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三组循环,六个层面的拆解思路,已经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任何病症都可以依此治疗。
在和大家沟通当中,我感觉到可能本和标的区分,还需要重点强调一下;
这三组循环六个层面,有些是本,有些是标;
当然这个[本]和[标]的问题,也是结合当今社会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我前两年,给儿子和老母亲治病的时候,按书上学来的方剂,几剂治好了,感觉很好,然后过一段时间,又有了,再吃几剂,又好了,忙得不亦乐乎;
现实中,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中医医生,也是幸运了;
但这其实还是治标。
现在,看了卢铸之的书后,才知道,真正的治本,是不仅要治好你的痛苦,还要把你的身体调养好,好到比这个人没生病之前,身体体质还要好;
这就是治本。
治本的好处,不仅仅是身体体质会更好;
而且在治疗初期,如果病痛不是很严重的话,甚至可以不顾表面的症状,直接针对身体的根本入手,在身体根本恢复的同时,表面的症状,有很多可以置之不顾,不用开药,身体自己就会恢复大部分,甚至全部自愈。
哪些是治标,我们举一些列子:
比如,孩子经常感冒,每次感冒我们给他吃点药,感冒清热颗粒,他马上就好了;
比如,寒痰型的哮喘,每次哮喘来临时,我们吃点中成药小青龙颗粒,症状就好了;
比如,老人关节疼痛,吃点桂枝知母汤,过几天就不疼了;
比如,早期甲状腺肿大,吃点逍遥丸,甲状腺就小了下去;
但其实这些都是在治标。
所谓[治标],就是身体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暂时解决的病痛;这个葫芦是按下去了,下次那个瓢还会再起来;
所谓[治本],就是找到你身上那个核心问题,彻底扭转它,让它运行正常,循环正常。
比如,后来我再给孩子治鼻涕喷嚏的时候,我就不考虑感冒风寒了,我只看舌苔脉搏,看他太阴脾和少阴肾了,然后温肾阳、温脾经、祛脾湿,根本扭转了,孩子的感冒自己就好了,而且脸色红润起来,后面很长时间手脚都温热、都不再鼻涕感冒;
在我自己身上也体现很明显,睡眠和耳鸣是我多年来的苦恼,几年来,看了很多书,用了很多方剂,也有不少效果,但是还没有完全解决;
最近,只针对心肾,按我前面文章看病(2和4)所写的,安心神、温肾阳、补肾精,于是睡眠就大幅好转,基本到晚上8点半9点,感觉身体就很想睡,拖延不睡就感觉很累,困得不行;早上很早就醒,有时5点就醒;
以前每个中午不睡就难受,甚至头疼,现在已经连续1个月没有睡午觉了,精神很好;即使早上起得早,中午有一点累,闭目养神十几分钟,就恢复了;
当然睡眠还不够好,还有待于继续优化;
耳鸣还有,但是感觉很轻,不影响入睡;
所以,治本的方向是很重要、很核心的环节。
所以今天把三个循环六个层面中,关于治本的问题,再重点拎出来梳理一下
一、安心神 温肾阳
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二组循环,少阴病的内容了,是治本的重点,我们再重复提提
哪些人要考虑这个问题:
1)手脚凉,身上怕冷;
2)经常感冒,早起有喷嚏、有鼻涕;
3)喜欢喝热的,吃冷的要拉肚子;
4)有水肿,睡一觉眼皮肿的;
5)入睡困难、睡眠轻;
6)有痰、白稀;
7)女性月事常推迟、或轻度痛经、或短期闭经;
8)舌苔水滑、舌苔薄白、薄黄、有齿印;
9)脉搏的尺部按下去空无,或无力。
