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by 苏清涛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苏清涛

微信号(charitableman)

1984年出生,金牛座,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一个不务正业的记者,不会写诗的诗人,不懂艺术的艺术家。

“尽管我毫无艺术细胞,但我自己就是个艺术品”。

穷养的女儿在结婚后,一旦掌握了家庭的财政大权,很容易对男人银根紧缩——小时候的匮乏感,使得她们很容易将财产控制权视为安全感;适当地管管是必要的,但像个会计一整天对男人进行财务审计,便无趣至极了。

前几天,微信公共平台“南周知道”发了篇文章:《为什么穷女孩容易被甩》。作者先以自己的圈子里“三个穷女孩被甩”为引子,然后又结合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故事,说“穷女孩被甩,并非个案,而是某种普遍性的现象”。

文章写道:电影《致青春》中,在男女主角正你侬我侬热恋时,陈孝正却抛弃了郑微,他准备出国留学去了。严格意义上讲,郑微家境尚属小康,算不上穷女孩,但跟竞争对手(校长的女儿曾毓)相比,她就是个“穷女孩”。在陈孝正看来,郑微对自己一心想打造的大楼不仅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拖累自己。可事实上,陈孝正并非是近十年来才有的人物。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里,高加林可谓是陈孝正的前传。与乡下穷姑娘刘巧珍的关系一确立,高加林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高加林选择了官二代黄亚萍,“'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

作者最后写道:“穷姑娘常被抛弃,这不仅是爱情问题、道德问题,实际上还是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强者通吃一切,在这样的机制下,爱情便成为一种利益抉择。在我们这个时代,还会有源源不断的高加林和陈孝正,还会有无数心碎的郑微和巧珍。”

但我在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时,却没有从“选择谁对前途更有利”的角度思考。 我是想到了某高中同学的一句名言: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这背后有个典故:

2013年3月份,我在校内上发了一段话:“在网上找衬衣的时候,发现有一件的颜色跟女神身上的衬衣颜色是一样的,很令我心动,准备买下来,然后再穿着这件衬衣突然间出现在她身旁;可是,买不起啊——其实,也不贵,230块而已。。。人穷了就是麻烦,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满足不了。以后如果生了儿子,一定要富养,让他泡得起别人家妞;如果生了女儿,尽量穷养,让别人泡得起。”最后半句,真是打动了无数“穷逼”,他们在转发的时候,纷纷加上批注:业界良心! 但一位高中同学却回复道:你错了,穷养的女儿没人泡,他们都跟你一样,喜欢泡白富美!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石破天惊啊。再结合我自己在先前的一篇旧日志,我就更同意他的观点了。

那篇出炉于2012年的日志是这样写的:

仔细盘点我自初中以来喜欢过的女生,挑选出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并且也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结果发现:知性、活泼、漂亮,这是她们几个最明显的共同点,这也是她们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同时,她们几个又都是清一色的白富美!

我自己就是个根不正苗不红的穷矮矬,可我“竟然也敢”喜欢白富美!并且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生还几乎全都是白富美!这就更说明了,我这人掂量不清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摆不清自己的位置。

那么,既然我是以知性、活泼和漂亮作为审美标准的,为什么最终“选出来”的又都一律是“家境不错”的白富美呢?我们逐一来看:

首先:漂亮与否

这个,与家境怎样没有关系。

其次:活泼与否

这个,与家境就有一点点关系了——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这样,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孩子,因为懂事比较早,从小就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心理负担比较重,可能就活得“不够开放”,甚至有点压抑;于是,在总体上,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孩子相比,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就显得不够活泼。(据不完全统计和个人不负责任的臆断,出身于贫寒之家的孩子,要比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显得内向、深沉;农村长大的孩子,也要比城市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显得内向、腼腆和拘谨,而后者的待人接物则更容易显得落落大方。)

最后:知性与否

即文化素养,这个,就与“家境”就有很大的关系了:全社会范围内,教育资源越来越与经济条件挂钩了,一方面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拉大——优质教育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由城市的“穷人区”向“富人区”集中(好学校附近的房价高,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才能住得起);并且,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种类丰富的课外书,可以花钱为孩子培养各种文艺特长,而这是普通的贫寒之家做不到的。。。。。。结果就是,我所接触到的那些视野比较开阔、富有诗书才情的女孩子绝大多数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而像我一样贫寒出身的农家女子则寥寥无几。(此外,由于农村在教育方面的重男轻女,也使得农村“穷女孩”的文化素养在总体上落后于农村“穷男孩”。)

需要声明的一点是:我前面说我自己喜欢(分“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这三种时态)的这几个知性女子全都是白富美,这并不是说,文化素养好的女孩子就百分之百地出产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就培养不出文化素养比较好的女孩子;而是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加容易培养出这样的女孩子。当我发现社会的两极分化竟然影响到我的择偶范围时,我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痛恨这种两极分化了。

在意识到自己更喜欢白富美而不是跟我相同“出身”的女孩子时,我就再也没有勇气为自己的“嫌贫爱富”辩护了,原来,我也不过是一个俗人而已。很早之前,我就发现,我的朋友圈子呈现出这样一个奇怪的特点:男性朋友大多数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本人就是在农村长大的),而女性则大多数成长于城市家庭。总体而言,这些成长于农村的哥们儿,相比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同龄人,要更加成熟(我说的是成熟,而非世故哦)、更自立、更能吃苦耐劳、抗挫折能力更强,也更善于体贴与理解别人;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妹子们,相比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女孩子,要更加活泼、更加会撒娇、更加会玩、更加会罗曼蒂克、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当然,这种比较,对在我们农村长大的姑娘们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她们跟我一样,小时候没有漫画和童话书看、没有条件逛公园、十岁就开始洗衣做饭喂猪放羊了,而城市长大的女孩子二十几岁了可能还在爸爸面前撒娇。相比这下,这些'不太会疯玩’的姑娘们,往往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更加务实、更加会相夫教子、更加适合过日子。”TMD,我当时竟然还把恋爱的对象谈心的对象和过日子的对象分开了——认为“富养女”是更好的恋爱和谈心的对象,而和我同样出身的“穷女孩”才是更合适的过日子的对象——还真够无耻的。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穷养,会给孩子造成匮乏感,进而形成一种“稀缺头脑模式”,并影响到她后来的人生观。(在这一点上,男孩也一样。)

