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

三去长短,四算疾迟;

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01

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02

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

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03

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04

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05

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06

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

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

2)多多临床实践。

寸关尺:经方三部脉证纲要

1)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2)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3)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脉诊,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笔者认为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确与传统观点有差别。

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

医者看病,总是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态,阅其气息音声,问其所苦,再诊其脉,以明确诊断。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切诊为先。因为切诊对一个完整诊断的四个要素的判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四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势。

这四个要素可概括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

如患者喘息,性质为热,病位在肺,热势较重,诊断就是“肺热壅盛”。

而病势如何体现呢?

热盛可伤津耗气,热盛可内传心包,可下传阳明,可烁液成痰等,要据脉明其病势,截断扭转,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其传变。

具备这四个要素,才算是个完整的诊断,但还未必是个正确诊断。因诊断正确与否,还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主观与客观相符,取得了预期疗效,才能说这个诊断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

若越治越坏,主客观不符,虽然诊断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在明确诊断的这四个要素中,脉诊一般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定 性

关于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来判断,这在我国古代经典医籍中有很多记载。

例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突出以脉为据。

《金匮》肺痿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金匮》疟病篇:“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类似的记载,在经典医籍及历代文献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据笔者50余年临床实践,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对脉诊也愈来愈倚重。

疾病的性质,无非是寒热虚实,都可以在脉象上得到反映。反过来,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就一般规律而育,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

尤其对一些危重、复杂的病人,或症状很少,缺少足够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都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2.定 位

关于病位的判断,也主要依据脉象,并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来判断。

如寸部脉象有改变,又出现心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肺。余皆仿此类推。

但有些病人,症状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而病位在上,这就更须依赖脉诊进行判断。

如一人后头痛四日,别无他症。随诊的实习学生以为外感,予辛凉解表剂。余诊其脉尺浮,此为相火旺,淫于膀胱经,沿经上灼而后头痛,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对于脉诊的脏腑分布,小议如下:

一种说法是,浮取以候心肺,中以候脾胃,沉以候肝肾,这种说法,临床不适用。

难道心肺的病变都在浮候,而不见于中候、沉候吗?肝肾的病变都在沉候,而不见于浮候、中候吗?

如病人喘而寸脉沉数,当知肺中蕴热,迫肺上逆而作喘。此证非于脉之浮候察得,而是于沉候诊知,何以言心肺之疾独于浮候诊之?

还有一种说法,以寸尺内外分候脏腑。寸口乃区区之地,细如麦杆,再过细地分为内外上下,难于掌握,且近于玄虚,临床也不这样用。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左右脉按寸关尺分布。左脉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分别为肺、脾、命;心包在左寸;两尺有的认为都属肾。

关于腑的分配,胆在左关,胃在右关,膀胱在尺,诸家意见比较一致。大小肠的分布,分歧就比较大,约有三种意见,各执己见,令学者莫衷一是。

脏腑的分部,不宜过于机械刻板,不仅玄虚,也不适用。

笔者判断脏腑病位,根据寸候上焦病变,包括心、肺、心包及胸、颈、头部;关候中焦病变,包括脾、胃、肝、胆、上腹;尺以候下焦病变,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及下腹、腰、膝、足等。

至于判断属何脏何腑的病变,要结合该脏腑及其经络所表现的症状,综合分析判断。

如寸数,症状咳嗽,寸数为上焦有热,上焦之热究竟在心、在肺、在胸、在头,尚不能单凭脉以断;察知病人咳嗽,咳嗽乃肺的症状,结合寸数,可断为肺热。

若同为寸数,出现心烦不寐的症状,则可断为心经有热。

考之于《脉经》,即以寸关尺分主三焦,而没有机械地将寸关尺与脏腑硬行搭配。

《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寸主射(《增韵》:'指物而取曰射。’'射’引申为'候’)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此句《备急千金要方》作'头及皮毛竟手上部’。竟,作'终’解)。关主射中焦,腹及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这种定位的方法,简单、实用、确切,没有故弄玄虚或呆板、繁琐的弊端。

3.定 量

关于疾病轻重程度,这是个既模糊又确切的概念。说它模糊,是因为难以量化;说它确切,是指医者必须明确病情的轻重,以利处方用药。

如肺热用石膏,究竟是用50g,还是10g,不明确病情的轻重,无法确定适当的药物及用量。

病重药轻不成,病轻药重也不成。疾病的轻重程度,也可以从脉上来判断。如脉数有热,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而数轻则热轻。