当今社会90%的人,都符合以上阳虚的特点。
李可老中医说,阳虚、寒湿之人实占八九,阴虚之人百不见一。
如上图,我们进一步做了简化,我们只看彩色的部分
膀胱是海洋,海底有真阳,真阳鼓动水气蒸腾起来,心是太阳,阳光要向下照耀,每天晚上太阳下山,就形成水火相济,心肾相交;
这就是中医里经常说的,先天之本;
如上图,心与膀胱的中间部分,向下的红色箭头是血,向上的蓝色箭头是水气;
海底真阳不足,就会水湿泛滥,水湿蒙心,痰湿蒙心;或脾经寒湿,小肠也寒湿;导致太阳下不了山,产生睡眠、怕冷、易感冒、舌苔水嫩薄滑、脉无力、痛经等问题。
基本方剂
安心神:茯苓60克
温肾阳:炮附片10克
温脾经:生姜20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10克
炮附片要单独先煎,水煮2小时以上,开盖大火煮,舌尝没有麻感方可;
这个方剂兼顾了少阴病的安心神、温肾阳,同时也兼顾了太阴脾的寒和湿。
重度的寒凉,附子要加量,我跟老母亲治水肿腿筋痛,是用到了30克每剂;
失眠的,加用砂茯神15克、柏子仁15克;
再严重的精神不安的,可以用龙骨牡蛎各45克;
曾经过度熬夜的,加补肾精的葫芦巴、益智仁或沙苑子,各20克轮换混合用。
我有时候为了方便,就单独煮上100克茯苓水备着,分4次,给孩子吃附子理中丸6-8粒,用茯苓水吞服;
考虑到他有点嗓子有痰的感觉,放了10克石菖蒲,祛心脏周围的痰湿;
吃了几次脸色就红润起来了,尺脉脉搏有点弹力了,就停药了。
这个是治本、温肾阳的基本方剂,大家如能熟练使用,会比较好。
什么人不适合这个方剂呢?
1)脉搏摸上去,有力,按下去弹手指,而且脉搏比较快,一个呼吸超过6次,说明阳气有余,这样的人不怕冷,喜欢喝凉的,晚上睡觉身上滚烫,就不能再加温阳了;
2)舌体干燥,手按上去没有水感,苔黄燥,同时脉搏有力速度快,大概率也是血虚血热,要滋阴凉血活血,比如六味地黄丸,不能用温阳药;
3)上下窍任何位置无故出血,牙血、鼻血、尿血、即使本身阳虚,也是兼杂着血瘀血虚血热,不适合直接或单纯用温阳药;
4)比如瘟疫的患者(非典、新冠),还比如很多癌症患者的中晚期,很可能瘀堵过于严重,变成血瘀血热了,虽然有很多还是阳虚,也不能单用本方;
5)女士月事提前,严重痛经,都是血瘀堵,即使有怕冷的少阴病,也不能单用温阳药,要同时考虑祛淤血凉血活血,可以考虑用金匮肾气丸,我们在看病2里面讲到过,凉血活血为主,辅助温阳,血瘀解决以后,再单纯温阳;
身体变差的通常过程:
0)标准健康人;1)受饮食影响脾经寒湿;2)脾经寒湿,进一步导致肾阳亏损;3)寒湿进一步导致局部瘀血,脾阳肾阳进一步寒凉;4)局部瘀血,发展成局部血瘀、痰瘀、湿瘀,小肿瘤,脾阳肾阳进一步亏损;5)全身血虚血热,局部重度瘀堵,全身气血瘀堵,肿瘤晚期,阴血虚肾阳虚同时严重;6)阴血最后一点虚脱;7)阳气最后一点飘散。
前1、2、3阶段都只要温肾阳,治这个本为主,就会好转;第3阶段,西医体检才会有一些亚健康的血液指标超标,少量的息肉;
象新冠病毒这种,感染了要发病,前提就是身体已经处于第1阶段,脾经寒湿了;要出现重症难治状态,这个人身体,本身一定处于第2阶段,肾阳有所亏损;如果处于0状态的,无脾肾寒凉的,即使中了新冠病毒,也是个无症状感染者。
4、5阶段,既要补阳,又要清热、祛淤血、祛痰湿;第4阶段,西医会有一些指标显示,比如良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初期病症;第5阶段,西医指标明显,恶性肿瘤,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第6阶段,用生脉饮;第7阶段,用参附汤;