从小在匮乏感中长大的女孩子,便会放不开、不会玩、不敢玩、玩不起,因此,她们在成年后恋爱或择偶时便不大会把诗意和浪漫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是不喜欢,而是“消受不起”),相反,她们会更看重对方的“条件”和责任感、靠谱等。“条件”的问题,没多少讨论价值,暂不说,“责任感”和“靠谱”这两个标准其实蛮吓人的——太有责任感和太靠谱的男人,往往就是所谓的“好人”,这样的人,往往不够精彩、不够可爱、不够有意思。因此,穷养的女儿过分强调这些“靠谱”“责任感”,便让自己显得不够可爱,使得别人接触她的意愿降低了。 此外,穷养的女儿在结婚后,一旦掌握了家庭的财政大权,很容易对男人银根紧缩——小时候的匮乏感,使得她们很容易将财产控制权视为安全感;适当地管管是必要的,但像个会计一整天对男人进行财务审计,便无趣至极了。

当然,只要愿意追求有诗意的浪漫的生活,即便是穷养的女儿,也仍然可以跳出这个陷阱的。(同样,穷养的儿子,经过精神生活上的努力,也可以改变被责任感塑造出的饱经沧桑的脸,做一个浪漫而有趣的人。)

【上面几段关于“穷养女孩”的分析,主要不是基于经验、不是基于观察,而是凭逻辑推理出来的,因此,难免会冤枉一些人。要是哪位姑娘看了这段话后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冤杀了,那么,我很高兴,你就是我喜欢的类型。欢迎联系我。微信charitableman】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我深深地懂得,作为穷逼,我喜欢白富美,并且还几乎是“只喜欢白富美”,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我也说过: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蛤蟆! 当我立志做一只好蛤蟆的时候,也就基本上等于是做好了打一辈子光棍的心理准备。

在此,我强烈呼吁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教育资源均等化,保证让我等贫寒之家的子弟和妹子们都能受到好的教育,这样,跟我出身相同的女孩子也就可以具备“白富美的气质”了;这样一来,我等的择偶问题就容易得多了。(这一段,才是本文的主旨)

最后,提醒各位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如果生了女儿,宁可把她宠坏,也不要让她“缺爱”!这对她一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每一个对女儿疼爱不够的父亲,终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PS

1

或许,有人会愤怒地想,你把“穷养女”说得这么苦逼,让我们这些穷人还怎么活啊?尽管我很爱我的女儿,但我就是穷,没能力对她进行“富养”,那怎么办啊?

别急,我跟你一样,我现在是穷人,以后还会继续是穷人,但我的女儿一定会是“富养女”——我所理解的“富养”,并不局限于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以及精神上的富养,还包括,即便是你实在很穷,但你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她的合理愿望,让她感受到你的爱。如果你很有钱,但对女儿却很苛刻,那照样是“穷养”。所以,穷人也可以有富养女,富人也会有穷养女。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2

腾讯大家上曾经有一篇文章,《女孩为什么要富养——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的启示》,也写得很透,不知道其作者是否“抄袭”过我的观点。文章写道:

林徽因与陆小曼的,一个生于杭州,一个生于上海,成长背景却颇为相似。她们的父亲均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切均为清末民初时候的风云之士,类似的背景使得他们视野开阔,不会囿于愚昧的重男轻女传统,所以林徽因与陆小曼,皆是她们父亲的掌上明珠,得到极好的教育,从小到大,皆入名校就读。

相形之下,张幼仪的幼年就惨淡得多,她父亲只是个小镇医生,他的识见并没超过他当时的身份。张幼仪说,在这个家里,“女人就是不值钱”。她与父亲有严重隔膜:“除非爸爸要求,我从不在他面前出现……除非他先开口对我说话,否则我不会在他面前启齿。”这与林徽因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当时,张幼仪虽然心里有数,却不能提出质疑,她知道只有自己能帮助自己。张幼仪的成长确实非常励志,但坚强少女往往无法成为有魅力的女人,因为她们一开始就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世界缺了一种很傻很天真的信赖,也就不能明眸善睐说笑自如。

在不自信同时对外部世界也不能信任的情况下,她们通常选择严肃,选择收紧自己。试想,有几个男人会乐于面对铁板一块呢?起码活泼的徐志摩不会,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他依然视她为一个无趣的土包子。

张幼仪不明就里,一直以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她后来为徐志摩做得确实也非常多,但这些使得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

而他林徽因陆小曼们,则因被爱而可爱,因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的父亲对她们的宠爱,使得她们后来在男性世界里也自信、明朗、活泼、娇嗲,那是她们自童年起就形成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甚至会形成一种催眠,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不爱她们,简直天理难容。

苏清涛:为什么说 “穷养的女儿没人泡”?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转载请注明以下事项:

1.版权属于作者;作者:苏清涛(微信:charitableman);出处:公众号“扯淡不二”。

2.在文末“阅读原文”中添加上原文链接。

3.文末附“作者原创公众号二维码”。

4.如有不同意见,请联系作者。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