4.定 势

关于病势的判断,主要依据脉诊判断。

所谓病势,即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逐渐好转;二是邪正相持;三是恶化,病情加重、传变,直至死亡。

疾病不是静止的,有着性质、病位、程度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首先,在疾病过程中,病因是不断变化的。

例如,外感病中,开始因感受寒邪,寒邪蕴久化热,热邪又可伤阴化燥,由寒到热、到燥的改变,是由于病因的改变,病的性质亦随之而变。

这些改变,主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脉紧为寒,待寒邪化热,脉则转变为浮洪数,待伤阴化燥,脉又转为细数。

诊脉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脉诊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我们最熟悉、临床最常用的为寸口诊法,但不少人都觉得寸口脉诊很是深奥,总是不能掌握其精髓。

左右手诊脉歌

【原文】

左右须候四时脉,四十五动①为一息。指下弦急洪紧时,便是有风兼热极。

忽然匿匿慢②沉细,冷疾缠身兼患气。贼脉③频来问五行,屋漏④雀啄⑤终不治。

【注释】

①四十五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45次脉跳的时间。②慢:此指迟脉。③贼脉:即鬼克之脉,即病脉。④屋漏:即真脏脉中的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慢而无力,如屋漏残水,良久一滴。⑤雀啄:即真脏脉中的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译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为阴阳之道路也。”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适应,故左右手诊脉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升降,如平人应四时的常脉有:春脉微弦,夏脉微洪,秋脉微浮,冬脉微沉。平人切脉,每只手应不少于45次脉跳的时间,或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弦脉、急脉、洪脉及紧脉均为阳脉,阳胜则热,热极生风,故指下为弦、急、洪、紧脉时,表明是热极生风之证。缓脉、迟脉、沉脉、细脉均为阴脉,阴盛则寒,寒易袭阳位,主凝滞、收引,故诊得缓、迟、沉、细等脉象时,机体可见于寒邪内伤、气机阻滞之证。例如,心脉沉细,肝脉涩小,脾脉弦急,肺脉洪大,肾脉迟缓,春脉涩短,夏脉沉迟,季夏脉弦长,秋脉洪散,冬脉缓慢等,这些都是病脉,为五行相克之脉。屋漏脉主脾阳绝,雀啄脉主脾阴绝,同见屋漏雀啄脉乃脾阴阳两绝,脾主中州,灌溉五脏六腑,脾阴阳两绝无以灌四傍,故而脏腑衰竭而终将不能得以救治。

【解析】

该段内容简要提出了在诊左右手脉时,须注意脉与四时的关系,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适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

左手诊脉歌

1.左手寸口心脉歌

【原文】

左手头指火之子,四十五动无他事。三十一动忽然沉,顿饭忽来还复此。

春中诊得夏须忧,夏若得之秋绝体。秋脉如斯又准前,冬若候之春必死。

【译文】

左手寸脉为心脉,心五行属火,左手寸脉由心火生,为火之子;一息四十五动是当前医者调息诊脉的准则。心脉取自六菽之中,主要为浮中脉,若心脉于三十一动而止,且脉位忽然变沉,须重按始得,且在顿饭之时,心脉才又诊得浮脉。四时有所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相应,春季诊得心脉于三十一动而止,脉位偏沉,则会违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若夏季诊得上述脉象,则会违逆秋收之气,就会损伤肺;若秋季诊得此脉,则会违逆冬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若冬季诊得此脉,则会违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

【解析】

此段简要地论述了左手寸口脉,即心脉的主病特点,着重提出心脉于三十一动止时,在脉位变沉后,对四时变化的影响。

2.左手中指肝脉歌

【原文】

左手中指木相连,脉候须还来一息。二十六动沉却来,肝脏有风兼热极。

三十九动涩匿匿,本藏及筋终绝塞。一十九动便沉沉,肝绝未闻人救得。

【译文】

左手中指下的脉为关部脉,左手关脉属肝脉,肝属木,肝脉准前五九之数,四十五动为一息,则是无病的征象。肝脉诊得二十六动之时,忽然有一沉脉显现,是肝热极生风之象,因肝属木,木生火,火属热,热极生风。若肝脉诊得三十九动之时,忽然出现一涩脉,为木被金克,肝主筋,金伐木,而致肝本脏及筋脉终绝塞。若肝脉诊得一十九动之时,忽然变为沉脉,合为金生成之数,肝属木,木被金伐而致肝气绝。

