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走后门”的由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通过熟人或关系户购进(买)紧俏商品、价格较低的商品或实现其他目的等。由于这些人的活动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而是从不够堂而皇之或不愿意被人看见的渠道取得的,故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走后门”。而这个“走后门”,还有一段由来呢。 传说在宋朝年代,有一个姓蔡的宰相,他不但贪赃枉法,而且妒才嫉能,排除异己和贬谪先帝的旧官员等。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愤慨和不满。 有一年的元宵节,在京的艺人们自动组织起来,在街头自编自演了一出名叫《走后门》的戏剧。这出戏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天,某县县官正在升堂办案,忽有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和尚,要求离县到外地去云游。知县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间发给的,就无名火起,不但不准其要求,还下令收缴度牒,不准他再当和尚。赶走这个老和尚后,接着又进来一道士,他要求县太爷捐资修建寺庙。知县一查,这个道士又是先帝期间出家的。县太爷不但不捐资,反而下令要道士还俗。正在这时候,知县的亲信师爷走上前,在知县耳边悄悄说;“太老爷,黄员外为了报答太老爷上次替他办事的恩德,现特奉送银子一千两。可是这些银子全是先帝年间铸造的,那怎么办好呢?” 知县一听见有白花花的银子送上门,那能让他跑了,于是他稍作沉思就计上心来。他细声地对师爷说:“先用箱子装好,不要从正门进来,以免被人看见,要从后门悄悄抬进来。” 人们看了这出《走后门》的戏后,尽皆鼓掌赞好。自此之后,“走后门”一语就这样流传下来。

现在我们常用“走后门”一词比喻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获取某种利益。“走后门”的典故是来自北宋奸相蔡京。

“走后门”的由来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开始严酷迫害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祐党籍碑”。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各种场合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祐”的字眼。

蔡京所做所为引起朝政的混乱,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洪迈《夷坚志》就记载了这样一则《优伶箴戏》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滑稽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僧乞给公凭游方,视其戒牒,则元祐三年者,立涂毁之,而加以冠巾。一道士失亡度牒,问其披戴时,亦元祐也,剥其羽衣,使为民。一士人以元祐五年获荐,当免举,礼部不为引用,来自言,即押送所属屏斥。”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日于左藏库请得相公料钱一千贯,尽是元祐钱,合取钧旨。”宰相俯首久之,曰:“从后门搬入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好钱。”“是时至尊亦解颜”,宋徽宗也笑了。

这个滑稽戏中的台词在社会上传说很广,“走后门”的典故由此形成。这既是对蔡京所作所为的一种嘲弄,也是对官家牟取私利的一种讽刺。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