我们大部分人,还处于第2阶段,少部分到第3部分,所以绝大部分人,温肾阳是根本要点。
二、升脾经、降胆火
我们把第一和第三组循环,放到一起,我们只看彩色部分
黄色,是脾经,以运输为主,脾升不是真的升,是把血和水气,运输到全身各个脏腑去;如果碰到寒、碰到湿,包括油腻,运输就会严重受阻,就会吃不下、肚子胀、大便细软,右关脉会比较明显的血脉跳动,显示阻碍的感觉,或完全无力;
红色,是胆火,往下降为主,如果不降,会有痰湿、眼红、睡觉滚来滚去、呕吐、噩梦、舌苔厚腻,左关脉会有明显的血脉跳动,显示阻碍的感觉,严重的会有厥阴病乌梅丸证,我们在看病(3)中讲过。
很多书上,说成是降胃,其实也是对的,胆火不降,直接导致胃里面有湿浊不能清理干净;
按伤寒论的严格意义上的区分,阳明胃经不降,是在食物经过的,体内空腔体的部分不下降,胃和肠自己本身是主体;
胆火不降是厥阴病,导致的胃不降,胃是被附带的,胃肠不是主体,不降的部分是在脏腑在腔体肌肉里面的,在半表半里位置的不降,这里体液津液比较丰富,所以不降就会有很多痰湿、痰浊。
单纯的阳明病胃经不降,有,但是不多,比如小孩吃多了便秘了;
单纯的肝木不升,抑郁也有,如甲状腺肿大、甲减、肝囊肿,总体还是少;
而且肝郁和胃不降,这两个基本上还是标症,核心还是少阴病和太阴病在先,才会发生。
太阴脾经不升和胆火不降的,现代人就非常多;
所以我们要拎出来的第二个本,就是后天之本,就如上图彩色部分。
总体有以下症状:
1)舌苔水滑、有薄白苔、或薄黄苔,或后腻,舌边有齿印;
2)痰多,早上咳痰白稀,或大部分白稀;
3)眼睛红;
4)大便细软,或易溏泄,或前硬后软对比明显。
基本方剂
温脾经:小茴香10克 炙甘草10 白术10克
祛脾湿:生姜20克、茯苓30克
降痰浊:半夏12克 厚朴15克 陈皮15克
如果脾经寒比较重的,加肉桂10克 花椒5克
如果湿气比较重的,加泽泻10克 山药50克
如果痰浊比较重的,加重降胆火力度,加枳壳桔梗各10克、白寇10克、槟榔10克、制胆南星10克
如果大便难解的,加大肠小肠破瘀散结的枳实10克
如果口渴的,加滋润脾经的党参10克
如果呕吐的,加驱寒降胃的吴茱萸10克
舌苔比较黄的,脉搏比较有力的,加苦寒清热降胃降胆火的黄芩、黄连
食疗方:
黄豆、莲子、芡实、山药:温热和祛湿的力度有,但都很小
生姜:温热和祛湿的力度,都还不错
葱白葱须:温热力度小,不祛湿
炒熟薏米:祛湿为主
大蒜、小茴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温热力度大,祛湿力度也有一点。
各位做菜的时候,在不影响口味的情况下,建议以上调料可以多放一点;
听说四川重庆那边,胃病的病人比较少(没证实过),大概是多吃温热脾经的花椒之类的调料比较多的,脾经不寒的原因吧。
中成药:
理中丸:温热为主,运化脾经
四君子颗粒:运化脾经、微微祛湿
香砂六君丸:运化脾经、轻微祛湿、轻降痰浊,助脾升,让胃降,轻微循环力度
木香顺气丸:祛湿力度大,降痰湿力度还可以,脾升胃降循环力度较大
以前,我一般理中丸、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三个配合同时用,加上前面的附子理中丸配茯苓。
补充一个中成药:香砂养胃丸
之前知道,但是写的时候忘记它了,名字跟香砂六君丸差不多;
昨天仔细看了一下成分:
温运脾经:白术、木香、砂仁、甘草
祛湿气:茯苓
降湿浊:广藿香、豆蔻(去壳)、半夏、陈皮、醋香附,姜厚朴、枳实
也就是说降胆经降痰浊的能力,比香砂六君丸强多了,不仅有升,降的力度也不小,循环起来很不错;
