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贤正潘:《考证“诸葛亮躬耕地”首先排除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出师表》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任何地方任何人要想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必须要符合三国时期“躬耕于南阳”这个前提。今天声称自己是诸葛亮躬耕地的一共有两处,一说是南阳卧龙冈,一说是襄樊古隆中,无论是那个地方,首先就要证明自己在当时属于南阳郡。

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到两汉时期,南阳郡下辖宛县、邓县、新野等36县,只要在这36县之内,都可以符合“躬耕南阳”这个前提。卧龙冈和隆中,到底在不在两汉时期的南阳郡范围之内呢?

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冈,位于当时的南阳郡宛县,毫无争议地符合“躬耕于南阳”这个前提,但湖北省襄樊市的古隆中归属问题却是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

一、史料证明古隆中不属南阳郡

《史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初置南阳郡”。注释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资治通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晋书?地理志》:“汉水以北为南阳郡。”《南都赋》:“南阳居陪京之南,在汉之阳”……

以上史料连锁证明南阳郡的准确位置在“南山之南,汉水以北”,那么,隆中是否在这个位置呢?非常遗憾,隆中位于汉水以南5公里的地方,根据地理史料的划分,在当时属于南郡,而不是南阳郡。

二、“襄阳说”史料均站不住脚

面对“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这样的一个结果,襄樊说学者也列举了很多的说法来论证隆中属于南阳郡而不是南郡,主要是三点理由:一是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的记录。二是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南阳郡南郡分界的新说法。三是近代学者谭其骧临终前的遗笔。下面,就这三点内容进行分析:

(一) 自相矛盾的习凿齿,尴尬无力的《汉晋春秋》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诸葛亮的家在襄阳隆中。二是隆中属南阳邓县。如果这2点成立的话,隆中自然是符合“躬耕南阳”这个前提,自然可以号称“诸葛亮躬耕地”。

然而,同样是这位习凿齿,却在《襄阳记》中记录了与《汉晋春秋》相反的内容:一是记录了“襄阳有诸葛亮故宅……”。如果这个诸葛亮故宅属于襄阳,那么它就在南郡的范围内,就不符合 “躬耕南阳”这个前提。二是记录了“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个说法又证明了汉水以南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面对这样自相矛盾的记录,让我们信谁呢?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习凿齿的记载一正一负,是不是应该否定掉呢?

(二) 万山解释差强人意,地理著作被人曲解

《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的一部地理著作,该书记载这样一句话“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一些学者据此声称南阳郡和南郡的准确分界线应该是“万山”而不是“汉水”。这个解释并不能站住脚呢?肯定不能,理由有两点:

贤正潘:《考证“诸葛亮躬耕地”首先排除隆中》

一是归属结论有悖前人。《元和郡县图志》创作于宪宗元和年间,当时距离诸葛亮出山已经有600年了。与比它早了500年的习凿齿著作《襄阳耆旧记》相悖:第一,“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证明了汉水以南归属南郡。第二,在“万山”条目中写道:“襄阳县西九里有万山。万山北,临沔水(汉水)”。证明了万山位于“汉水的南边”和“襄阳的西边”。这两点内容前后呼应,清楚地证明了“万山”属于南郡而不是南阳郡。

二是襄阳学者故意曲解。细细品味《元和郡县图志》中“万山在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的说法还是说的过去的,万山是一座山,山的北边就是汉水,说万山在汉水分界处也对,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应该是“万山在南阳郡南郡分界处汉水边”。

同时,万山是“襄樊第一名山”,它的历史比诸葛亮早了快2000年,在春秋时期就以“神女弄珠”而闻名,附近还有解佩渚、羊石庙、柳子关、万山潭、老龙堤等诸多文化遗址,堪称“襄阳文化之根”,如果把万山划入了南阳邓县,不知道襄樊人民在感情上能否接受。

(三) 莫明其妙的躬耕论断,死无对证的谭氏遗嘱

谭其骧是一位已故的近代历史地理学者。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两句话,如今这两句话都成了学术界的笑话。

第一句话刻在了石头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这句话是没有根据的结论。一是无法解释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为什么属“南阳邓县”(见本文第一点)。二是无法解释北周时隆中归属了襄阳。早在东晋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说“襄阳有诸葛亮故宅”说明隆中在东晋时已属于襄阳,而谭其骧说的“北周”属北朝,在公元521年之后,比东晋晚了200多年,真不知道谭其骧是怎么让隆中又在南阳赖了200年。

第二句话早就被一风吹了。谭老在1974年编了一本书,叫《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楚的注明隆中在东汉时期“以汉水为界”属于南郡而不是南阳郡。当襄樊人找到谭其骧时,不知什么原因,谭老出尔反尔,公开承认自己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有差错的,以后再版时要修改”,事实是从1992年谭老逝世到现在已经有17年时间,《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再版几次,都没有修改,不是故意给谭老难看,而是谭老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没法修改,谭老的这句遗嘱只能当是一风吹了。

谭老留下了这两句话后就不在了,为什么留这样的话,在什么样的条件才会留下这样的话,这一切都死无对证了。

三、“襄阳说”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

众多史料已经证明隆中属于南郡而不属于南阳郡,符合不了“躬耕于南阳”这个前提,不能成为“诸葛亮躬耕地”,如果要想证明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有史料证明这两个问题:

一是隆中什么时候归属南阳;

二是隆中什么时候划归襄阳。

回答不了这两个问题,隆中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诸葛亮躬耕地”。换句话说,不管是宛县,还是新野县,还是其它南阳郡所属36县,都可以成为“诸葛亮躬耕地”,唯一一个没可能的就是隆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先生首先就排除了隆中!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