩子绣些‘耍活’(庆阳香包的别称),从来没有专业从事过这个工作。”2020年,李富梅的二女儿刚上小学,她想找一个既能照顾孩子,还能赚点钱补贴家用的工作。“听别人说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一直在招募会刺绣的手工艺人,我就拿着绣好的作品去找负责人了。”李富梅说。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李富梅带着自己的孩子完成刺绣作品。 王华 摄

很幸运,李富梅被留了下来,平时照顾完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后,她就到非遗工坊进行刺绣作品创作。李富梅说:“我平均一天能绣5个小时,刺绣的内容都是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空闲时间,李富梅也会给她的孩子们教授刺绣技艺,希望她们将刺绣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以前,飞针走线对李富梅来说只是个人爱好,娴熟的手艺“藏在深闺人未识”,而现在,借助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李富梅等传统手工艺人陆续向新型手工艺人转型。看似简单的刺绣作品,每一幅都包含着朴实勤劳的民风民俗,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李富梅的思想和情感。2022年,李富梅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在华池县,像李富梅这样的“巧手”还有很多,正是有像她们这样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热爱生活的“巧手”们,才让有“巧儿故里巧手如云”之称的华池县在民俗文化传承这一领域越走越远。

布贴画 妙“布”可言

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曾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浑厚质朴、气韵生动。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里陈列的刺绣作品。 王华 摄

华池民间布贴画一直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延续和发展,流传至今,这个曾在民间极为普及的布贴画艺术却逐渐沉寂,“人亡艺绝”的严峻现实迫使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要立刻行动起来。

华池县文化馆馆员李庆英作为我市民间布贴画艺术传承人之一,从业10多年来,她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将现代设计感和传统民俗元素融入布贴画的创作之中,让布贴画这门手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李庆英六七岁时就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习剪纸、绣花,用各种布拼接小毯子、门帘等,这为她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李庆英在做布贴画。刘萍凝 摄

在华池县文化馆,李庆英主要负责非遗和民俗产品研发。她将传统的民俗工艺与现代化设计理念相融合,设计出既有美感又不失民俗味道的作品,在布贴画的构图和色彩搭配上,李庆英也大胆进行创新。闲暇之余,她还负责培训布贴画爱好者,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她一起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2011年6月,李庆英被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她的作品《晚宴口金包》入选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类传统工艺项目。

唢呐 “声”生不息

在华池,每当唢呐声响起时,方圆沟壑塬峁上的人都能听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一生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唢呐深情嘹亮的演绎和表达。

今年50岁的高小兵以前的职业是司机,2017年,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到了唢呐。在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高小兵熟练掌握了吐音、打音、花舌、喉音等一系列吹唢呐的技巧,还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乐队承接红白喜事。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高小兵(左三)和同伴在练习吹唢呐。王华 摄

高小兵说:“接触到唢呐之后非常痴迷,华池县文化馆给我们提供了场地,训练时也不扰民。”现在,高小兵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乡亲们也喜欢请他,因为他吹唢呐的技术好,能真诚地为每一位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吹好每一首曲子。

在华池,大部分地域流行的是大杆唢呐,其低音迂回深沉、高音粗犷奔放,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在保护传承上,华池县文化馆坚持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的原则,经常性开展非遗普查,吸纳唢呐艺人加入非遗工坊,目前已挖掘了80多个县级非遗传承人。这些丰厚的人才“家底”,也让华池县唢呐非遗保护传承有了更足的底气。

“活起来,传下去,是非遗发展的关键,传承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华池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琛说。

陇东民歌 红色歌谣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华池的民歌博采众家之长,既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又吸收了陕北信天游和宁夏花儿的精华。华池是产生民歌的一片沃土,人们用歌谣的形式展现劳动生产、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节奏明快、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大地上点燃了西北革命之火,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给华池民歌注入了新的红色革命元素,从而形成了许多红色歌谣。这个时期形成的红色歌谣,在华池民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使民歌歌谣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巅峰。据不完全统计,传唱在民间的红色歌谣达300多首。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华池县文化馆民歌合唱团正在排练。 王华 摄

正因如此,2022年,新上任的李天琛决定在华池县文化馆成立一支专业的民歌合唱团,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是继承和弘扬陇东民歌。

接到组建合唱团任务的华池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柳海燕一刻也没有停歇,她一方面搜集民歌和现代歌曲,一方面从全县范围内积极寻找有歌唱天赋和入团意愿的合唱团成员,每周在文化馆排练3次,风雨无阻。柳海燕不仅有专业的声乐训练经历,还有十多年的古筝弹奏经验,她用专业的音乐知识培养合唱团成员唱歌外,还积极寻找和挖掘南梁红色主题民歌,希望通过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将陇东民歌发扬光大。

南梁说唱 振兴乡音

南梁说唱是根植于华池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文化,是民间艺人采用方言,怀抱琵琶或三弦,自弹自唱、说唱结合讲述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但受地域、人文环境等影响,南梁说唱靠老艺人口传心授并不容易,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是李天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瑰宝相传 红色永续——甘肃华池县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

张颖奎(左三)和同伴在手机前直播南梁说唱。 王华 摄

21岁就开始学习南梁说唱的张颖奎是南梁说唱的传承人。“我平时一有空就在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练习,以前学习的时候,唱词都是硬背下来的,师傅唱一遍,就要赶紧记下来,回去再一遍遍琢磨。现在经常可以参加华池县文化馆组织的培训,党和政府对南梁说唱的重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张颖奎说,空闲时间,他还在网上直播南梁说唱,希望为传播南梁说唱贡献力量。

在华池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像张颖奎这样的民间艺人演出的场次逐渐增多,有了经济上的保障,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作上。

2006年9月,南梁说唱入选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张颖奎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7月,在南梁革命纪念馆成立了张颖奎南梁说唱传习所。今年2月2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了全国首批146个“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华池县南梁说唱入选其中的文艺演出类。目前,华池县有10多支南梁说唱团队,他们在乡村庙会、农家院舍等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刘萍凝 王华 参与采写:李东宁、田琦、白金宗、冯喜斌、薛亮、封康康、田伟、王波波、左浩男)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