特此说一下,大家以后可以选用。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中成药配比不可控,条件允许有时间的情况下,我还是麻烦一点自己配药,反正家里的中药上百种,绝大部分常用的都有。
三、综合[治本]基本方
综合上面2个方子合并起来,我们治本的基本方也就出来了
安心神:茯苓60克
温肾阳:炮附片10克(单独开盖先煮2小时以上)
温脾经:生姜20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10克
降胆火痰浊: 陈皮15克 槟榔5克 厚朴10克
疏肝木:韭菜(5根)或柴胡5克,当归2克
(黄注:当归助湿气,最好不用,肝郁不明显脉搏快的不能用柴胡,白芍寒凉除非肝木缺血明显,真武汤中有身为振振摇者,例如脉搏超90次/分钟,有瘀血血热,否则尽量不要用,四川卢火神真武汤中白芍改为淫羊藿)
解释一下:
第二组循环:少阴病和太阳病----安心神、温肾阳
用大剂量茯苓,静心安神;
用附子温肾阳。
第一组循环:太阴病和阳明病---脾升胃降
温升脾经,用生姜、炙甘草、白术、桂皮;
脾湿比较重的人,加茯苓皮 泽泻 山药;
多数人没有阳明病,不用降阳明胃肠;
小孩消化能力差,容易便秘,要注意降阳明胃肠通便,用麻子仁丸;
老年人要注意通便,方便排出身体新陈代谢的毒素,但是一般有太阴少阴二病,不宜用大黄等通泄力量过大的药物,用大剂量的白术运脾经,用厚朴、枳实,破结通瘀即可。
第三组循环:少阳病和厥阴病---肝木升胆火降
降胆火、降湿浊、降痰浊,用半夏、陈皮、槟榔、厚朴,力度也不小了;
有黄浊苔的、噩梦的,可以加很少量的蒲公英、竹茹;
附带会降一下前面第一组循环的阳明胃;
再轻轻升发一下肝木,用小剂量的韭菜或柴胡;
心情郁闷的,有喉痒、胸闷、肋痛、口苦、想吐反应的,柴胡力度可以加大一点;
苔黄、舌尖红的,说明肝木胆火的循环瘀堵比较严重,肝血血脉有所损伤,加少量的当归润一下血脉。
这样,三个循环都启动起来了!
具体个人,根据情况,按前面的加减思路调整。
温馨提醒一下
春节到来,马上立春了,肝木要升发,大家吃点韭菜,或有咳嗽、喉痒、胸闷、腹痛的,特别是喜欢在家生闷气的人,甚至想吐的,可以吃2次小柴胡颗粒,帮助肝木升发一下。
附子半夏的冤案
降痰湿,其实加上半夏会更好,只是药店不给卖,有的甚至挂上横幅,说半夏跟附子对冲;
医圣张仲景是第一个附子半夏合用的;
解放后的神医卢铸之更是长期大剂量合用附子半夏;
我自己实验,在我自己和老母亲身上试用,5年了,吃了很多很多次,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关键在于煎煮的时间
比如四季豆、芋头,你如果没煮熟、炒熟,吃了也会中毒的,高温煎煮加上适当的时间,植物的这些物质都会分解;
附子、细辛,开盖大火先煮2小时以上,才会全部分解;
半夏、麻黄,先煮1小时,去上沫,会全部分解;
生石膏、牡蛎,先煮20分钟,不然溶解不出来;
紫苏、砂仁、豆豉、葱白、薄荷、菊花、桑叶这些比较容易挥发,就只能后下,最后10分钟煮一下。
治本中成药基本方
为了方便,我给儿子加强体质也用中成药搭配
大剂量的茯苓煮水,吞服附子理中丸,温肾阳安心神
理中丸,温脾经、运脾经
香砂养胃丸或木香顺气丸,降胆火、降痰湿
以上三者合用
如果有感冒、鼻涕,去掉茯苓,加感冒清热颗粒,祛太阳表症的风寒;
有咳嗽加痰,去掉茯苓,加小青龙颗粒,祛风寒同时,加强去痰湿;
有心情郁闷、胸闷、喉痒,去掉茯苓,加小柴胡颗粒,肝木不升,疏肝;
也基本形成三个循环的运转。
当然这只适合身体基本接近健康的人,有明显病症的,因为中成药不方便调配。
治本基本方,哪些人可以吃呢?