【解析】

此段文字阐述了左手关脉的肝脉,肝脉一息四十五动,为常象。简述了脉息至数变动,而相对应生成的脉象。

3.左手尺部肾脉歌

【原文】

左手肾脉指第三,四十五动无疾咎。指下急急动弦时,便是热风之脉候。

忽然来往慢慢极①,肾脏败时须且救。此病多从冷变来,疗之开破千金口。

二十五动沉却来,肾绝医人无好手。努力黄泉在眼前,纵活也应终不久。

【注释】

①慢慢极:迟而又迟的脉象。

【译文】

左手尺脉属肾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正常的脉象。诊得肾脉为急弦脉,乃是肾脉有余之证,可见风热证候。若诊得肾脉忽然来往,迟而又迟,为肾脏衰败之象,因迟主寒,肾属寒,肾部见极迟脉,为纯阴无阳,独阴不生,故可致肾脏衰败,但仍可救治。此病是因肾阴盛阳虚至极生寒而得,肾阳过虚,难以救治,必须以大量的温补之剂作为突破口,缓慢救治。若诊得肾脉二十五动之时,突有一沉脉显观,可致肾脉绝而难以医治,因二十五动为土生成之数,土克水,水得土而绝,故肾气绝而难以医治,不能久存。

【解析】

此段说明左手尺部脉候肾,及其见于急弦脉、迟缓脉的主病证候特点等。

右手诊脉歌

1.右手寸口肺脉歌

【原文】

右手指头肺相连,四十五动无忧虑。急极明知是中风,更看二十余七度。

忽然指下来往慢,肺冷莫言无大故。一朝肺绝脉沉沉,染病卧床思此语。

十三动而又不来,咳嗽吐脓兼难补。发直如麻只片时,扁鹊也应难救护。

【译文】

右手寸脉为肺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无病的脉象。若诊得肺脉为极弦脉,是肺金虚衰不能制木,木盛风热愈盛,而成中风之候。诊得肺脉二十七动时,肺脉忽然来往而见迟缓脉,是寒证,肺脏见寒尚无大碍。若肺脉二十七动时,忽为沉脉则为肺绝证,肺金受伤,肺气将绝,而致染病卧床。若诊得肺脉十二动时,肺脉忽然不来,则肺已受伤,因十二动为火生成之数,火旺克金太过,肺金不能制火,金被火伤,肺络受损而致咳嗽吐脓痰,肺金已损,欲自救反被贼邪侵袭,致肺气终绝而见发直如麻,即使扁鹊也难以救治。

【解析】

此段内容讲述了右手寸脉候肺,肺气将绝致终绝时脉象的变化特点及证候特征。

2.右手中指脾脉歌

【原文】

右手第二指连脾,四十五动无诸疑。急动名为脾热极,食不能消定若斯。

欲知疾患多为冷,指下寻之慢极迟。吐逆不定经旬日,胃气中心得几时。

【译文】

右手关脉为脾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无病的脉象。脾脉应为和缓之势,若诊得脾脉动而急,为脾热证,脾土被风热所乘,运化功能失常,故不能腐谷消食。脾脏本喜温而恶寒,若脾病见寒证,脾脉表现为慢而迟,迟主寒,所以知道脾病为冷疾。脾主土,在变动为哕,故可见吐逆,但旬十日为土生成之数,若旬十日而吐逆不定,乃脾气衰败之象,脾之恶气上冲于胃,胃气上逆于心,心为君主之官,被恶气所犯,所生亦不能得几时。

【解析】

此段文字讲述右手关脉候脾,脾主运化,若脾脉运化失常,因邪气侵袭所致,脾病热极时脉动而急,脾病冷疾时脉慢而迟。

3.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原文】

右手命脉三指下,四十五动不须怕。一十九动默沉沉,百死无生命绝也。

指下急急动如弦,肾脏有风尤莫治。七动沉沉更不来,努力今朝应是死。

【译文】

右手风脉为命门脉,一息四十五动而不歇止,是手厥阴心包之气全,不必惧怕。若命门称于一十九动时,忽见一沉脉动,为百死无生,命绝,因一十九动合生成之数皆属于金,金旺克木,风木之生气被克,生发不能,故百死无生,命绝也。若命门脉急动如弦,是肾水伤之象,因右尺主少阳相火,少阳为春生之木,火为龙雷之火,若脉弦而且急,是为风火相煽,火与风皆为耗水之物,故致肾水伤。右尺又为命门真火,其脉当流利而滑沉,若命门脉七动之时,忽然脉沉而又沉,不能复来,为命门之真火绝也,七动为火之成数,此一点真火是人身之根本,今既已绝,则必死无疑。

【解析】

此段文字描述了右尺部命门脉脉象变化时的主病特点及证候特征。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