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杜充在南宋初期的地位究竟有多高,他该不该为长江失守负责?

在南宋开国的前三年时间里,杜充一直是抗金英雄。

金军第一次南侵时,杜充是大名府留守,留在北方率领爱国军民打金军。

建炎元年,进天章阁待制、北京留守,迁枢密直学士。

金军第二次南侵时,杜充接替宗泽,留在中原率领爱国军民打金军。

二年,宗泽卒,充代为留守兼开封尹。

金军第三次南侵初期,杜充是南宋长江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后世大家所熟悉的岳飞、刘光世和韩世忠等将领,都归杜充节制。

高宗将幸浙西,命韩世忠屯太平,王燮屯常州。以充为江、淮宣抚使,留建康,使尽护诸将。光世、世忠惮充严急,不乐属充。

在劝降杜充时,金军开出的条件是:只要你投降,就能当皇帝。

充自真州而北,宗弼遣人说充,许以中原地封之,如张邦昌故事。

一桩桩一件件都说明,杜充绝对是南宋初年的大人物。

可由于杜充最终投降了金国,所以关于他的历史,大多都被扭曲了,很多人说起杜充,都说他是一个靠钻营上位的小人,后来真面目败露。

真实的杜充,像这些史料所说的那样不堪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杜充不决黄河_精忠岳飞+杜充_杜充

在金军第二次南侵后,整个北方局势彻底失控了,身为汴梁留守的杜充,决定率军向南转进。

因为后来的杜充成为了反面人物,所以在说到汴梁系大举南撤时,人们总会把责任推给杜充,说他胆小无能。

实际上,以杜充为代表的汴梁系大举南撤,肯定是相关军政长官反复商讨,并得到南宋中央政府许可之后,才执行的战略转移。

这种巨大的战略转移,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人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最简单而言,如果南宋中央政府和汴梁系军政长官认为,北方局势并没有失控,就杜充一个少数派在上蹿下跳,他又有什么资本裹挟全军撤退呢?

杜充率军南撤的背景就是,当时的北方局势已经失控,汴梁系留在北方,利用空间换时间的机会越来越小。

如果继续留在北方,杜充等人所面对的,恐怕只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是被敌人围剿,第二条路是被敌人收编成伪军,第三条路是退到山区当流寇。

这三条路都不是什么好选项,所以杜充等人果断南撤,不失为一种好的出路,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杜充虽然代表了大多数人,但依然有少数人不太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岳飞就是其中的代表。

岳飞认为,我们应该留在北方与金军周旋,哪怕暂时退到山区也可以接受,因为北方有着广阔的纵深,金军占领的地区越辽阔,他们的兵力就会越分散,根本无力吃下我们。

相反,如果我们撤离北方,北方人民就会失去主心骨,更大概率会演变成伪军、宋奸和顺民,到那个时候,我们就算退到南方,压力也会变得很大。

客观地说,岳飞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形势比人强,当岳飞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时,他也只能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杜充做出决定前,南宋中央政府也在反复讨论,要不要让这支部队南撤。

如果赞同岳飞等少数派的意见,至少可以在北方安下一颗钉子,让金军不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南下。

可这种设想能够成为现实吗?很多人心里都没谱。

金军第一次南侵时,战功赫赫的宗泽还活着,可就算是宗泽,也无力阻止金军攻下邓州和唐州。

杜充比宗泽强吗?从现有史料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金军第二次南侵时,直接攻克了扬州。

面对这种事实,谁敢说如果杜充不南撤,金军就不会威胁长江防线呢?

保守的赵构左思右想,还是同意了杜充南撤。

精忠岳飞+杜充_杜充_如果杜充不决黄河

杜充南渡长江后不久,金军的第三次南侵就开始了。

经过前两轮扫荡,整个北方地区已经被打穿,所以金军的这次目标,就是要渡过长江。

当时的长江防线,表面上看非常强大,实际上却非常脆弱。

整个长江防线,由刘光世、韩世忠、王燮代表的中央军,和杜充为代表的地方杂牌军,还有众多义军、流寇共同构成。

这种阵容本身就是乌合之众,因为在关键时候,谁也希望别人向前冲,甚至还隐约地希望别人与金军打得两败俱伤,自己在后面捡现成便宜。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一过来,那常常是打到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大口子。

流寇、义军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皇帝没法追究。因为他们这样玩,也是给足了皇帝面子,毕竟人家还站在己方阵营,没有投敌,关键时刻耍耍滑头也能理解不是?

中央军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常常就是皇帝默许、甚至暗示的。因为中央军真的与敌人硬碰硬地打,万一打光了,皇帝虽然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也很可能无力处理接下来的局面。

流寇、义军和中央军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明哲保身,能指望的自然只有地方杂牌军,所以在长江保卫战前,赵构给予杜充极高的待遇、地位。当时的杜充既是执政官,又稳坐军界头把交椅。

这种待遇、地位,在大宋历史上,虽然不敢说是空前的,但也是极为罕见的。

杜充也不是傻子,流寇、义军和中央军出工不出力,你赵构给我戴几顶高帽子,就想忽悠我上前线玩命?别逗了。

可话又说回来,赵构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他的许诺还是很值钱的,如果杜充也想两全其美:既挡住金军,又保存实力。

基于这种考虑,在长江保卫战前夕,杜充非常卖力,他频繁调动各方势力,希望大家能群策群力,挡住金军。

可谁也知道,金军勇不可当,跟他们打仗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管杜充怎么下令,大家还是一副磨洋工的态度。这种军队怎么可能挡住金军呢?

金人遂过江,充急遣都统制陈淬率飞及刘纲等十七人将兵三万人与战。

不止是前线的军人不抱希望,后方的赵构同样不抱希望,张俊死死守在赵构身边,只要前线一有情况,张俊立刻就会带着赵构远遁。

我们固然可以说,杜充在长江保卫战中表现不好,可前线后方都是这种德性,单把杜充揪出来批判显然不合适。

杜充_如果杜充不决黄河_精忠岳飞+杜充

行文至此,顺便聊聊岳飞在长江保卫战中的表现。

由于岳飞在后世名声大噪,所以说起长江保卫战时,大家总会特别关注马家渡之战。

关于这一仗,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杜充消极备战,岳飞空有抗敌热血,却苦于官小将寡,无法影响大局,本试图带着一众猪队友起飞,却最终无力回天。

二、岳飞只是表面功夫做得好,他整日吹嘘主战,却转进如风,只用两天时间,就逃到了一百多里外的钟山。

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少史料佐证,后世读史者也经常分成两派,就马家渡之战争得不可开交。

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如此。

长江保卫战是一场规模极大的战役,以岳飞当时的咖位,无论他是守还是跑,都不足以影响全局。

目前所知且无可辩驳的史料就是:当时的金军兵分数路,进攻马家渡的只是其中一路,而岳飞手下大概只有两千左右的军队。

在这种背景下,岳飞能稍加抵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后面即使他很快转进,却也不该受到批判。

长江保卫战之所以会败,是因为南宋整体实力不如金军,也是因为南宋军队派系林立,赵构和杜充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天塌下来,高个子都顶不住,小个子岳飞到底是什么表现,其实没必要深究。

精忠岳飞+杜充_杜充_如果杜充不决黄河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