1)只要有如上少阴病太阴病,不管其他还有什么病症,包括各种找不出原因的病症,都可以吃,吃了各种病症都会自己好转;
2)感觉自己身体不舒畅的,有苔水滑趋势的,就可以吃;
3)没有生病,想加强体质的,也可以吃3-5剂;
4)只要不是前文提到的阴血虚、大热、阳过剩的人,90%的人都可以吃;
有些人担心上火
有些人看到附子生姜,就担心上火,我以前也这样想;
后来我发现,只要配上了茯苓、半夏、陈皮这些负责下雨,负责降胆火、降胃经的药物以后,身体就循环起来了;
我后来加大附子、加大生姜几倍的量,仍然没有问题;
所以,上火的原因,是没有做到一升一降的循环;
我们自己天天清火,才是把身体弄坏的最大误区!
部分服药反应:
少阴和太阴的寒凉往外驱赶的时候,身体会有一些反应,这些都是邪气外出的好事:
1)有喷嚏产生;
2)有少量的疹子出现;
3)有轻度唇舌微微刺痛,但是没有溃疡;
4)开始1-2天有大便通泄的现象,污浊的排出,慢慢减少后,大便通畅、粗、金黄;
前两种,自动消失的不用管它,不消失的加点解表的麻黄、或紫苏即可;
第3种停药2天,自动消失就好,不消失的原方加黄芩,增加下降胆火和胃经的力量。
健康的标准:
1)脉搏(尤其是第三指的两手尺脉),按下去按到骨头,有明显弹力;同时,脉搏速度不快,自己一个呼吸少于5次;
2)舌苔薄而透明,不干燥,也不湿滑,没有齿印,舌下两筋细白红不瘀黑;
上面两点,是中医判断健康的基本标准。
3)睡眠,早睡睡得着,早起起得来,很舒服;
4)脸色,微红,不是很红,白里透红;
5)食欲好,荤素都爱吃;
6)大便,通畅、速度快、粗、金黄;
7)小便,量大,不起夜;
8)心情舒畅;
9)中午不需要睡,也精力充沛;
10)手脚冬天都温热。
按此思路调理后,我小孩和小孩奶奶,离这个标准比较接近了;
我自己还有一些差距,但改善比较明显;
我老婆不爱喝汤药,不给太多机会调整,吃中成药不好配,离这个标准也还有点差距。
当然,我们不是不重视[治标]
如果服药期间,喷嚏明显的标症,还是加解表散寒的药,比如麻黄、紫苏、感冒清热颗粒等;
如果肝木不升,肝郁心情不舒畅,口苦,还要加重柴胡、韭菜等疏肝,当归柔肝;
如果脚痛,还是要加麻黄杏仁桂枝,散风寒;
如果手脚抽搐不伸,还是要加白芍之类活血润肝经的药,或天麻钩藤等祛肝风的药。
小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治本]
治本,就是以三组循环为基本框架
三组循环,就是三个向上,三个向下,六个层面
任何一个循环不顺利,我们就去调整它,用中成药、食疗、方药都可以实现
多数人的治本策略
第二组循环,安心神、温肾阳
第一组循环,升脾为主,干燥脾、温暖脾,老人小孩注意降胃
第三组循环,降胆火为主,升肝木为辅,少数人加强肝木升发
[治本为先,治标为辅],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多数人,李可老中医说90%的人都阳虚寒湿,不仅仅是生病的人,包括亚健康的人,包括身体没有明显毛病的人,也都可以按这个思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体质。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
唐·林滋辞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